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交鋒不止 美媒:美國人生活在一個分裂的國度

來源:海外網

美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交鋒不止 美媒:美國人生活在一個分裂的國度

特朗普(GETTY)

【海外網4月21日|戰疫全時區】當地時間20日晚,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又展開了新一輪的交鋒。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報道中指出,“美國總統試圖把此前多位州長針對聯邦政府新冠病毒檢測能力的批評悉數奉還”,並提到特朗普在簡報會上“點名批評”馬里蘭州和伊利諾伊州州長,稱他們對聯邦政府提供的新冠病毒檢測服務“不瞭解”。

縱觀近期一系列媒體報道,自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在應對疫情方面的遲緩不力在美國國內引發諸多詬病。據央視新聞報道,4月中旬,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就曾發表公開信,一連七個排比痛批美國政府在防疫中暴露出的種種“罪狀”。除了佩洛西,竭力應對嚴峻疫情形勢的各州政府也與聯邦政府吵個不停。《洛杉磯時報》評論稱,當下美國各州各自為戰,而非憑藉統一的國家戰略來遏制疫情,體現出“美國的聯邦正受到侵蝕”。

聯邦政府高價搶走抗疫物資 州長不滿:可能什麼都買不到

據美國《新聞週刊》和彭博社報道,3月中旬,特朗普與各州官員進行電話會議商討疫情應對時,馬薩諸塞州州長貝克在會上表示,由於聯邦政府在購置防疫物資時出價更高,該州已經失去了購買物資的多次機會。“馬薩諸塞州目前有3筆訂單的出價都輸給了聯邦政府。我感覺如果有人向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同時出售抗疫物資,馬薩諸塞州很可能一次都買不到。”

或許是有了“前車之鑑”,伊利諾伊州州長普里茨克在採購醫療物資上不得不“守口如瓶”。據美國《芝加哥太陽時報》4月14日報道,普里茨克從中國購買數百萬個口罩和手套,並用包機運回伊利諾伊州。由於擔心聯邦政府可能會沒收這些物資用於聯邦儲備,普里茨克對購買細節進行了保密。

聯邦政府物資問題多 多位州長抱怨:給的不對還不能用

不僅快到手的抗疫物資被自己人“截走”,許多州就算順利收到了聯邦政府的醫療物資,到頭來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伊利諾伊州州長普里茨克3月底就抱怨,聯邦政府此前承諾援助該州30萬個N95口罩,但他們收到的卻是一批醫用外科口罩。

美聯社4月3日報道稱,美國聯邦政府將醫療儲備中的口罩、呼吸機和其他必要抗疫情設備發往有需要的州和城市,然而收到物資後一些地方政府卻發現,數千只口罩皮筋部分易斷裂、早已過期,還有百臺呼吸機需修理才能使用。俄勒岡州州長的發言人就表示:“國家戰略儲備發來的幾批貨物中,(個人防護設備)已經過了有效期。”

白宮公佈“重啟美國”計劃 各州州長反對:現在還不是時候

除了醫療物資上的矛盾,美國聯邦政府的諸多政策也令地方政府不滿。央視新聞指出,當地時間4月16日,白宮公佈了“重啟美國”計劃,但何時、如何開放,最終決定權將下放各州,由州長自行決定。馬里蘭、密西西比、阿拉斯加等州州長都對特朗普“責任下放”的指示不敢苟同,認為現在還不是重啟經濟的時候。

馬里蘭州州長席霍根認為,當下正是“最糟糕的”時間節點,如果重啟,將會“把更多地人置於危險之地”。密西西比州州長泰特·裡夫斯宣佈將居家隔離令再延長一週,因為該州“仍處於最危險的時刻”。阿拉斯加州州長邁克·鄧利維也表示,不會遵照特朗普5月1日前重新開放的建議,而是會按自己的計劃行事。

特朗普支持民眾抗議“居家令” 多州州長抨擊:危險言論

白宮的“重啟美國”計劃雖然說的是決定權將下放各州,但央視新聞指出,美國總統4月17日連發三條推文,直接鼓動“解放三州”,還對多地民眾抗議州政府“居家令”的行動表達支持,這也引來了多州州長的抨擊。今日美國網站指出,華盛頓州長英斯利稱,美國總統的言論是“危險的”,是在鼓勵人們展開非法活動,並忽視那些實際上可以拯救他們生命的事情。馬里蘭州州長霍根也表示,鼓勵示威和鼓勵人們反對聯邦政府自己的政策對美國總統“沒有幫助”。

美媒:美國總統並沒有為團結美國做出多少努力

“重大災難通常會讓美國人團結起來,但為什麼現在卻不是這樣?”《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道爾·麥克馬納斯在以此為題的一篇文章中分析稱,在珍珠港事件或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人往往會團結一致,消除黨派和地區分歧。然而,當前疫情下的美國卻並非如此,原因是美國總統並沒有為團結美國做出多少努力。

“面對共同的危險,黨派分歧依然在美國存在。當下50個州正各自採取行動,而不是憑藉統一的國家戰略來遏制疫情並重振經濟”,麥克馬納斯表示,“美國人生活在一個分裂的美利堅合眾國”“聯邦正在受到侵蝕”。

英國《衛報》也在一篇評論中指出,白宮缺乏負責任的領導,這意味著美國的聯邦制體系沒有發揮預期作用。“美國總統沒有將與各州合作制定國家計劃視為職責,而是花了數月時間否認問題的存在,並稱自己對抗擊病毒‘沒有責任’。”文章最後也指出,“美國總統史無前例地忽略掉真正會‘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東西,使得聯邦制度成為了他執政時又一個犧牲品。” (海外網 張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