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應好好學習打好基礎?教育名家:這件事比學習知識重要得多

這幾天,

我一直強調了一個觀點:

對於小學階段的兒童,

在知識方面,老師是教不壞他們的。

教不壞的原因在於,

這個階段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對知識一點不漏的記憶能力的。

對於這一點,我們每個人回過頭看一下,

基本上都是如此。

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

都是後來要不斷重新學習的,不斷再學習的。

因為這些知識,其實都是最為粗淺的感知性知識。

那麼,小學教育中,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什麼?

小學時應好好學習打好基礎?教育名家:這件事比學習知識重要得多

小學教育中,比知識教育更重要的,

肯定是學生的生命成長,

我會特別強調包括身體成長的生命成長。

身體成長本身是生命成長的階段任務,

所以學校教育從設計來說,

是要把它作為一個任務來設計的,

要從形式和內容上,

對孩子的生命成長給予充分關注的。

所以,

其實有時候我們會說教學任務分成“德智體美勞”,

也會說到更為豐富的內容,

這樣的表達,是以任務感的方式來探討的。

我覺得比任務感更重要的是,

提出教育內容的應有之義——就是從生命發展來說,

這就是教育工作最為核心的工作,最為重要的使命。

從生命成長來看,

你不能隨便放棄某一些教育工作,

或壓縮扭曲工作的價值——比如不開藝術課、體育課,只重視“主科”。

小學階段對學生的身體教育,

變得非常重要。

當然,

生命教育其實也是需要好好設計管理的。

生命成長可分成很多任務,

這些任務都可融會貫通,融為一體的。

在此之上,在小學教育裡,

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也一定是高於具體的知識的教育的。

作為教師,

一方面,他要在意教學任務的完成;

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

對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

包括趣味、才藝、價值觀、人生的豐富性的要求。

因為在小學教育階段,

師生之間確實是以生命影響生命,

以生命推動生命的,

我們把它稱為範本教育,也就是教師是榜樣,

什麼樣的教師會影響什麼樣的學生,

教師甚至會影響到民族的未來。

小學時應好好學習打好基礎?教育名家:這件事比學習知識重要得多

反過來,我又可以談到另外一個觀點:

教師有必要把小學階段的知識教得那麼精深、那麼精確嗎?

考查得那麼精準嗎?

其實,你所做的工作無非是,

加深一些兒童的感知而已。

這樣的感知,

其實是很難形成他的記憶和邏輯的,

甚至還很難形成他的判斷力。

所以從教學的角度來說,

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

要增加孩子學習的樂趣。

學習形式最重要的意義(教學設計方面),就是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讓孩子形成興趣的最重要目的,

並不是為了獲取更多知識,

而是對獲取知識的過程,

形成他們獨特的感知系統、感知習慣,

對之後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兒童這一階段的發展來說,

通過他的動手操作,

通過他的身體實踐,

通過和同學間的討論、爭論等,

形成最基本的、最基礎的理解力。

更重要的是,要擴張兒童的活動視野,

要讓他參與到更多的活動過程中去,

要讓他有更豐富的體驗,

要讓他像個兒童一樣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去探究、去爭論、去表達、去質疑,等等。這樣的一種訓練,

對兒童形成習慣、形成學習的熱情以及形成學習的興趣,是大有幫助的。

小學時應好好學習打好基礎?教育名家:這件事比學習知識重要得多

我們今天的小學教育,

確實是越來越精細化了,

小學課堂的研究,也越來越嚴格了。

所謂的嚴格,

就是對教師學科教學精細化的理解力,

對課堂表現的技巧,

對教師課堂舞臺表現能力,

要求會越來越嚴苛。

同時,又因為有教研機構的存在,

使得聽課、公開的教學研討,

並對教學狀況進行具體、深入的評價,

變成教師非常重要的提高專業能力的一種訓練方式。

這樣的訓練方式,

帶來更普遍的教學表演化現象,

教學為所謂的教研服務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它還導致了另一個結果,

這樣的公開教學會與日常教學嚴重脫節。

回到日常教學,

大量教師又完全處於一種“不會教”的狀態。

但在小學階段,

“不會教”其實也是很難檢測出來的,

因為對學生知識方面的要求不高,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

他自身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解讀能力,

具備被強化訓練的、形成條件反射似的解答能力。

這種反覆訓練,

其實使得兒童的感知系統有格式化與鈍化這麼一種傾向。

小學時應好好學習打好基礎?教育名家:這件事比學習知識重要得多

所以,

我們今天越來越多的兒童,

對戶外活動、身體的活動、身體的競爭,

包括對未知事物的自然的好奇心,

都遭受到非常嚴重的磨損。

對學生而言,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各種各樣的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對遲鈍、飢渴的心靈構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它是一種強刺激,也是一個程序化的互動方式。

某種意義上說,

確實無助於孩子感知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的發展。

小學教育,

要讓兒童跟土地、跟自然、跟生活廣泛接觸,

要尊重孩子身體的感受,

發展他們身體的能力,

這才是觸摸到教育本質的教育形態。

所以,對於一個教師,

我現在會越來越看重他對兒童本身的研究。

比如說,我們對課程的自主開發,

它更重要的不是一種知識系統的建構,

而是在對兒童身體,

對兒童發展的心理、生理等特別瞭解基礎上的一種設計。

還有一點很重要,

就是這樣的課程,必須是能真正推動兒童積極成長、正面成長的一個課程系統。

如果說,

教育真的有朝更積極方向變革的話,

這樣的變革肯定是從研究兒童開始的。

所以,我經常會說,

實際上我們的老師,首先要成為生命的老師。

我這麼強調,

是因為小學教育及教師的重要意義就在這裡了。對教師來講,

一方面要對自己有專業性的要求,

另一方面,教師本身的價值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等,

這一切都會構成對孩子的薰陶。

對學校來講,要給孩子大的引領,

也就是引領孩子懂得社會的一些共識,共同的價值觀。

我們要培養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公民,

培養孩子們個人服務於社會的一種熱情,

這一切構成了他生命成長的價值背景或者成長的起點。

所以,我覺得所謂好的學校、好的教育,

也真的可以叫作“既相似又各不相同”。

相似,就是美好的理念形態、美好的校園生活,構成了學校的一種共同色彩,

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展學校的個性和特殊性。

作者:張文質。基礎教育與家庭教育研究者,已出版《教育是慢的藝術》《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等教育著作20餘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