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智力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

再有幾天,丁勇來長春就滿一年了。去年11月,得知長春要打造長春國際影都,在萬達集團工作了15年、曾經全程參與青島東方影都建設的他申請來到長春,成為長春國際影都項目部負責人之一。他說:“之所以來長春,是因為長春國際影都是全產業鏈項目,更具有超前性,也更具挑戰性,我很期待2023年影都的完美呈現,項目完工後也將吸引更多的影視人才集聚長春。”

丁勇只是我市引進萬千人才中的一員。我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突出人才第一資源,圍繞加快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戰略目標,協同推進“四大板塊”建設,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政策惠才、平臺聚才、產業引才、服務留才,有效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將人才智力的勢能轉化為創新發展的動能。

抓改革創新促體制優化

破除人才成長藩籬

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破阻礙人才流動的身份障礙和體制壁壘,強化引才育才政策支撐,優化整合人才工程項目,我市構建的人才開發政策支持體系獨具長春特色。

按照我市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五年計劃,聚焦三大支柱優勢產業、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產業和全面振興發展重點領域的人才需求,市本級財政每年列支3億元,重點保障實施“四大專項計劃”20個人才工程。

在人才評價、流動、激勵、保障等方面,我市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依託長春新區打造“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連續9年實施“長白慧谷”英才計劃,累計引進國內外領軍人才138人,集聚培育創新創業人才近5萬人。國家領軍人才宣明從科研院所“下海”,以專利無形資產作價入股2.2億元,成立我國第一家衛星研發製造、航天信息服務全產業鏈公司,成功發射“吉林一號”商業衛星25顆,2019年實現產值5億元。引進的鄧中翰院士團隊,組建了中星微電子集團東北總部,建設物聯網安防系統產業化項目,預計到2022年可累計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

我市還實施基層差異化改革試點,確定了14個重點改革試點任務,集中解決制約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問題。同時,加大中省直和市屬企事業人才的交流掛(任)職力度,制定下發《長春市人才專項編制管理辦法》,設立“人才專項編制池”,設立特設崗位,開展“評聘結合試點”,賦予用人主體自主權,讓幹實事、有作為、有貢獻的人才脫穎而出。

抓載體建設促引才聚才

搭建人才幹事創業舞臺

搭建人才發展平臺,立足高質量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緊迫需求,我市把握髮展動能新舊轉換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突出事業留人、平臺聚人。

依託“四大板塊”協調發展戰略,我市發揮汽車、先進製造業、光電信息、生物醫藥、影視文旅等重點產業集聚人才的“磁極效應”,建立人才集聚新途徑。今年年初以來,我市依託6個百億元項目、292個十億元以上項目、1082個億元以上項目打造產業人才高地,聚集高端產業人才5500餘人。

為加強對人才創辦企業上市(掛牌)融資服務,我市為28家企業發放2000萬元獎勵資金。為加大高層次人才所在企業科技服務資助力度,共為1000餘家企業發放“創新券”1.47萬張,兌現資金3800萬元。支持長光宇航等17家單位建設創新中心和技術中心,給予35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完善人才支持新體系。

我市還創新人才交流新模式,依託長春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集聚科銳國際、安拓國際等48家全球知名人才服務機構,累計引進高端人才3500餘人,實現產值130億元。通過持續開展“大學生留長創業就業服務工程”,近兩年留長就業高校畢業生達到15萬人。舉辦創業就業博覽會和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高峰論壇,創業項目達成對接意向1473個,企業提供就業崗位7642個,簽約率達到60%。

抓獎勵兌現促政策惠才

真金白銀支持人才創業

不折不扣兌現優惠政策,發揮省市人才政策疊加效應,我市最大限度為人才謀實惠、為企業降成本。目前,市縣兩級人才投入突破20億元,超過2萬名人才受益。

對於省級領軍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和國內外頂尖人才,我市分別給予50萬元~300萬元的資金支持,吸引集聚32個國內外產業領軍人才(團隊)來長創業,兌現支持資金2300萬元。同時實行高端人才年度獎勵,共為5977名年薪20萬元以上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術人才兌現獎勵1.1億元。

為大學畢業生髮放安家補貼,面向企業引進的重點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分別發放一次性安家費3萬元、5萬元和8萬元。累計為5985名大學畢業生兌現補貼1.3億元。

實施技能人才引進培養獎勵。為24名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省市榮譽的高層次技能人才和2227名新晉高級技師、技師職業資格的人才發放561萬元獎勵資金,著力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隊伍,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抓關懷服務促保障升級

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環境

做好人才工作,外在靠吸引,內在靠服務。我市立足專家人才和用人單位需求精準服務、紓解困難,不斷提升服務保障能級。

依託院士專家聯合會、專家服務中心以及各級人才服務機構打造“三級服務平臺”,建立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綠色通道,協調辦理“二級醫療保健”待遇,根據人才需求量身定製精準服務,打造專家人才服務平臺。目前,300多名高層次專家人才享受到“一對一”“管家式”貼心服務。

為解決人才住房,我市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不斷擴大人才公寓規模,滿足引進人才的過渡住房需求。全市共有各類人才公寓5000餘套,累計入住人才3200餘人。建設紅旗小鎮高級專家公寓1000餘套,重點滿足了一汽等人才集聚度高的大型企業引才需求,完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

我市還積極引導人才增強社會責任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市專家人才發揮各自優勢,迅速組織科技攻關和防疫物資生產,成功研發多項抗病毒消毒產品,捐助的資金和防疫物資摺合人民幣3000餘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