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帶”鑲上“綠寶石”——彭澤守護一江碧水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發展紀實

“黃金帶”鑲上“綠寶石”

——彭澤守護一江碧水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發展紀實

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胡蕊蕊

漫步在長江彭澤段一帶,江面波光粼粼,江岸滿目皆翠,一排排楊柳等樹木綠葉披拂,儼然成為長江江畔的一道最美綠色屏障。昔日江邊的“髒、亂、差”華麗蛻變為如今的“美加淨”,藍天、碧水、淨土已是一道靚麗的長江風景線。

彭澤是長江溯流入贛第一縣,46.5公里長江岸線佔江西段三分之一。彭澤縣以創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為引領,把打造“最美岸線”作為長江“共抓大保護”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要求,全力推進,努力創新。截至目前,彭澤縣46.5公里最美岸線基本建成,復綠植綠30.5餘公里;新修道路15公里,白改黑26.2公里,實現上下游公路全線貫通;投資2.5億元的沿江14座破損山體完成修復,黃金帶鑲上綠寶石,更具高顏值。

立足“三早”抓推進

早啟動。2017年底,彭澤縣就迅速啟動了長江最美岸線打造工作;2018年,與三峽集團合作共建江西省長江最美岸線(彭澤段)示範項目,是全省唯一的合作縣區;2019年,做好“提標、延伸、拓面”文章,打造最美岸線升級版。早謀劃。2018年初,彭澤縣編制完成“一江三帶”規劃並啟動建設,“一江”是指長江,“三帶”是指綠色風光帶、綠色城鎮帶、綠色產業帶,全長45公里,總投資24.8億元。沿江鄉鎮和工業園區3個月拆違拆臨7萬平方米,“平改坡”2200戶、12萬平方米,牆面出新52餘萬平方米,展示了“彭澤速度”。早見效。該縣通過“岸邊植綠、山體披綠、碼頭復綠”等,全力打造堤外生態綠化帶、堤內園林景觀帶,累計綠化面積1.4萬畝,栽植苗木150萬株,實現綠化、美化、彩化“三化”結合,林地、綠地、溼地“三地”同建,經濟、生態、景觀“三效”兼顧,水美、岸美、產業美“三美”疊加。

立足“三為”抓重點

為生態留白。堅決摒棄“用空間還錢”,投入1500餘萬元,對長江岸線1公里範圍內的1.83萬畝林木分類收儲、林地分類流轉,由該縣農墾集團進行公司化經營,建設生態安全帶和生態保護區,實現岸線得綠、林農得益、全民得生態。同時,嚴守生態紅線,編制《彭澤縣經濟發展負面清單指南》,沿江1公里範圍內不再落戶化工項目,違法違規項目全面清理。嚴管岸線資源,出臺《彭澤縣長江最美岸線管護辦法》,水域聯合執法,岸域聯合管護。堅持“不生態,就淘汰”,完成工業園區區位調整,對沿江1公里20家化工企業進行減量化、升級式搬遷。拆除非法碼頭21座,騰出岸線1600米;完成13座小散低碼頭整治提升,做到“設備換新、廠貌出新”。為發展增綠。堅持“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服務生態”,鼓勵創建綠色工廠、綠色產品、高新園區,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以化工整合搬遷為契機,以一類縣標準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2019年工業企業技改備案23家,技改投資增幅達33%,技改投資佔比達43%,增幅和佔比均居全市前列。大力培育“三新經濟”,2019年R&D經費支出1.67億元,佔GDP比重1.18%,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總數達到28家,成立兄弟醫藥院士工作站;3家企業獲批省級綠色工廠,2家企業獲批省級省級技術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2%、25.6%,較上年分別提高3.7和1.14個百分點。為長江添彩。提出創建“生態文明示範縣”和“美麗宜居示範縣”目標。在城區以“五城同創”為抓手,開展城市功能品質提升三年行動,綠地率提高到42.6%,達到全省園林縣城標準,通過國家衛生縣城驗收。在農村以人居環境三年整治為抓手,實施“清垃圾、治汙水、改廁所”三大革命,投入4300餘萬元完成城鄉環衛市場化改革;建成188個農村生活汙水集中處理點,鄉鎮全面規劃建設生活汙水處理廠;城鄉旱廁基本清零,改造戶廁2.1萬餘座,新改建標準化公廁129座,廁所革命獲評全國九大典型範例。投入近5000萬元,完成“三線一帶”美麗風光帶建設,最美岸線從沿江延伸到沿路。實施“在產礦山100%創綠、廢棄礦山100%復綠”,創建綠色礦山3家,修復廢棄礦山(受損山體)29座,治理面積3000餘畝。

立足“三新”抓長效

創新投入機制。彭澤縣與三峽集團開展PPP項目合作,總投資14.9億元,主要內容包括沿江受損山體修復、城區和集鎮生活汙水處理;今年三峽集團又無償投入8000萬元,支持彭澤縣開展河流、村莊的汙水治理。創新管護體系。正是因為最美岸線的最大受益者是當地群眾,該縣在環衛三包、投工投勞、林木管護等工作中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成立沿江生態管護隊,每公里配備1名管護員,每日巡查,落實責任,推進長江生態管護長效化、制度化、規範化。此外,全面整合10家執法單位的7座公務碼頭13艘公務艇,成立水上綜合執法中心,終結“九龍治水”的局面。創新治理方式。按照“點、線、面”要求,全域保護、逐步治理。投入1.07億元,新建彭湖灣汙水處理廠並運營;投入1.18億元,收回磯山汙水處理廠經營權並實施提標改造;收回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經營權,納入PPP項目,並投入2490萬元實施提標擴容;投入1380萬,完成自來水二廠取水口搬遷,封閉保護飲用水源地。同時,開展河湖排口整治,建設長江水質自動監測系統,24小時動態監測;沿江64個村莊3000餘戶全部完成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太泊湖、棉船、馬當等集鎮汙水處理站項目前期工作啟動。縣財政投入5400萬元,關閉禁養區內畜禽養殖企業19家,221家達標整改;出臺水庫退養管理辦法,小(二)型以上水庫全面簽訂退養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