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安逸 - 云中仙境.mp33:33

来自CRR2荣府观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楹联轶事~春联.对联.楹联故事•宝庆风情录(1)

图:陈荣荣 刘凡 网络佚名

文:陈荣荣

有哪个地级城市像邵阳一样,历史上先后有五位皇帝为她题名?绝无仅有,唯有邵阳。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毛泽东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名诗 ,随着前段日本友人在赠送中国的抗疫物资快递箱上所印制而被刷屏了。这两句古诗,既是名诗亦为佳对。与“山川异域,風月一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两句名诗还与我的家乡湖南邵阳市下属县级市武冈市有缘。有着“七绝圣手”之称的唐代诗人王昌龄(698-757)的诗文《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诗是作者为柴侍御当年被贬为龙标尉时所写。龙标,即今日湖南黔阳,武冈。当年,这位柴侍御从龙标赴武冈,诗人前往送行,触景生情,遂成此诗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新型肺炎疫情突袭华夏大地,除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绝大部分人服从政府统一指挥宅家以减少交叉感染,神州寂静。唯有家家户户门庭之上大红鲜艳的春联~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依然使人能感受到些许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山川异域 风月一天

一).对联的别称雅号及由来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后来由于造纸术的发明以及文房四宝的普及,桃符就逐渐被黑色墨汁书写在轻巧的红色宣纸上的对联所取代。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更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习俗,对联尤其是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如韩国朝鲜越南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人民中传承、流播。2005年,我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对子是春联的俗称

二).春联的普及程度堪称中华之最世界第一

春联的兴起,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象征。在中国没有哪种文化形式像春联那样普及到千家万户~无论穷乡僻壤、无论达官贵人或是平头百姓,无论哪一个民族只要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每逢春节来临。对联都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自古以来春节的热闹景象~春联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最接地气的大众化表现形式,没有之一。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最早的春联出自后蜀国君梦昶之手

三).春联·对联·楹联的故事《一》世界上最早的对联

1.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创作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传说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 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 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对联,也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中国对联第一乡~安徽黄山市西递村

2.对联第一乡 安徽黄山市黔县西递村被誉为对联之乡。有一副对联号称村里第一联~快乐每从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也是徽商之所以在当时能成就其商业繁荣的经营之道~几百年来,该村每家每户每年都以书写一副同样的对联成为村俗,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而每个家庭门户上的春联上所书写的字便是这个家庭的门面与荣耀,不过,随着年代的变化,现在也有很多人家找别人书写对联。但是,他们依然还保留着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那就是每年腊月在村广场的对联大赛。所谓大赛,就是每天上午或下午,那些对联爱好者们先后来到广场。一个个用粉笔在地面上写出上联求下联,或者是给出下联求上联。有些是自己的确写出了上联或下联而求下联或上联。而大部分则是有意在考察别人的接句和续对能力。虽然没有什么奖励,但大家乐此不彼。而且活动一般会持续到大年三十。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千年传承的西递第一联

3.大理白族的对联习俗

在白族集聚的云南大理县,有一项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有关对联的传统。据说还是几百年前从中原地区来此地做生意的商人带来。那就是人们可以从大门上的楹联看出该户人家当年所经历的的大事。如家有丧事的家庭,第一年对联底色是白色,第二年对联是黄色,第三年便变成了橙色。而正常人家的对联或楹联则是红色。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字数多变的对联

四.春联·对联··楹联轶事·传说辑录

1.已故伟人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引用了一副对联用以讽刺那些教条主义者

上联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 下联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著名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写到革命志士在解放前夕面对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屠杀,慷慨就义前,写下的视死如归的诗歌同时也是对仗十分工整的对联。上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下联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充分表现了无数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3..石达开与剃头匠的对联 传说太平天国起义时,翼王石达开率大军打到江西时,一日偶遇一户人家的大门上写着一副气势磅礴的对联。上联 磨砺以须看天下头颅几许 下联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石达开心想,好大的口气啊,什么人竟敢如此轻狂!翼王近前细细看之,原来是一理发店~其对仗寓意的确令人拍案称奇。据说石达开对此联非常欣赏,还吩咐随从予以打赏。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王羲之的趣联绝对

