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黃道婆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上海春申江(即黃浦江)附近,烏泥涇(現華涇)村子裡,有一個童養媳,姓黃,因為從小死去爹孃,沒有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黃小姑。

故事:黃道婆的故事

講起黃小姑做童養媳,生活可實在苦呵!春天,小姑一時未能早起,婆阿媽就扯耳揪頭髮。夏天,小姑想去樹陰下透口氣,婆阿媽一棒頭把她趕下水田裡。秋天,小姑想把單衣翻成夾衣,婆阿媽卻把一捆稻草塞到她手裡,惡狠狠地說:“先搓繩,慢翻衣,等到落雪來得及。”冬天,下雪了,小姑見婆阿媽穿起了新棉衣,也想把自己夾衣翻棉衣,婆阿媽卻拿出幾籮筐棉花對她說:“落雪還是烊雪冷,先剝棉花再翻衣。”過了幾天,雪烊了,小姑想,那麼總可翻棉衣了。誰知婆阿媽臉一板,眼一彈:“口害?烊雪勿是出太陽,再翻棉衣無用常”黃小姑只好挨凍受餓剝棉籽,十隻手指凍得紅腫發紫,凍瘡爛得像胡蜂窩。一年做到頭,說人不像人,說鬼像三分。

可是,事情還不這樣簡單,這時正遇上朝廷招僱官妓,地保見小姑已經長大成人,便同她婆阿媽商定身價,不日就要拐騙小姑送官。這消息被隔壁三嬸嬸聽得,偷偷地指點小姑,還是早想出路為好。

一天,小姑趁著婆阿媽外出未歸,就逃離虎口,來到了江邊。只見江潮翻滾,白浪滔天,北風呼嘯,天色就要黑下來了。可是,眼前沒有擺渡船,害怕後面有人追來,怎麼辦?這時,幸虧開來一艘過路客船,幫她擺渡到了江對岸。

天黑下來了。小姑心想,到啥地方去過夜呢?忽然,聽得附近傳來叮——篤、叮——篤的聲音。她就順著聲音尋過去,見有一所道院,山門還半掩著。小姑擠了進去,走到佛殿大門口,見裡面有一位老師太在敲磬誦經。她不敢驚動老師太,輕腳輕手地走到佛像前供桌邊坐了下來。

老師太唸完經,回到佛像前跪拜祈禱時,突然看見困著一個人,嚇了一跳,想啥人膽敢在黃昏黑夜闖進道院!再仔細一看,像是個小姑娘,老師太這才定了定心,輕輕把她叫醒。老師太是個好人,非常同情小姑娘的遭遇,就把她收留下來。從此,這道院裡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黃道姑。

冬去春來,一年很快過去了。黃道姑的心總不能平靜下來。她想,離婆家雖有一江之隔,但天長日久,萬一給婆家曉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還要連累人家,怎麼辦?

瓶口好封,人口難封。黃小姑落庵做尼姑的事,終於給她婆阿媽知道了。婆阿媽幾次上門尋找,多虧老師太幫忙,把黃道姑關在禪房內,拒絕了她婆阿媽的搜尋。

一天,道院裡來了一位四十來歲的婦女。黃道姑又匆匆躲進了禪房。可是不到半指香的工夫,老師太叫人把黃道姑從禪房領到住院,要道姑拜見新來的這位師父,還要道姑叫她師姨。黃道姑這時才知道,這位師姨是從海南島出發,千里雲遊,到此探親的。黃道姑聽師姨談論海南風光,聽出了神。她想,原來我們國家還有這麼好的地方?特別聽到海南島盛產棉花、棉布,又看見師姨穿的一身衣服,的確同本地棉花不同。她想到自己在婆家用手剝棉花,剝得指甲脫離的痛苦情景,很想親自去看一看海南島百姓是怎樣種棉織布的。她想:要是我能去海南島,即可避開婆阿媽的追查,又能學到種棉織布的本領,那該有多好啊!她把這個想法向師太、師姨提了出來,得到了她倆的同意。於是,揀了個好日子,黃道姑就跟師姨,到海南島去了。

