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設計師都認同這7個設計習慣,然而它們可能會害了你

本文轉載自「 優設 」 ID:彩雲譯設計。點下關注和廣告吧~讓小編賺一毛錢~

很多設計師在剛開始做設計的時候,可能會到處找設計規範,對一些趨勢,原則,唯命是從,這麼做往往也不會犯錯。但隨著經驗的增長,慢慢的你會發現如果只是機械的去運用規範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則會難有突破。本文作者作為一個有著10多年工作經驗的首席用戶體驗設計負責人,總結了他的一些經驗,幫助我們在設計成長路上突破自我。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可能正在挑戰一些設計權威,挑戰一些大家甚至包括我自己以前都非常認同的設計習慣。所以這篇文章可能會讓一些人心生抗拒,但也請原諒我把它們寫出來。

工作了10多年之後,回頭看看那些項目中的各種衝突,諸如開發沒有把設計落地,不靠譜的設計概念,項目進度難以推進等等,本文其實早該寫了。我曾經想著把責任都推卸給 UX團隊之外的人,但是,這既不誠實也不客觀。一般情況下,項目失敗或者沒做好,更多的應該從自身找問題。

首先,我必須申明,我自己是非常喜歡設計和用戶體驗研究的。但是這其中也有一些遭人討厭的地方。通常來說,用戶體驗研究是可以很好的解決公司產品在市場上所遇到的問題。但有時候,用戶體驗也可能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而我就經常身陷其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通常都會附帶一些成本,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往往又會製造一個新的問題。在產品的用戶體驗設計中,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當我們的用戶研究團隊在為公司解決一些問題時,常常又會帶出更多的問題。

所以,我想通過本文來打破用戶體驗中的一些「壞習慣」。具體來說,我將會總結一些我自己和我的團隊曾犯的一些錯誤,這些錯誤也限制了產品的發展和體驗。與此同時,我也會去挑戰行業中固有的一些經驗主義。這篇文章既是一篇記錄自己所遇到的行業問題,同時也是一篇關於 UX行業中讓我覺得不舒服的問題清單。這篇文章可能會挑戰一些大眾的傳統思想,但我還想把它們寫下了,因為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真實體會。

一、盲目使用設計原則

90%的設計師都認同這7個設計習慣,然而它們可能會害了你

△ 圖片來源:https://dribbble.com/shots/5525803-Design-principles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不喜歡按套路出牌,當有人告訴我某條規則的時候,我會不由自主的去質疑或者嘗試去打破它。我也不是一直都這樣,在我剛開始工作的那個階段,我可是會老老實實的按規則辦事。那個時候,我還並不知道有更好的規則,而且也是太年輕,還沒有經歷過用那些規則出問題的情況。

我們是設計師同時也是善於思考的人,規則只不過是在某種程度上幫我們偷懶而已。不過在這裡,我並不是說在設計中沒有好的設計原則或者說完全不需要去遵守規則,我只是建議不要盲目的去套用規則。不管在用什麼規則做設計之前,都需要去思考。

下面的這幾條原則是隨便搜一下就能找到的 UX原則:

  • 保持一致
  • 圍繞真實內容進行設計
  • 你不是用戶
  • 用戶研究是我們的黃金準則
  • 人類一次性只能記住5-7條信息

上面提到的幾條,與其說是設計原則,倒不如說是一些方向性的指導。就像我下面要說的例子一樣,為了保持一致而做到一致就很蠢。

一般來說,自己不是真實用戶這句話是沒毛病的。然而,在一些設計研究中,把自己當做用戶又會是合適的,是可以為研究增加另一個維度的數據。這個就是所謂的「沉浸式研究」。但是,不論什麼類型的研究都只是數據表象。用戶並不總能告訴你他們需要什麼,甚至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神奇的數字:7±2」原則是一個經典的研究結果被誤用的例子,或者,正如 Edward Tufte 所說,人們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它。(譯者注:神奇的數字:7±2,這個原則是說人類的信息加工能力的侷限性,人腦能夠同時處理的信息在7個左右,浮動範圍5~9)

似乎每個星期或每個月,就會有一種新的趨勢在我們的行業中流行起來,然後在不久之後,這種趨勢就變成了我們的黃金準則,直到它被人們遺忘或者是下一個新的趨勢出現。我是厭倦了這些所謂的設計趨勢,尤其是當它們被設計師盲目遵從的時候。我厭倦了循規蹈矩,意識到它們並不總是管用。

有的設計師並不總是在遵循規則,實際上,他們經常會通過打破規則來創造出讓人驚豔的設計。當然,這需要經驗的積累,設計是由理性和感性組成的。偉大的藝術常常都是在打破規則。

