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安逸 - 雲中仙境.mp33:33

來自CRR2榮府觀園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楹聯軼事~春聯.對聯.楹聯故事•寶慶風情錄(1)

圖:陳榮榮 劉凡 網絡佚名

文:陳榮榮

有哪個地級城市像邵陽一樣,歷史上先後有五位皇帝為她題名?絕無僅有,唯有邵陽。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毛澤東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兩句名詩 ,隨著前段日本友人在贈送中國的抗疫物資快遞箱上所印製而被刷屏了。這兩句古詩,既是名詩亦為佳對。與“山川異域,風月一天”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兩句名詩還與我的家鄉湖南邵陽市下屬縣級市武岡市有緣。有著“七絕聖手”之稱的唐代詩人王昌齡(698-757)的詩文《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此詩是作者為柴侍御當年被貶為龍標尉時所寫。龍標,即今日湖南黔陽,武岡。當年,這位柴侍御從龍標赴武岡,詩人前往送行,觸景生情,遂成此詩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新型肺炎疫情突襲華夏大地,除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其他服務人員。絕大部分人服從政府統一指揮宅家以減少交叉感染,神州寂靜。唯有家家戶戶門庭之上大紅鮮豔的春聯~那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依然使人能感受到些許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山川異域 風月一天

一).對聯的別稱雅號及由來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鬱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後來由於造紙術的發明以及文房四寶的普及,桃符就逐漸被黑色墨汁書寫在輕巧的紅色宣紙上的對聯所取代。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更是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習俗,對聯尤其是春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如韓國朝鮮越南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的人民中傳承、流播。2005年,我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對子是春聯的俗稱

二).春聯的普及程度堪稱中華之最世界第一

春聯的興起,由來已久~可以說是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象徵。在中國沒有哪種文化形式像春聯那樣普及到千家萬戶~無論窮鄉僻壤、無論達官貴人或是平頭百姓,無論哪一個民族只要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裡的一員,每逢春節來臨。對聯都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自古以來春節的熱鬧景象~春聯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最接地氣的大眾化表現形式,沒有之一。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最早的春聯出自後蜀國君夢昶之手

三).春聯·對聯·楹聯的故事《一》世界上最早的對聯

1.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副對聯是五代後蜀國國君孟昶創作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傳說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 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 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對聯,也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最早的一副春聯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中國對聯第一鄉~安徽黃山市西遞村

2.對聯第一鄉 安徽黃山市黔縣西遞村被譽為對聯之鄉。有一副對聯號稱村裡第一聯~快樂每從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虧來~這也是徽商之所以在當時能成就其商業繁榮的經營之道~幾百年來,該村每家每戶每年都以書寫一副同樣的對聯成為村俗,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蹟。而每個家庭門戶上的春聯上所書寫的字便是這個家庭的門面與榮耀,不過,隨著年代的變化,現在也有很多人家找別人書寫對聯。但是,他們依然還保留著祖先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那就是每年臘月在村廣場的對聯大賽。所謂大賽,就是每天上午或下午,那些對聯愛好者們先後來到廣場。一個個用粉筆在地面上寫出上聯求下聯,或者是給出下聯求上聯。有些是自己的確寫出了上聯或下聯而求下聯或上聯。而大部分則是有意在考察別人的接句和續對能力。雖然沒有什麼獎勵,但大家樂此不彼。而且活動一般會持續到大年三十。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千年傳承的西遞第一聯

3.大理白族的對聯習俗

在白族集聚的雲南大理縣,有一項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的有關對聯的傳統。據說還是幾百年前從中原地區來此地做生意的商人帶來。那就是人們可以從大門上的楹聯看出該戶人家當年所經歷的的大事。如家有喪事的家庭,第一年對聯底色是白色,第二年對聯是黃色,第三年便變成了橙色。而正常人家的對聯或楹聯則是紅色。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字數多變的對聯

四.春聯·對聯··楹聯軼事·傳說輯錄

1.已故偉人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引用了一副對聯用以諷刺那些教條主義者

上聯 牆上蘆葦 頭重腳輕根底淺 下聯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著名紅色經典小說《紅巖》中寫到革命志士在解放前夕面對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屠殺,慷慨就義前,寫下的視死如歸的詩歌同時也是對仗十分工整的對聯。上聯 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 下聯 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 充分表現了無數先烈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氣概。

