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去金融化”的fintech狂浪

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巨头们的标签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如火如荼之时,部分行业巨头开始了“去金融化”。2017年4月,蚂蚁金服就曾宣称未来只做科技,帮助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无独有偶,2018年京东金融、百度金融、乐信都纷纷宣称不做金融。

不难看出这些大型金融科技机构都在去金融化处理,让金融科技演变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而不是披着技术的外衣,从事金融活动。以“去金融化”为原点,开启一段“深耕科技”之路,不仅可助推金融行业的发展,还可为金融科技寻找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深度加持技术 开辟金融新路径

从金融科技发展历史看,金融科技的创新,可能出现在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底层技术、产品设计、客户体验、营销宣传、收费模式等。但究其根本,金融科技的创新总是依循着固定的路径展开。

技术更新

金融科技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以支付为例,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货币价值载体、支付结算方式和鉴权验证方法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支付结算方式方面,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大大突破了支付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了快捷程度,比如银联“云闪付”系列产品采用了云计算技术,银行卡关键信息的生成、验证、交易监控都在云端完成。在鉴权验证方法方面,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加密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升了支付安全,提高了反欺诈的效能。

金融需求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价值链中以供给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向消亡,以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慢慢浮现。金融服务业主要涵盖五方面的功能:(1)支付,包括跨境支付;(2)储蓄,便于日后消费与投资;(3)借贷,便于当下消费与投资;(4)风险管理,管理收入、储蓄和交易;(5)给予上述业务方面的建议。更好地满足金融需求是金融科技创新的路径之一。

服务对象

可根据不同对象提供最终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可以划分ToC和ToB两大类。C端的服务对象,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享有人,为个人。 B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于C端,金融技术解决了传统普惠金融难以解决的可获得、可持续和全面性等问题;于B端,金融科技向B端输出支付、资金融通及流量变现等方式赋能B端发展。

科技与金融机构优势互补 携手奋进

金融科技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各具优势,相辅相成。科技能力的引入,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在大数据营销、精准获客、量化风控、智能贷后管理、实时联动定价等领域提升效率并降低风险。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间的密切合作,能够为广大客户群体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真正意义的普惠金融。

因此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只有通过合作,相互补充,打破信息孤岛,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达到双赢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能加快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全行业效率,助推中国新经济的发展。

金融科技生于金融,落地于科技才能真正让金融科技回归到助力金融行业发展的本质,当前很多大型金融科技平台在进行去金融化的相关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刚刚开始,但可以预见这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一场有关金融行业再度进化的全新变革由此展开,去金融化无疑是这次变革的主要“颜色”。

掀起“去金融化”的fintech狂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