4.王羲之的趣联 传说王羲之有一年过年前两天连续写了两副对联贴好之后都被仰慕其书法者连夜盗走。于是一气之下,他只得写下这样一副晦气对联贴于门庭之上~

上联 福不双至 下联 祸不单行~如此晦气,当然也就没人来光顾了。直到大年初一早上,王羲之又在对联上加上几个字。于是变成了这样一副绝佳对联。上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 下联 祸不单行昨夜行

5.穷书生与当地一家财主员外斗联的故事亦同样精彩 他们是居住在彼此对面的邻居。一天书生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大门上。上联 门对 千竿竹 下联 家藏万卷书。财主见了,心生不悦,我家竹子凭啥入你联了。便叫家丁把自家竹子砍掉一截,心想我看你怎么写。书生见此,挥笔在对联下面各加了一字。上联 门对千山竹短 下联 家藏万卷书长。见此,员外一气之下再叫人把竹子全部砍掉。心想我看你还怎么写。书生不急不忙,再加一字。对联又变成了这样:上联 门对千山竹短无 下联 家藏万卷书长有 。 虽是笑话,但其灵活性、变通性,如今世界上有哪种文字能与中文特别是中国的对联相提并论?!

6.对联断句不同则意义或相反 从前有一位书生,平日里常受一家经营酒坊的财主轻视白眼。心中虽不爽却也无奈。这不,这次机会来了。财主家新扩建酒庄。请书生新写一副楹联。书生为其书写的对联是 上联 养猪如象大老鼠晕晕死 下联 蒸酒坛坛好做醋坛坛酸 第二天 有路人念成 养猪如象大老鼠 晕晕死 蒸酒坛坛好做醋 坛坛酸 把个财主气得要死。财主于是去找书生评理,书生说,让我来念给您听 养猪如象大 老鼠晕晕死 蒸酒坛坛好 做醋坛坛酸 您说好呢还是不好。说完大笑,拂袖而去。财主也无话可说~真的是妙不可言啊。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邵阳文史专家易立军老师发表于《邵阳日报》的考证文章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湖南 宝庆(邵阳)、新化、都梁(武冈)地方志

五.千年文化古城湖南宝庆部分名胜古迹·名联辑录·楹联轶事 ~宋朝四位皇帝为邵阳市题过墨宝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邵水桥头的古庙~水府庙

1.我的家乡~今之湖南邵阳市,古称宝庆府(辖今娄底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城光在宋代,便有宋徽宗、宋高宗、宋宁宗、宋理宗等四位皇帝为宝庆书题过墨宝可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仍然保留在市区北门城门上“宝庆府”三个大字还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坐落于邵阳市郊区的蔡锷公园里的将军雕像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位于邵阳市隆回司门前的魏源故里旧居

邵阳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其不但是著名湘军首领曾国藩和近代护国大将军蔡锷将军故里,也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及《海国图志》作者魏源的家乡,还是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游击队歌》作者

贺绿汀先生老家。想当年电影《知音》一个场景在北门口的资江河面上拍摄时,观众如云,万人空巷~轰动一时。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电影《知音》拍摄地邵阳资江江面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如诗如画的资江风光


邵阳古迹甚多,自然资源人文底蕴非常丰富厚实。古迹楹联也随处可见。位于资江河畔的双清公园里头有一古亭双清亭,亭柱上挂有风铃。双清亭与资江对岸的北塔彼此相望遥相呼应。至今仍然记得双清亭上的那副千古楹联,其对仗之工整,意境之优美,堪为古今佳联。兹录如下,以为共享。上联:风动铃声穿树去 下联 月移塔影过江来。入夜,微风吹来,亭柱上的风铃叮铃铃响个不停 从树林中穿越远遁而去 ,而月光下,对面北塔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资水之中,如同一位美丽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影从对岸移婆娑而至~多么美妙动人的画面。 还有一幅名联存于解放前之爱莲女子师范学校今之邵阳师范图书馆内。之所以有名,因为那是大才子郭沫若当年亲笔书写。上联是 大海有真能容之量 下联是 明月以不常满为怀。是为图书馆内百万册图书之真实写照。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晚霞似火的资江风光