3..石達開與剃頭匠的對聯 傳說太平天國起義時,翼王石達開率大軍打到江西時,一日偶遇一戶人家的大門上寫著一副氣勢磅礴的對聯。上聯 磨礪以須看天下頭顱幾許 下聯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石達開心想,好大的口氣啊,什麼人竟敢如此輕狂!翼王近前細細看之,原來是一理髮店~其對仗寓意的確令人拍案稱奇。據說石達開對此聯非常欣賞,還吩咐隨從予以打賞。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王羲之的趣聯絕對

4.王羲之的趣聯 傳說王羲之有一年過年前兩天連續寫了兩副對聯貼好之後都被仰慕其書法者連夜盜走。於是一氣之下,他只得寫下這樣一副晦氣對聯貼於門庭之上~

上聯 福不雙至 下聯 禍不單行~如此晦氣,當然也就沒人來光顧了。直到大年初一早上,王羲之又在對聯上加上幾個字。於是變成了這樣一副絕佳對聯。上聯 福無雙至今朝至 下聯 禍不單行昨夜行

5.窮書生與當地一家財主員外鬥聯的故事亦同樣精彩 他們是居住在彼此對面的鄰居。一天書生寫了一副對聯貼在自家大門上。上聯 門對 千竿竹 下聯 家藏萬卷書。財主見了,心生不悅,我家竹子憑啥入你聯了。便叫家丁把自家竹子砍掉一截,心想我看你怎麼寫。書生見此,揮筆在對聯下面各加了一字。上聯 門對千山竹短 下聯 家藏萬卷書長。見此,員外一氣之下再叫人把竹子全部砍掉。心想我看你還怎麼寫。書生不急不忙,再加一字。對聯又變成了這樣:上聯 門對千山竹短無 下聯 家藏萬卷書長有 。 雖是笑話,但其靈活性、變通性,如今世界上有哪種文字能與中文特別是中國的對聯相提並論?!

6.對聯斷句不同則意義或相反 從前有一位書生,平日裡常受一家經營酒坊的財主輕視白眼。心中雖不爽卻也無奈。這不,這次機會來了。財主家新擴建酒莊。請書生新寫一副楹聯。書生為其書寫的對聯是 上聯 養豬如象大老鼠暈暈死 下聯 蒸酒罈壇好做醋罈壇酸 第二天 有路人念成 養豬如象大老鼠 暈暈死 蒸酒罈壇好做醋 壇壇酸 把個財主氣得要死。財主於是去找書生評理,書生說,讓我來唸給您聽 養豬如象大 老鼠暈暈死 蒸酒罈壇好 做醋罈壇酸 您說好呢還是不好。說完大笑,拂袖而去。財主也無話可說~真的是妙不可言啊。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邵陽文史專家易立軍老師發表於《邵陽日報》的考證文章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湖南 寶慶(邵陽)、新化、都梁(武岡)地方誌

五.千年文化古城湖南寶慶部分名勝古蹟·名聯輯錄·楹聯軼事 ~宋朝四位皇帝為邵陽市題過墨寶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邵水橋頭的古廟~水府廟

1.我的家鄉~今之湖南邵陽市,古稱寶慶府(轄今婁底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城光在宋代,便有宋徽宗、宋高宗、宋寧宗、宋理宗等四位皇帝為寶慶書題過墨寶可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今仍然保留在市區北門城門上“寶慶府”三個大字還是康熙皇帝御筆親書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坐落於邵陽市郊區的蔡鍔公園裡的將軍雕像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位於邵陽市隆回司門前的魏源故里舊居

邵陽地靈人傑,文化底蘊深厚~其不但是著名湘軍首領曾國藩和近代護國大將軍蔡鍔將軍故里,也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及《海國圖志》作者魏源的家鄉,還是著名音樂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游擊隊歌》作者

賀綠汀先生老家。想當年電影《知音》一個場景在北門口的資江河面上拍攝時,觀眾如雲,萬人空巷~轟動一時。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電影《知音》拍攝地邵陽資江江面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如詩如畫的資江風光


邵陽古蹟甚多,自然資源人文底蘊非常豐富厚實。古蹟楹聯也隨處可見。位於資江河畔的雙清公園裡頭有一古亭雙清亭,亭柱上掛有風鈴。雙清亭與資江對岸的北塔彼此相望遙相呼應。至今仍然記得雙清亭上的那副千古楹聯,其對仗之工整,意境之優美,堪為古今佳聯。茲錄如下,以為共享。上聯:風動鈴聲穿樹去 下聯 月移塔影過江來。入夜,微風吹來,亭柱上的風鈴叮鈴鈴響個不停 從樹林中穿越遠遁而去 ,而月光下,對面北塔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資水之中,如同一位美麗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影從對岸移婆娑而至~多麼美妙動人的畫面。 還有一幅名聯存於解放前之愛蓮女子師範學校今之邵陽師範圖書館內。之所以有名,因為那是大才子郭沫若當年親筆書寫。上聯是 大海有真能容之量 下聯是 明月以不常滿為懷。是為圖書館內百萬冊圖書之真實寫照。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晚霞似火的資江風光