二、盲目跟風設計趨勢

90%的設計師都認同這7個設計習慣,然而它們可能會害了你

△ 圖片來源:https://dribbble.com/shots/3974926-Visual-Language

幾乎每年都會有那麼一到兩次,我會注意到在某些用戶體驗社區上興起的話題。一些人通過一篇文章或者一次會議就迸發出一些想法或概念,隨後在他們帶的節奏下,慢慢的就多了不少追隨者,進而就形成了一股潮流。在幾年前,漢堡圖標就成為這些話題之一。

反對漢堡圖標的人,其爭論的基本事實主要是在A/B測試中,不易發現、識別性差、這使得用戶可能無法理解使用漢堡圖標。最終,漢堡圖標被不斷妖魔化了,認為不能使用這個圖標。然而人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一個圖標會通過認知的普適性而成為一個圖標。圖標是一種語言,它是一個代表概念的符號,就像用字母符號去記錄聲音一樣。

精益用戶體驗是幾年前出現的另一種趨勢,儘管我們試圖將我們的專業從「只唯結果論」中解放出來,但只要你在搜索工具中隨手一搜就能發現,我們仍然還處在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時代,因為有大量的文章在教你如何把結果PPT 寫好。

移動端設計可能是我最喜歡拿來說的例子。在移動端設計的盲目跟風,簡直隨處可見。我參與過無數次非常失敗的移動端設計項目,在其中一些時間點,我甚至也會覺得某些點子真的很棒。但是,我已經被那些失敗整出了內傷,以至於我現在會格外警惕任何關於移動端設計上的建議。不能因為你可以把某些功能移植到移動端,就很自然的放上去。很多團隊喜歡隨大流,就因為其他人也這麼做,然後就有樣學樣。

如果你花很多時間去留心關注某一個特定趨勢的文章(就像我花了這麼多年時間一樣),你可能會發現趨勢就是一個很靠不住的東西。大概5-10年後,你再回頭看看那些你現在覺得非常酷的衣服時,只會自嘲當時怎麼那麼非主流。用戶體驗也不例外,5年後,你就會開始嘲笑現在都是流行的什麼玩意兒。

也有趨勢能在我們行業中歷久彌新。這些理論趨勢通常都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原理之上的,是我們花了幾十年的研究和應用不斷總結出來的一般規律。(譯者注:最不過時的理論,往往是對人性的正確洞察),它們就像李維斯的501系列(譯者注:最經典,歷史上最悠久,歷史上最暢銷。目前來說,該系列是典範中的典範,且設計簡單。)和純色印花T恤一樣,它們永遠不會過時。但是,大多數趨勢都是半途而廢的,跟隨它們,你的產品也會跟著迷失方向,最終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那不跟風,能怎麼做呢?一般的經驗是:遠離潮流,遠離人群,跟著自己的節奏走,不管節奏幅度多大,也不管距離有多遠。至於那些流行的趨勢,它們確實也有存在的理由也或者說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你其實只需要明確,你的選擇並不是因為其他人都在用而馬上就採用了。不要因為產品中的某些功能在 PC 上能獲得收益就很自然的想到要放在移動端產品上;不要基於你讀到了一篇文章,只是隨便引用了某個研究結果就信了它的觀點。

總的來說,要帶有批判性地、戰略性地去判斷你吸收到的知識。

三、過於在意細節

90%的設計師都認同這7個設計習慣,然而它們可能會害了你

△ 圖片來源:https://dribbble.com/shots/4605344-Search-icon-interaction

我不知道賣弄理論和注重細節是否是用戶體驗設計師的個性特徵。我其實並沒有這麼去想,因為我知道很多設計師都不是。但是,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哪個職業像設計師這樣對於細節的過分執著,對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細節討論個沒完沒了,有時甚至都會因此停掉一個項目。

是的,細節很重要,這點我是承認的。當你有時間和資源去處理這些小細節時,應該要去做好。但是我經常會看到一些用戶體驗團隊在忽略大的問題的同時,反而在一些小的細節上窮追不放。這就好像房子都著火了,我們卻在擔心後院的儲藏室。

曾經我一直在為界面中該用切換開關還是複選框,單選按鈕還是下拉菜單,圓角還是方角,多選的對話框形式,顏色,按鈕位置,網格規範等等做各種討論。持續數週或數月的時間討論,電子郵件如果有厚度,堆起來可能比NBA全明星的胳膊加腿都還要更長。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是我經常提到的:它真的會影響用戶體驗嗎?用戶真的會關心圓角嗎?這會影響到他們的使用經驗嗎?他們是否會關心所有組件都進行了網格對齊?我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些細節問題上,但卻很少有用戶對我和我團隊討論過的某個細節發表過評論。反而是那些我們從沒想到過的事情成了問題,那些本來我們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去討論的,但卻未曾討論。

我承認我過去甚至最近都會陷入這種細節的討論中。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去討論這些細節問題(大多數都是關於界面視覺方面的問題)。我們也會建立一個小組來「調查」這些問題並做用戶測試。但在某些時候,我會冷靜的思考,這些細節對整體設計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它對用戶體驗的影響很小。

你需要經常的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那些我認為的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用戶會關心嗎?

