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诗的典雅送别,告诉你面对挫折的姿势——王昌龄诗作《送柴侍御》赏析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诗的典雅送别,告诉你面对挫折的姿势——王昌龄诗作《送柴侍御》赏析

诗歌赏析

在举国齐心抗击新冠病毒期间,这首诗中的后两句被印在了日本援华物资的包装箱上,一下子广为流传。这句唐诗之所以"火",大概是因为它用最典雅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们休戚与共,祸福相接。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都能找到共鸣,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

盛唐诗人王昌龄以七绝见长。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边塞诗写得极好,其实王昌龄的送别诗也意境极佳。在他现存的170多首诗歌里,送别诗大概占了50余首,《送柴侍御》便是其中之一。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明明是送别,却写得很轻快,丝毫没有初唐时期王勃"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的清冷、孤寂。

"离愁渐远渐无穷",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都会突出友人要去的地方有多远,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却别开蹊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有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它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化"远"为"近",使"两乡"变为"一乡",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化解了离愁,告诉友人,即使分隔两地,我们还是在同一座青山的四周,遭遇相似,享有同样的流水、明月与天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诗的典雅送别,告诉你面对挫折的姿势——王昌龄诗作《送柴侍御》赏析

诗人故事

王昌龄出身贫苦,以农耕维生,直到三十岁时才有了步入仕途的机会,进而来到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西北边塞。在大唐的繁华喧嚣中,他有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投笔从戎后,他是战场上血雨腥风的亲历者,一首首的边塞诗让他拥有了高光时刻,名满天下。

纵观王昌龄的一生,屡经挫折,从边塞归来后又取进士及第,却也仅得一个不足挂齿的小官,之后又多次被贬。虽命运坎坷,他的诗作却如同猛士一样,开门见山,豪迈旷达,常常用一个小场景,就书写了一幅大画卷。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月、汉关,中天明月下的边关之景,苍凉而壮阔;当诗人在写秦月、汉关时,将眼前景物与心中无限感慨融为一体,把读者带到一个更为深沉广远的境界。这样的风格,让王昌龄偏爱七言绝句,被誉为"七绝圣手"。

再看他《长歌行》里的一句:"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正是他面对挫折时的惯用姿势,他的诗和人,已经融为一体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诗的典雅送别,告诉你面对挫折的姿势——王昌龄诗作《送柴侍御》赏析

★孩子的诗★

惊 喜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育英小学 鲁诗语


外公出去扔垃圾时

一定到小区河边去玩了

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回来


我冲到厨房大叫

爹爹

快用肥皂洗手

他说

楼下有很多小朋友

他们都没戴口罩


我严肃地反驳他

你不要老和别人比


别人吃蝙蝠

难道你也要吃吗


外公没有说话

他洗了手

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团红色的东西

天哪

那是一朵山茶花的花苞


快给我

快给我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镜子前

把它戴在了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