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笑人会轶事

平桥笑人会轶事

1990年春节前在得月楼饭店陪客,此时王连忠书记已调走,镇长田文秀主持工作,席间饭店经理翟正瑾说平桥历史上有“笑人会”。听他讲得神气活现,田镇长随即叫我对此作个调查。在春节后的一次镇领导和部分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我介绍了对笑人会的调查情况,会议决定成立筹备笑人会活动的宣传、秘书、联络、服务、后勤、安全等6个工作小组。

为配合笑人会的筹备工作,我计划写一篇文章,介绍笑人会的历史,我拜托石云高、沈成斌请来熟悉笑人会的6位老人于3月7日下午在平桥村村部的小楼上座谈。当时同为74岁的吴之璋和曹魁凤等老人,他们都亲眼所见、亲身亲历、亲自参加过笑人会活动,谈起笑人会一个个都津津乐道……后来《漫话平桥笑人会》载于1990年3月24日的《淮安报》。

平桥笑人会轶事


据《山阳县志》记载,笑人会的历史逾百年,但究竟是哪年诞生难以考证。于是,我根据人们流传下来的说法,查找了《辞海》以及清末民初地方著名人士的笔记,推定笑人会诞生在清代咸丰年间的1854年。那时平桥比较繁华,而且兜土庵的香火很旺,在民间有“求财得财,求子得子”的传说。

这一年,集镇上的商人和工匠们酝酿了“小人会”。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的街道上摊点林立,“小人会”总阄首带领各班分会从东圣院(寺)出发,用长袍兜着土前往兜土庵进香。传说“小人会”鼎盛时有32班分会,如农民组成天谷会、面食店组成天佑会、理发店组成天真会、药铺组成天宝会、民船组成天盛会、饮食店组成天膳会、开澡堂的组成天仙会……行会期间,在大运河(那时较窄)用船架设三道浮桥,竖“万岁牌”禁航三日,南来北往的船只泊于浮桥两侧三四里地,使“小人会”人气大增。苏南乃至上海来平桥赴会的商人称平桥为“小南京”。由于每年“小人会”期间戏班、马戏等各路艺人以及说书、耍猴的也赶来凑热闹,爱看热闹的人们笑点很多,“小人会”在文人墨客笔下和民间传说中也就自然地被“笑人会”取代。每年的龙抬头(二月二)笑人会活动开始行锣,二月三十晚上过浮桥到西圣寺上烛,三月初一兜土敬香这些习俗也逐渐形成。

据老人们回忆,1925年三月初一,数十艘官船南下至平桥时强拆浮桥,致笑人会活动不欢而散。此后的一段时期,因怕惊动官府,没有人敢出头操办笑人会。直到1936年,以管箫廷为总阄首重新打起了笑人会的大旗,当年组成28班分会,第二年有32班分会,管姓出的天安会以宝塔为标志是第一会,八涵洞杨厚家族的天源会是第二会,吴姓玉器、古董店的天德会排第三,官方轮船局的班会人数最少。日寇侵华后平桥的四座寺庙毁于战火,笑人会也就此销声匿迹。

1990年筹备笑人会时,热心的翟正瑾成为众望所归的会长,李殿龙、翟正年、石云高、沈成斌、卢兆健、许云生等人是骨干人物,后来我提议吴雷任秘书长。

龙舞表演是平桥村推出的,高跷队长是管袁村民兵营长杨殿军。在紧张热烈的筹备工作感染之下,素无文艺细胞的笔者用一个晚上时间写成笑人会会歌的歌词,由平桥中学王慕春老师谱曲,中心小学的学生几乎人人会唱。这一年的笑人会有13班分会。十洞村有户姓孙的人家提供了14根长为一丈四尺六寸的旗杆,寓意笑人会经历过146个春秋。

笑人会那几天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不算过分,江苏省、淮阴市电视台均前来采访、报道,我与韩汝忠合作写的一篇侧记也在3月31日《淮安报》上刊登。1991年3月,平桥被命名为江苏百家名镇,这与笑人会创造的知名度客观地说应有一定的关系。《江苏百家名镇录》中介绍平桥的文章是我写的,笑人会是重点内容。

1991年1月30日,平桥镇党委书记田文秀主持召开“笑人会”讨论会,总结上一届办会的经验教训。文化局刘怀玉建议设立“笑人会陈列馆”(后来建的是“迎龙亭”)。会后工商所让出两间房子做办公场所,戴荣臻和我是笑人会活动办公室的负责人。办公室很快就拿出活动内容、邀请对象、摊点设置、安全事项等相关方案,就连收取摊位费明码标价这些具体事务也都落实到位。会前20天淮阴电视台播出字幕广告,第二天就有人来预定摊位。这一年笑人会发展到20班分会,即商、贾、斋、宝、膳、使、智、慧、航、盟、宅、工、农、织、乐、庄、真、班、民、号。从泰州邀请来的灯展,使笑人会的夜晚特别热闹。第四天集镇上仍然人流如潮,为不让人们扫兴,临时通知龙舞和高跷队沿街表演。据派出所的测算,笑人会期间光临平桥的有近20万人次。

1992年佛教界人士要求参加笑人会活动,新增了一班天佛会。在我1995年离开平桥时,笑人会已有26班分会。

原创: 喻文忠 淮安文史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