四、「偷懶」的設計一致性

90%的設計師都認同這7個設計習慣,然而它們可能會害了你

△ 圖片來源:https://dribbble.com/shots/5549646-5-Column-Grid

一致性是很重要,但是,我更堅信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在產品設計中也同樣適用。你願意花多少時間把每個界面上做到絕對的一致?時間就是金錢,這些時間能獲得等值的回報嗎?

顯然,如果界面之間完全缺乏一致性,每個界面看起來都完全不一樣,會導致很多問題。但是,如果這個界面上的按鈕和另一個界面中相同位置的按鈕相差幾個像素,這真的會影響用戶體驗嗎?你可以說這是一個不認真的設計,但是,它其實並不會導致新產品發佈的失敗。

我並不是建議大家要去忽略一致性或者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小細節,而只是想建議我們花在這些事情上的精力和我們的投入回報之間應該要保持平衡。如果在一個大型的系統中使用原子設計,前期可能會需要做不少工作,但是與你在設計和反覆修改中節省的時間相比,如果兩者之間平衡的好,可能會從中獲得更大的回報。但是在某個時間點,收益遞減規律還是會出現,那時就需要重新評估。

一致性還取決於上下文。想想系統裡的搜索組件,我們先假定一種搜索組件的交互方式,然後聲明它在產品中以完全一致的方式去工作。這似乎合乎邏輯,對嗎?我們希望搜索能夠在整個系統中以相同的方式去工作,而不是在各個地方的使用方式都不同。但問題其實已經產生了,我們將一致性凌駕於用戶體驗之上。

你可能會問,難道使用相同的功能形式不是對用戶體驗來說更好嗎?是的,當它們被當做使用經驗來說,這樣做沒問題。但當它們被嚴格應用時,就可能會出問題。比如在剛才的那個搜索控件中,根據搜索的複雜程度、可能搜到結果數量和正在搜索的數據庫大小,可能需要在不同的部分使用不同的搜索功能。

不要掉進原來我曾經踩過的坑:把應用中的每個界面全部都打印出來,貼在一面牆上,然後花上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一字不漏的仔細對照,以確保一致性。這對我來說,常常是一項重大的工作,但在發佈時,我才發現原來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用戶體驗的上下文關係優先級應該高於一致性。設計師不能過於死板的去遵從設計一致性,而應該針對用戶使用該功能的場景進行設計。在設計用戶體驗時,為了保持一致而去做一致性設計,通常只能算是一種不經大腦的偷懶方法。

五、過於關注項目時間

90%的設計師都認同這7個設計習慣,然而它們可能會害了你

△ 圖片來源:https://dribbble.com/shots/2098871–Twas-the-night-before-deadline

這個點可能更多的是一個項目管理問題,而不是用戶體驗問題。但是,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幾乎每一個和我一起工作的團隊都會設定一個發佈週期,包括我自己也會。每做一個產品,都必須設定一個期限,讓整個團隊用所有的時間和資源來開發這個產品。但是當你只關注最後期限,而忽略了本應該是要做好體驗和產品時,你其實是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公司罷了。不要讓最後期限成為你前進的動力。

我很少看到一個項目能在最後期限前完成的,這種情況也有,但並不經常發生。這意味著項目時間線其實是有緩和空間的(因為他們通常是由財務問題做的一個時間預測,並且是由不瞭解產品特性或產品所涉及的複雜性的項目經理來實施的)。這意味著你其實是有時間去做你想做的研究或者設計下一個迭代版本。

然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反映了我們需要去關注的重點所在,以及我們在產品設計和體驗中最終應該追求的東西。我們常常過於關注最後期限、里程碑和發佈日期,而忘記了我們真正要做好的東西是什麼。沒有什麼比坐在我辦公桌前的一位項目經理更讓我惱火的了,他暗示我們,如果不按照里程碑或最後期限內完成項目,我們就很危險了。最後的 deadline 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啊。

就我的現實情況而言,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我在為我的病人做好用戶體驗,這就是我的「首要目標」。我不需要每天早上參加一個會議,為下一次階段設定最後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完成設定目標是次要的,最核心的目標是為對病人的體驗。

