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仿製到自主研製,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春天終將來臨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這是2020年中國人民奪取新冠肺炎疫情勝利的生動寫照,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亦是如此。

建國之初,中央高度重視航空工業,新中國航空工業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航空工業在國防建設上總是佔據領先地位。

從仿製到自主研製,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春天終將來臨

1958年2月12日,毛澤東來到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廠(現中國航發黎明)視察。

雖然建國之初的航空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但作為國家重點工程,航空發動機行業很快從修理、製造備件發展到仿製蘇聯發動機,而且仿製成效十分明顯——

  • 我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M-11ФР活塞式發動機按照全套蘇聯製造技術資料試製,於1954年順利通過國家鑑定試車。
  • 按照蘇聯技術資料仿製的渦噴-5發動機於1956年首飛,成為我國第一臺噴氣發動機。
  • 以渦噴-5發動機為基礎進行縮放設計的噴發1A發動機於1958年首飛。

從仿製到自主研製,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春天終將來臨

1958年,研製人員生產渦噴-5發動機。

眾所周知,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最精密的工業產品之一。正是因為其高度複雜性,再加上發達國家技術裝備迭代較快以及特定的歷史因素、國際環境,我國航空發動機的仿製是成功的,但自主研製卻走了一段充滿艱辛曲折的道路。

我國航空工業是從仿製蘇聯機種起家的,但蘇聯只教會我們如何“仿”,並沒有教會我們如何“研”。同樣,我們引進其他國家的機種,他們不僅不教我們“仿”,而且防著我們“研”,出口給我們的大多是當時二三流甚至即將淘汰的產品。加之我們工業基礎薄弱、技術儲備不夠以及種種因素,雖然也曾想衝破這個“仿”字,走出“研”的路子,但始終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於養成了仿製的習慣,許多人對仿製的技術和管理是熟悉的,但對自主研製的規律性認識不夠、探索也不夠。

上世紀90年代前的航空發動機發展史,幾乎是一部仿製生產史,自行研製雖曾有過幾個型號,但因缺乏長期規劃、投入強度不夠和研製週期長、失去使用對象等原因,最終都未能定型列裝,僅有少數改型的發動機投入使用。

從仿製到自主研製,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春天終將來臨


陽光總在風雨後。在長期實踐中,我們也得出寶貴的重要共識:“單純仿製只能救急,不能救窮,仿製像花瓶裡的花,沒有根,不能產生第二代”“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討不來的”“沒有核心技術,必然受制於人”……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黨中央啟動了一批高新裝備研製,航空發動機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型號研製取得豐碩成果——

  • 崑崙、太行、玉龍等重點型號經過艱苦努力終於研製成功。
  • 軍用航空發動機實現了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渦噴向渦扇、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為航空發動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配裝國產C919大型客機的長江1000立項研製,民用航空發動機發展也邁出了關鍵步伐。
  • 航改燃氣輪機成功實現了工業運轉,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從仿製到自主研製,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春天終將來臨

航空發動機裝配工人正在現場忙碌。

進入新時代,中央從富國強軍戰略高度出發,作出了實施“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立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航發成立以來,始終把研製出獨立自主、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航空發動機作為主責主業,全力以赴突破航空發動機瓶頸,一批重點型號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明媚春天。

來源:中國航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