邵陽楹聯協會是全國最大的地市級楹聯學會,有會員11000餘人。我的家鄉縣新邵就有會員2000餘人,其中女會員四百多人,最小的會員才12歲。《邵陽楹聯 》目前已出楹聯微刊83期,出版楹聯書籍31本。在楹聯界有“北徽州南寶慶”之說,足見邵陽楹聯之盛名。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始建於1127的東塔上古楹聯~挺胸流盼層層遠;昂首攀登步步高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千年古塔東塔雄姿 圖片來源《邵陽楹聯》

2.家鄉的中國古楹聯第一村~湖南邵陽市下屬縣級市的武岡市浪石村,便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有著中國古楹聯第一村名聲的古村落。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中國古楹聯第一村~武岡市浪石村

這裡集中保留的眾多完好的石刻古楹聯堪稱華夏之最。已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第二批全國傳統古村落名錄。 現存明末清初時期始建的建築88座,總面積逾萬餘平方米,保存完整的55座。還有明清作坊一條街的古蹟遺址~街上有打豆腐、制滷菜的;有釀酒、制紅薯、柚子、米糖的;也有藥鋪、染坊、客棧等~漫步其中,古思幽幽,何其愜意,令人流連忘返......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保存良好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落~浪石村


浪石村名字的由來~相傳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武岡岷王府來了一個叫王良醫的待詔醫。這個王良醫與當時被譽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唐順之,以及“皇甫四傑”之一的被貶官員詩人皇甫汸等文化名人往來甚密。王良醫非但醫術了得,詩書畫也樣樣精通。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王良醫後人王祖清第三代長孫王政海看中這塊當時稱之為李家壩的這塊風水寶地,遂舉家遷至此營建住宅,聚族而居。王政海設計並率領後人建造了今天的浪石鋪雛形。因李家壩穿村而過官道的石板路蜿蜒起伏、形似波浪,故取名為浪石,亦為“浪人至此,如石生根”之意。 自明清以來,浪石村名人輩出,明清太學生40餘人,舉人1人,貢生5人,庠生10人,為官者多達30餘人。如政海公四代孫萬樹公為明末官;六代孫王朝幹,七代孫王永俊任成都府知府,也是著名書法家;王自茂為清末民初湖南省參議員;王步驃現任湖南大學教授。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古香古色的浪石村遠眺

浪石村四面環山,古時山上盛產木材也盛產青石。古人們就地取材,以樹木作為主材、青石作為建築裝飾材料。這裡的古民居除了精美的石刻對聯,門墩門檻石刻和窗花和門花等木刻也十分精美,圖案豐富,寓意深刻。無不體現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和雕刻技藝的精湛~美不勝收。 在浪石村古居,每一扇門上都有一幅楹聯~每幅楹聯後面都有一個屬於它自己的故事,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悠悠久遠……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家家門庭有楹聯~浪盡水清行龍臥 石奇風香藏水居


浪石古民居群的石刻古楹聯,有如一部百年史詩,將優雅的古韻和人們心中最美的情愫刻入骨髓。記錄了古人樸素的意念和慾望~與四周的大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對如詩如畫田園生活的美好追求與嚮往。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戶戶門庭皆楹聯~萬里前程從此起 一生大業看將來

而今,浪石村古民居群已被納入大湘西“生態丹霞”文化旅遊區十大景點之一,並已開始投入修繕、建設。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浪石村古楹聯這塊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的縮影之一,將會散發出更加嫵媚動人的光彩~在華夏這片富饒神奇的土地上,我們將迎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偉大復興~一箇中華文明鮮花盛開奼紫嫣紅的嫵媚之春即將到來。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風景如畫的浪石村風光

六.特別鳴謝 本文引用之部分材料來自央視頻道9《中國楹聯故事1-5》、《寶慶府》、易立軍老師、陳建湘老師 以及劉凡老師等在網上公開發表的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古風拾遺【一】

中國文化 如浩瀚江河 源遠流長

後記:此為巜古風拾遺》系列一,後續將不定期推出。敬請垂注。歡迎提供史料,叩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