問題是:你可以在截止日前完成任務,讓老大和項目經理都滿意,但是產品很垃圾。我曾經幹過多次這樣的事,長期來看,這並不算勝利,是很難做出很好的產品。

不要把注意力過分關注在最後期限上,把你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用戶體驗上,確保你的產品是在正確的賽道上長跑。

六、唯工具論

90%的設計師都認同這7個設計習慣,然而它們可能會害了你

△ 圖片來源:https://dribbble.com/shots/4887261-Tools

如果我必須再聽一場關於設計工具的優劣辯論,我想我可能會用一條沒有用過的領帶吊死自己。不久前,我曾與一個諮詢團隊合作的不夠愉快,這個團隊竟然大膽建議,使用某種工具將使得團隊在未來的工作中獲得競爭優勢。這樣的垃圾,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拿了回扣,還是習慣性的自我洗腦。

我從小就和一位機修工一起長大,這位機修工就是我的父親(與其說是一位機修工,倒不如說是一位機械工程師)。他的那些工具,我一直印象深刻,雖然我並不清楚它們的用途具體是什麼。他做每一項工作都會用到某一套工具,通過看他工作和幫忙去店裡買一些特殊工具,我學到了: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特定的工具。用戶體驗也不例外,每個設計工具都有其獨特的用途,要適合才是最好的。

有些工具更適合做原型設計,有些則更適合視覺設計。不可否認,白板和馬克筆能快速記錄想法。我們的很多選擇都是非常主觀的,甚至我覺得在用戶體驗行業裡,這種主觀性會更多。

一個有經驗且理性的設計師是能夠知道在哪種情況下使用哪種工具的。對工具使用的好壞全憑個人經驗,沒有真正的科學依據來支撐這些個人主觀想法。因此,不要再去寫那些討論哪個工具更好的文章。如果你想為這個行業做出有用的貢獻,請多寫一寫關於設計工具特性的文章,以及你如何在項目中使用它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七、狹隘的防禦心理

90%的設計師都認同這7個設計習慣,然而它們可能會害了你

△ 圖片來源:https://dribbble.com/shots/4702100-Psychological-Rules-Blogspot-Illustration

從來沒有人真的這麼說過,但是,這種態度往往是顯而易見的,其目的就是為了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我們不希望外行的人隨意闖入我們的行業跟我們搶飯碗,對吧?認為只有專業出身的人或者有設計師頭銜的人才配跟你討論設計。

我們都經歷過這種狀況,業務分析師或開發工程師會帶著他們的想法和草圖來到你的工位前跟你討論設計。我們許多設計師對這些人會嗤之以鼻,是誰都可以隨便的提出解決方案來的嗎?我曾經非常的排斥他們瞎出設計方案,我非常的小心眼,我不希望各位讀者也和我一樣。

幸運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稍微成熟了一些,能夠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可以分享彼此想法,使得團隊更加互信融洽的好方法。但是,我也經常遇到那些沒有安全感的設計師們,他們認為那些非專業的人就不要參與設計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態度,他們通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宣傳用戶體驗,但卻又不願意與團隊中的其他人合作設計。

儘管這看起來頗有爭議,Jared Spool說:

任何會影響設計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設計師,這包括開發,產品,甚至公司的法務等等。他們都是設計師。

作為一名在醫療健康領域工作的設計師,我對這種說法非常的認同。產品或服務的設計通常都不會按照我最初的想法來實現,因為這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但是對目標達成共識,相信我們能作為一個團隊來構建和設計一個產品,這個願景會遙不可及嗎?我認為不會的。

如果你在組織中倡導用戶體驗並尋求合作時遇到困難,請確保自己不是用戶體驗偏見者。如果你致力於建立關係,樂於接納各種其他學科的不同觀點,這對你的職業生涯大有裨益。

用戶體驗是一個不斷髮展的職業,這可能是件好事。如果我們沉浸在幾個世紀的傳統中(比如醫學),我們可能會遇到完全不同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們也仍然在尋找屬於我們的道路,在試圖弄清楚怎樣將我們自己融入到產品開發過程中去。

要做好我們需要完成的事情,不僅僅只是理解我們的專業,它其實要求我們看的更遠,想的更多,始終需要去找到一個平衡的中心點。這個點必須是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它如何影響用戶體驗聯繫起來。這種影響來自於我們的創造,也來自於我們的設計。關注錯誤的細節(對用戶體驗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影響的細節),採用狹隘的設計思維,無視其本質而盲目接受新的流行趨勢,這些只會讓我們在設計上陷入困境。

原文鏈接:《Confessions of a UX Designer》 Chris Kiess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