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2集短劇《我是餘歡水》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三大視頻網站同步播出,以詼諧荒誕的方式,在短小精悍的劇情裡,展現了一箇中年男人的一把辛酸淚。這部短劇開播後,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靠著業內一流的原著品質、製作團隊水準和主演實力,《我是餘歡水》用高口碑將短劇再次帶到人們面前,但它的成功並不意味著短劇模式已經在國內劇集市場中立足。經歷了多年發展,國內短劇模式仍只步入開端,目前還未成為影視市場發展新趨勢,或者說還難以站上市場主流位置。
近些年來,國產電視連續劇動輒五六十集,它們絕大多數避免不了嚴重的“注水”現象的出現。而伴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崛起,廣大的受眾用戶逐漸習慣了碎片化的內容表達。2018年6月,愛奇藝在世界大會上公佈了一份數據,顯示近年來觀眾長劇的棄劇率逐漸走高。短劇集觀眾追看到最後一集的比例是長劇集的4倍。由此可見,觀眾更傾向於選擇更加便捷、短小、快速且具有極強衝擊性的娛樂方式。於是,越來越多如《殺不死》《無證之罪》等高口碑短劇佳作接連湧現,短劇市場逐漸被行業所認同。
此外,國家廣電總局於今年2月6日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電視劇網絡劇拍攝製作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短劇模式終於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可近年來,短劇的流量卻始終超不過劇情拖拉、注水現象嚴重的長篇連續劇。
為什麼有了行業的認同和政策的支持,短劇現階段仍難以成為市場主流?首先,品質與利潤的矛盾,是短劇無法成為市場主流的根本原因。為抓住受眾,短篇幅電視劇更考驗其敘事能力與製作水平,而想要實現敘事的精簡與製作的精緻,高投入必不可少。但目前,國內電視劇售賣版權時,多半採用的還是按長度計價的模式,而集數變短會削減製作方的版權售賣利潤,又壓縮了植入廣告的空間,對廣告招商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其次,國內並沒有太多短劇的開發經驗,製作模式略顯稚嫩。細看《致命女人》《神探夏洛克》等備受國內觀眾喜愛的歐美短劇,它們在製作上已經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人才,從各個方面都做到更精緻、更凝練、更電影化。而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承製短劇的公司也多半是成立不久的新秀。
此外,播出模式也是短劇發展的絆腳石。與歐美短劇周更一集的模式相比,國內採用的周更4集排播模式嚴重壓縮了播放週期,超前點播更是將《我是餘歡水》壓至一週內播完,這種模式極大程度上減少了觀眾觀後討論發酵並吸引更多觀眾的時間,難以形成長尾效應。
雖然,現階段由於種種阻礙,短劇模式難成為影視市場的主流,但不能否認,《我是餘歡水》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它給了觀眾希望,給了行業信心。想要跨過擋在國內短劇市場前的重重障礙,必須試著改變觀眾的觀劇習慣,積極構建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望而卻步的製作公司勇敢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