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前天晚上,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万众瞩目中揭晓,获奖者是罗杰•彭罗斯、莱因哈德•根泽尔和安德里亚•盖兹(图1)。这三位科学家之所以能戴上诺奖的桂冠,是因为他们分别从理论和观测的角度,证明了黑洞的存在。

从观测角度证明黑洞存在的,是根泽尔和盖兹。之前,我已经介绍过他们如何发现银河系中心隐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下面我要科普的,是彭罗斯(图2)的成果,也就是他在1965年提出的奇点定理。

为了讲清楚这个奇点定理的来龙去脉,我需要先回顾一下之前在银河系之旅中讲过的内容。

20世纪20年代,英国大天文学家爱丁顿(图3)揭开了恒星的生老病死之谜。他发现,天上的恒星可以分为3类: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主序星是盛年的恒星,红巨星是濒死的恒星,而白矮星是死掉的恒星。这个发现,绝对是20世纪最重大的天文成果之一。

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爱丁顿创造的这个看似和谐的恒星世界,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第一个举起反对大旗的人,是钱德拉塞卡(图4)。他证明了如果白矮星的质量超过了太阳质量的1.44倍(即钱德拉塞卡),这个白矮星就会继续塌缩下去。这意味着,白矮星并不是恒星演化的唯一终点(http://t.cn/EhaaBSe)。

然后登场的,是美国天文学家沃尔特·巴德(图5)和弗里茨·兹威基(图6)。他们在1934年预言了一种比白矮星更致密的天体,那就是所谓的中子星(http://t.cn/EhgEcq0)。

但到了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此人就是著名的原子弹之父,见图7)发现,中子星也有自己的质量极限,称为奥本海默极限。如果中子星的质量超过了奥本海默极限,这个中子星同样会继续塌缩下去(http://t.cn/A6bI4Gtc)。

钱德拉塞卡、巴德、兹威基和奥本海默的发现,揭示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对于一个球对称、且质量超过太阳质量3倍的死亡恒星而言,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它自身的引力塌缩。也就是说,这个死亡恒星所有的质量,最终都会被压缩成一个不占任何体积的点。这个集中了黑洞全部质量、密度无穷大的点,就是所谓的奇点。

死后的恒星会变成一个密度无穷大的奇点,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被以爱因斯坦和爱丁顿为代表的主流天文学界,视为异端邪说。

为了消除这个该死的奇点,以利夫希兹(Lifshitz)为代表的一些苏联物理学家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真实的宇宙中,并不存在完全球对称的恒星。这样一来,恒星死后就不会被自身引力压缩成一个奇点。

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再强调一下。利夫希兹认为,不具备球对称性的死亡恒星,不会被自身引力压缩成一个奇点。这是阻止黑洞形成的最后一个理论障碍。

做了这么多铺垫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介绍彭罗斯的奇点定理了。

1965年,彭罗斯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图8)。在这篇名为“引力塌缩和时空奇点”的论文中,彭罗斯用自己开发的一套全新的数学工具(即彭罗斯图),证明了奇点的形成与死亡恒星的对称性无关。说得更具体一点,彭罗斯从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不管是什么形状的恒星,只要质量足够大,死亡以后都会被引力压缩成奇点。这就是彭罗斯的奇点定理。

这个奇点定理,扫除了阻止黑洞形成的最后一个理论障碍,从而完成了大质量恒星引力塌缩理论最后的临门一脚。也正是这个奇点定理,为他赢得了今年诺奖的桂冠。

最后再多说一句。还有一个科学家对这个奇点定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霍金(图9)。利用彭罗斯开发的数学工具,霍金证明了宇宙大爆炸也一定会有一个奇点。换言之,我们的宇宙一定会有一个开端。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资料来源于网络之上,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一定改正。

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