邵阳楹联协会是全国最大的地市级楹联学会,有会员11000余人。我的家乡县新邵就有会员2000余人,其中女会员四百多人,最小的会员才12岁。《邵阳楹联 》目前已出楹联微刊83期,出版楹联书籍31本。在楹联界有“北徽州南宝庆”之说,足见邵阳楹联之盛名。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始建于1127的东塔上古楹联~挺胸流盼层层远;昂首攀登步步高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千年古塔东塔雄姿 图片来源《邵阳楹联》

2.家乡的中国古楹联第一村~湖南邵阳市下属县级市的武冈市浪石村,便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有着中国古楹联第一村名声的古村落。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中国古楹联第一村~武冈市浪石村

这里集中保留的众多完好的石刻古楹联堪称华夏之最。已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第二批全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现存明末清初时期始建的建筑88座,总面积逾万余平方米,保存完整的55座。还有明清作坊一条街的古迹遗址~街上有打豆腐、制卤菜的;有酿酒、制红薯、柚子、米糖的;也有药铺、染坊、客栈等~漫步其中,古思幽幽,何其惬意,令人流连忘返......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保存良好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落~浪石村


浪石村名字的由来~相传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武冈岷王府来了一个叫王良医的待诏医。这个王良医与当时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唐顺之,以及“皇甫四杰”之一的被贬官员诗人皇甫汸等文化名人往来甚密。王良医非但医术了得,诗书画也样样精通。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王良医后人王祖清第三代长孙王政海看中这块当时称之为李家坝的这块风水宝地,遂举家迁至此营建住宅,聚族而居。王政海设计并率领后人建造了今天的浪石铺雏形。因李家坝穿村而过官道的石板路蜿蜒起伏、形似波浪,故取名为浪石,亦为“浪人至此,如石生根”之意。 自明清以来,浪石村名人辈出,明清太学生40余人,举人1人,贡生5人,庠生10人,为官者多达30余人。如政海公四代孙万树公为明末官;六代孙王朝干,七代孙王永俊任成都府知府,也是著名书法家;王自茂为清末民初湖南省参议员;王步骠现任湖南大学教授。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古香古色的浪石村远眺

浪石村四面环山,古时山上盛产木材也盛产青石。古人们就地取材,以树木作为主材、青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这里的古民居除了精美的石刻对联,门墩门槛石刻和窗花和门花等木刻也十分精美,图案丰富,寓意深刻。无不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和雕刻技艺的精湛~美不胜收。 在浪石村古居,每一扇门上都有一幅楹联~每幅楹联后面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悠悠久远……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家家门庭有楹联~浪尽水清行龙卧 石奇风香藏水居


浪石古民居群的石刻古楹联,有如一部百年史诗,将优雅的古韵和人们心中最美的情愫刻入骨髓。记录了古人朴素的意念和欲望~与四周的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如诗如画田园生活的美好追求与向往。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户户门庭皆楹联~万里前程从此起 一生大业看将来

而今,浪石村古民居群已被纳入大湘西“生态丹霞”文化旅游区十大景点之一,并已开始投入修缮、建设。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浪石村古楹联这块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缩影之一,将会散发出更加妩媚动人的光彩~在华夏这片富饶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将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伟大复兴~一个中华文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的妩媚之春即将到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风景如画的浪石村风光

六.特别鸣谢 本文引用之部分材料来自央视频道9《中国楹联故事1-5》、《宝庆府》、易立军老师、陈建湘老师 以及刘凡老师等在网上公开发表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古风拾遗【一】

中国文化 如浩瀚江河 源远流长

后记:此为巜古风拾遗》系列一,后续将不定期推出。敬请垂注。欢迎提供史料,叩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