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眾口難調”怎麼辦?看看這些社區如何出招破題

西安新聞網訊 “讓市民群眾在老房子裡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正是老舊小區改造的目的所在。這項惠民、利民的工程既是眾望所歸,為何在落地時卻陷入“眾口難調”的困境。近日,記者走訪發現老舊小區改造千頭萬緒,居民訴求多,管理難度大,施工任務重……好事要做好似乎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為了獲得居民的理解與支持,不少社區創新治理工作,通過打造“改造樣板”、組織“板凳會議”等方式,平衡各方利益,凝聚改造意識,為推動老舊小區順利改造減少阻力。

打造“樣板樓” 讓居民看得見更放心

4月21日,在自強東路向榮小區11號樓前,幾名工友推著翻斗車穿梭於樓宇之間,小區內側安全通道上拆除防護網的工程如火如荼進行著。經過多番入戶溝通與打造“樣板樓”,一些原本拒絕拆“網”的居民改變了主意。在春日的陽光下,這棟建於1996年的房屋終於卸下了臨街一側的“鐵甲”,自由自在的呼吸。

記者走入向榮小區內,部分路面和道沿破損,線纜雜亂的掛在空中,安防設施缺乏……作為西安市第二批啟動改造的老舊小區之一,將從小區面貌、房屋功能、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四個方面進行升級,這也是1597戶居民心中所盼。可誰知,住戶們即希望小區煥新顏,又不願意拆除防護網,讓3月底剛剛啟動的改造工程陷入僵局。

“改造前,我們組織了居民代表參觀八府莊小區,還在小區設置了展板、海報宣傳改造內容,大家都挺支持的。但真到動工那天,還是有少數人不願意。”自強路街道“三改一通”指揮部工作人員宜偉告訴記者,實際上居民還是不放心安全問題,卻不知防護網也會成為消防營救、保溫層安裝等的阻礙。

為了動員居民,除了逐戶上門解釋拆“網”的意義外,街道還專門在施工現場放置了電子防攀爬圍欄的實物展品,並在12號樓一層與二層間加裝電子圍欄,以“樣板樓”的形式讓居民通過近距離的觀看和了解,消除心中的顧慮。同時,街道積極與施工方協商,決定在拆“網”和完成其他安防措施之間的空白期,由施工方與物業組成兩隊,負責00:00-6:00之間小區巡防;白天則由社區、熱心人士等組成巡邏隊,保障居民人身和財產安全。

目前,改造項目進展順利,在等待小區破繭成蝶中,居民也漸漸多了份理解。今年86歲的楊奶奶,作為小區首位響應拆“網”的居民,她激動地說:“幾十年來土裡土氣的家園,今朝迎來政府改造是個好事,不破不立,拆只是第一步,之後還會換管道、改線纜……好著哩。”

社區“板凳會” 暢通民意為工程提效

為了讓老舊小區既“好看”又“好住”,2020年西安市計劃改造老舊小區1100個,截至目前已有596個小區啟動實施改造,惠及居民13.43萬戶。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中,位於華清東路的海納小區,基本完成了外牆保溫、樓內施工,目前正全力推進自來水改造、園林小品等,計劃將於今年6月30日竣工。

多日前,作為改造重點工程之一,拆“網”引起了幾位住戶的不滿。原來,社區工作人員帶領施工隊,在對居民李女士家進行防盜網拆除作業時,因前期溝通不到位,雙方發生了衝突。“改造關係著小區幾百上千位居民的生活,各人都有各自的看法,這給改造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向陽社區黨委書記魏小靜說,為了儘快化解矛盾,讓改造工程如期進行,在市電視臺的協助下,社區召開了一場接地氣的“板凳會”。

議事現場,社區書記及工作人員、事件當事人、居民代表和法律工作者聚在一起,就拆除防護網事宜暢所欲言。“我家在一樓,防盜網拆了,我哪也不敢去,丟東西咋辦……”李女士無奈地說,改造的成果她看在眼裡,但一想到自家安全沒有保障又不願退讓了。經過近兩個小時的真誠溝通,最終李女士與社區達成“現拆現安”的協議。一週後,李女士家在拆完舊網後,同時又安裝上了合規的新網。

“知道居民的真實需求,做起事情來就會得到更多人認可,通過‘板凳會’這種模式,讓社區工作更貼近居民,貼近生活。”魏小靜表示,今後社區將建立起“協商議事會”機制,居民對改造事項提出異議就開會商量,尋找各方利益的平衡點。

“環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就舒暢了。”採訪中,許多居民不約而同的表示。歷經無數次協調、引導、調度後,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海納物流職工家屬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月20日,記者步入小區驚喜的發現,不少老樓穿上了紅色的新衣,配上整齊劃一的白色水管和窗戶,線條感十足的黑色空調架等,改造讓原本老舊的小區又年輕了回來。

尋找“同心圓” 改造需居民共同締造

老舊小區改造千頭萬緒,一個個看似簡單的項目,僅入戶徵求居民意見便是一個大工程。以向榮小區為例,單單一棟居住著48戶的住宅樓,街道工作者通過“六次入戶、四次電話、兩次座談”溝通,才讓施工得以繼續。可見,如何在改造中尋找居民訴求的“同心圓”,成了讓老百姓改得寬心的關鍵所在。

“實際上,改造更是一個廣泛發動居民、做好基層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契機。”西安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教師楊蕊認為,老舊小區改造最終要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如果得不到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就很難改出滿意的效果。

楊蕊建議,改造前期街道社區要充分發動群眾,將共性問題前置解決,利用海報、視頻、模型等方式,多入戶、多傾聽、多商議,在多元訴求中凝聚共識,與居民實現“共謀、共建、共評”的治理模式。特別是,要尊重和回應居民差異化的利益訴求。作為居民,也應多理解和配合改造工作,共同締造美麗新家園。

有限的資金投入,居民的迫切需要,使老舊小區改造不可能大幹快上、全面鋪開。想要深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關鍵在於做好“裡子”工程。

“改造必須圍繞群眾最關注的需求、最吐槽的難點,將‘好鋼用在刀刃上’重點突破,不做‘表面功夫’,真正做到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楊蕊認為,後期還要鞏固改造成果,不僅要讓老百姓參與改造,還要結合改造推動老百姓參與社區的治理,建立起小區的長效管理機制。如引進完善物業管理、培育居民付費習慣、建立長效運營機制等“軟件”建設,是鞏固改造成果、實現良好社區發展的重要內容。

老舊小區改造終歸是政府與廣大居民的共同任務,想要改得好,缺少哪一邊都不行。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郭沛然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雷偉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