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了分封,实行郡县制,不再像周朝那样划分诸侯国,而是将中国分为36个郡。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秦始皇在汉阳宫大宴百官时。周青臣则称赞秦始皇说:“陛下,让天下安心,而实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是历史从未有的"。于是秦始皇很是高兴。这时候博士淳于越说:"据我所知,商朝、周朝可以延续千年。这是因为诸侯实行分封,以便保卫中央。如果陛下没有分封,如果叛军或权臣出现,陛下会请谁来救呢?“秦始皇这时候很生气。大臣李斯推测出秦始皇的意思,于是提出淳于越以古书为据否认当今,一定会对皇帝的威信产生质疑。所以主张实行“焚书”,烧掉与秦朝历史无关书籍。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除了秦博士(这里所说的博士在文末有解释,不懂的可以查看)之外,民间敢秘密藏儒家《诗》 《书》和百家书籍的,地方官都将全部没收烧掉;谈论儒家经典,都将斩首,以古书否定当朝的,则灭九族,官员知道不报的处以同罪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在”焚书“一年后,侯,卢姓的两位学者,以前是受命于秦始皇求长生不死药,后来得知秦始皇贪求权势,药也白求,于是便辞职。秦始皇得知后,大怒,想起过去都无法求到仙药,觉得是被这些学者所坑了,于是命令将国内460多名方士和学者都活埋。这就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坑儒”。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在”焚书坑儒“后不久,陈胜、吴广起义,这次起义带领了国家的反秦狂潮,不久后,秦国灭亡。陈胜起义时,齐鲁大地的读书人都归附了陈胜。甚至有孔子的后代孔甲也成了陈胜的博士。

在汉朝建立后,很多民间学者都做了博士,或其接班人被立伟官学,比如治《诗经》的申培公、辕固生、韩婴等,还有治《仪礼》的高堂生、《周易》的田何等等。这些学者在先秦焚书后普遍被边缘化,而在汉代建立后,由于文化重建的需要,逐渐回到了政治中心。而汉武帝时期以《诗经》博士和各种传记博士为基础外,还设立了五经博士,除了《诗经》博士外,还有《尚书》欧阳生、《仪礼》后苍、《周易》杨何、《春秋》公羊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汉武帝还为博士设立弟子,如果弟子中成绩优秀,将授予郎文学首席掌故职位。而汉宣帝时期五经博士又增加了十二博士,是同一部经典,家法可以同时设立不同的博士。

儒家学派直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完全确立正统,所谓的”罢黜“并不是禁止的学术,而董仲舒自己的很多学说都使用了阴阳家的思想。“罢黜”仅仅是不为立博士,最终的目的也不是建立文化独裁,而是建立五经的尊严。《孟子》虽然是儒家,但不属于五经,因此原《孟子》博士也被废除。钱穆、徐复观都有专文,说罢黜百家,并不是文化独裁。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至于《诗经》 《尚书》等古典文学在”焚书“后重新确定,秦国不能洗劫世界上所有书,所以偶尔漏网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像《诗经》这样琅琅上口,容易记忆的经文,很容易流传。但是《周易》是占卜的书,所以反而不在分册的目录中。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这些书。例如,治《尚书》的伏胜,原来是秦国的博士、秦始焚书后,伏胜将《尚书》藏在家里的墙壁里,他害怕受到牵连。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在汉朝建立后,汉高祖请伏胜出来做官,当时的伏胜已经90多了岁,不愿出行,于是汉高祖便让晁错向他学习《尚书》。于是伏胜回家后在墙上找到了《尚书》,但是因为离家太久,只剩下29篇,其余的全部被损坏,所以这29篇是作为可靠的“金文尚书”流传了下来。

伏胜的故事在《尚书序》中记载的更加曲折。晁错来找到伏胜,而这时候的伏胜则很老了,藏在墙壁中的书完全的被损坏,而伏胜借助自己90多岁的记忆,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节。伏胜已经脱口而出,而晁错却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伏胜只好通过自己的女儿传达给晁错。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文化是民族的心理结构,则不能被政治的力量抹去。相反,在中国崇文厚德的国家,政治往往需要从文化中获得自己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正是因为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而汉武帝尊重儒术,并且自己的统治需要文化的支持。而文化制约政治,也引导政治,政治实现文化,扩充文化。中国5千年的历史,事实上是政治和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这种健康的互动应该成为文化和政治的基础。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

博士:指古代官名。是秦朝和汉朝时期掌管全国的书籍文典以及史事典章的官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