中国速度!8 天诞生一个产品,这家创业公司做到了!

8天研发出来一款产品,并且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真的吗?

事实证明,人类的潜能,总能在极端环境中激发出来。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哪吒拥有免疫病毒瘟疫的“神功”。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仅用三年时间,就从捣蛋鬼成长为拯救众生的英雄。

时间,从来不是成就伟业的拦阻,有时反而是一种动力。2019年和2020年的农历跨年之际,专为疫情研发的一款测温产品,诞生于北京格灵深瞳公司,这一过程,仅花费8天。

01 打破一切既定规则,为了抗疫拼尽全力


临危受命

2020年1月23日(2019年农历大年二十九),格灵深瞳已经放假,创始人赵勇也已出国。两天后,他突然接到北京市科委的电话,问有没有把人工智能和测温结合起来的产品。赵勇很实诚地说,没有。

第二天,2020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北京市科委又来联系赵勇,希望他们可以研发。当时赵勇的心情有点复杂,一是他从未做过相关产品,二是时间太短,研发流程必将超常规进行。但是看到疫情这么严重,他答应了。

正逢过年,同事都在休假。最终他圈定六七位同事成立项目攻坚团队。大年初二那天,赵勇指定一位同事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这位同事是格灵深瞳引擎团队负责人,也是首席架构师。但他当时在上海,听说要做测温设备后,立马就从上海回到北京......

“绞尽”研发

由于市科委要的是一款测温设备,所以这个产品肯定是一款智能硬件,并且会嵌入大数据平台。要嵌入大数据,就得算法参与。有算法参与,就得外出采集数据。于是家家户户都在过年时,数据团队去北京西站等交通枢纽采集数据,硬件团队则和配对的热像仪厂商,一起集成硬件。

大年初六一大早,赵勇从国外飞回北京后,直接打车到办公室,这时办公室的两三位同事,为了做调试已经熬到天亮。研发过程,坎坷重重。他们需要把两个波段的产品精准校准在一起,即在任何一个像素内,都能精确知道人脸对应在热像仪中的位置。

虽说这种多相机的校准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成熟的。但问题在于,过去都是在同一种相机中做的。打个比方,通过普通的可见光相机,就能看见一幅画,但是在热像仪里,只能看到温度。也就是说,这是两种不同的视觉系统。

要让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觉系统找到共同点,就得找到一种既可以被可见光识别、又可以被红外光识别的材料。两三天后,他们终于想到可以使用一种铝合金金属板,并在上面打出一些洞洞,赵勇把它叫做“洞洞板”。

为什么用铝合金?因为金属的导热性好,当把“洞洞板”放在屏幕调成亮白色的电视机屏幕前,可见光相机就能从“洞洞板”里,看到电视机发出的光线。换到红外热像仪上,由于“洞洞板”的热导性好,周围温度一旦发生变化,就可以体现到红外热像仪上。

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新的难题又来了,大过年的、再加上疫情,去哪找工厂做金属板?赵勇辗转联系到北京六环以外一个加工厂,老板说他那里有可以高精度加工的设备。

但当赵勇给其送材料时,北京周边已经封路。他只好去找北京市科委的领导帮忙,经过五六个市属部门的沟通,加工厂老板终于收到材料。除了“洞洞板”,在收供应商快递过来的红外相机时,得公司司机去机场取,但是司机正在老家过年,回来办公的同事中,只有赵勇有车,所以他只好当起临时快递员。

在软件方面,他们做了两套,一套是设备前端软件,它能利用可见光和红外光,找到人脸的核心区域。软件还内嵌一个测温算法,该算法可以把最终的测温结果报给用户,测温数据后续还能传到云端。

每个用户的体温变化,也会在软件后台生成一个云计算大数据。数据需要记录,身份也需要记录,因此就得有身份识别。具体使用时,用户可以选择人脸识别或者扫身份证,这样测温结果就能和身份关联。

快马加鞭

北京市科委原本希望能在正月十五,把产品研发出来。但在2020年2月3日大年初十,产品雏形就已经出来、并进入测试,团队把这款产品起名叫“双光温测智能识别系统”(以下简称“双温系统”),后续研发出适用不同场景的极速快识版、高通快筛版、中速无感版、迎宾灵动版四个版本。

中国速度!8 天诞生一个产品,这家创业公司做到了!

双光温测智能识别系统

中国速度!8 天诞生一个产品,这家创业公司做到了!

双光温测智能识别系统

第一次测试,他们选在北京西客站,测试四五天之后,开始从十台的小批量部署,逐步到上百台、上千台的大批量部署。

截止目前,双温系统已经在400多家大型超市、500多栋写字楼、部分地铁站、园区、社区、医院和公园等落地,每天可保障百万人的出行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