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樂,是對靈魂的富養

《莊子》|當快樂失去了方向,反而是痛苦的開始。

《莊子》|真正的快樂,是對靈魂的富養

一個哲學家說了這樣一段話:“沒有一種快樂本身是壞的,但是有些可以產生快樂的事物,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惱。”

很多人的人生並不是不快樂,只是因為他把自己的快樂重心放錯了方向。

快樂是自己的內心本源,就好像七情六慾一樣自然存在,但是世俗之人卻將快樂放在了物質滿足的條件上,但是結局並沒有所設想的那麼美好。

就好像在生活中,快樂需要物質作為前提條件,但是當物質能滿足溫飽之後,一個人還是任由慾望帶領著自己向前行,那麼他的人生就會活得越來越痛苦和糟糕。

甚至在滿足慾望的同時,背離了道德底線,做出了一些錯誤的事情,悔恨終生。

當你學會轉換自己獲取快樂的方向和能力時,才會獲得不一樣的快樂。

《莊子》|真正的快樂,是對靈魂的富養

如果一個人只是將快樂寄希望於物質的滿足時,那麼他的快樂便有了侷限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把自己的快樂完全放在了物質滿足上面的時候,那麼外物的變化得失,就是影響他是否快樂的根源。

古人常說“寵辱若驚,去留無意”,但是當他過度在乎外物變化的時候,便很難做到去留無意。

所以快樂的正確方向,是將自己對於物質的追求轉化為對於靈魂的富養,從自己內心本源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而不是僅僅依靠物質來獲取。

《菜根譚》之中說: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會感到滿足,哪裡比得上雖然貧窮卻因為節儉而又富裕的人呢。有能力的人辛勤勞作而招致眾人怨恨,還不如生性笨拙之人無所事事,而讓自己保持純真本性。

《莊子》|真正的快樂,是對靈魂的富養

一個人在追逐物質的過程中,如果不知道適可而止,而任由慾望驅使自身時,那麼他便陷入本末倒置的惡性循環之中。

當自己無休止的希望從物質中獲得滿足的時候,獲得的反而是痛苦,其中有兩個原因:

其一:人的心理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

意思就是說,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後面新增消費數量的作用反而會慢慢減少。

當一個非常飢渴的人在沙漠中行走時,他突然看到了一瓶水,這一瓶水給他帶來的快樂是無與倫比的。第二瓶水也會給他帶來快樂,但是第三瓶水,第四瓶水,或者第十瓶水出現的時候,給他帶來的愉悅體驗就會逐漸減少。

其二:獲取物質時所付出的心力大於愉悅本身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忽略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當我們只看到物質給我們帶來的滿足時,卻容易忽略追求物質付出的精力。

我們追求物質過程中付出的精力,以及造成的痛苦,已經大於了獲取物質之後的愉悅感。

就好像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某一些擁有富貴之人,他們在獲取榮耀的同時,背後我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以及工作帶來的痛苦,甚至已經超過了他所能負荷的狀態。

《莊子》|真正的快樂,是對靈魂的富養

一個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聽信慾望驅使時,反而越來越痛苦。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徐無鬼通過女商的介紹去見魏武侯,魏武侯對他說:“先生受苦了,你在森林中過著勞苦生活,所以才肯來見我吧。”

徐無鬼說:“我是來慰勞你的,你有什麼可安慰我的呢?你總是追求嗜好和慾望滿足,強化自己的價值判斷,那麼性命的本質就要受到傷害了。你要減少一些物質生活的享樂,放棄自己的價值判斷,否則你的身心多累呀,我要慰勞你,你有什麼好安慰我的呢?”

所以一個人真正的快樂是放棄對於形體的無限制滿足,而轉化為富養自己的內心和靈魂。

《莊子》|真正的快樂,是對靈魂的富養

所以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把節儉作為富養人生的工具,就是因為節儉就是淡化自己對物質的追求,而強化自己靈魂的富養。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