黃道姑來到海南島就以師姨的道觀為家,很快就和當地黎家姐妹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黃道姑和她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和她們一起種棉、摘棉、軋棉、紡紗、染色、織布。黎家姐妹織出的五彩繽紛的“黎錦”花被,她更是愛不釋手。黃道婆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後來還同黎家姐妹們共同研究改進紡織技術……黃道婆在海南島定居下來,一住就住了三十多年。她也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老婆婆了。

一年春天,她和姐妹們一起在地裡種棉花,突然,一個小姐妹叫了聲:“黃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鳥兒飛得多整齊呀!”黃道婆抬頭一看,原來是一群鴻雁結伴北歸,頓時勾起了她思鄉之情。她一面隨口回答了一聲這是“雁鵝北歸”,一面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可恨南宋朝廷,腐敗無能,兵荒馬亂,逼女為娼,弄得我遠離鄉井,幸虧黎家姐妹幫助,學了點手藝……唉,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現在我該回去看看家鄉的變化,把我學得的這點織棉本領向鄉鄰親友傳授傳授,也算我一點借花獻佛的心意吧!她主意打定,就告別了黎家姐妹,回故鄉上海烏泥涇來了。

黃道婆千里迢迢,餐風飲露,半路上得知元朝統一了中國,元世祖設立了“江南木棉提舉司”徵收棉布,家鄉松江一帶已廣種棉花的事,心裡非常高興。黃道婆回到烏泥涇,還認得幾條老路,幸喜隔壁三嬸嬸還在。不過人們已叫她“三阿婆”、她的老男人也叫三公公了。三阿婆見黃道婆回來,免不了要暢敘舊情,從小姑出逃講起,講到官府限令一年要向朝廷交納十萬匹棉布和逼租催稅的悲慘情景,三阿婆說:“小姑啊!你想想,老百姓起早落夜連用手剝棉去籽都來不及,怎麼能織得出那麼多布呵!

”黃道婆聽到這裡,不覺嘆了一口氣,問道:“怎麼,日子還是那樣難過?”三阿婆說:“有啥辦法呢?官府只知道要布收稅,勿管百姓死活。”黃道婆聽了三阿婆講的一番苦情,就同她這樣長、那樣短地商量如何改革軋棉紡紗的事情來了。黃道婆要改革紡織技術的消息,很快便傳到四鄰八舍,鄉親們也都來向她求教。

三阿婆的老男人是個老木匠,聽得黃道婆有一手紡織本領,心裡很高興,主動來幫助。黃道婆見有老木匠來協助自己,就決定先從改進軋棉籽這道工序著手。她根據海南島用兩根細長鐵棍轉動,軋去棉籽的方法,同老木匠一起商量,畫出了圖樣。老木匠看了十分佩服:一個沒讀書、不識字的孤女,在外頭走了幾十年,居然會設計畫圖!他對黃道婆講:“黃婆婆,你真是木匠師傅的墨斗線——班母。”黃道婆搖搖手說:“咳,我不過是班門弄斧,只是急鄉親們所急罷了。”老木匠按照圖紙加工製造,黃道婆又忙著去串鄰走鄉了。

三天以後,黃道婆又來到了老木匠家,見木製手搖軋棉車已經做好,兩人手搖,一人下籽棉,功效既高,剝得又幹淨,又省力。黃道婆很高興,向老木匠拱手作揖,表示感謝;急得老木匠連喊“不敢,不敢”。這時門外匆匆走來一個壯年男子,手裡拿著一張四尺多長的木製彈弓,看見黃道婆,就連聲呼喚:“黃婆婆,你教我製造的彈棉繩弦大弓做好了,一天能彈十多斤棉花。你看!……”

原來,黃道婆一面叫老木匠改制軋棉車,一面又開動腦筋。她想如果軋棉車改制成功,那麼再用原來一尺來長的小竹弓來彈棉花,仍舊是老牛拖車,步子緩慢。所以她趁老木匠製造軋棉車時,又去找彈棉的師傅,商量改革彈棉工具了。

老木匠接過四尺多長的木製繩弦大弓,看了又看,壯年人站在軋棉車前,也用手摸了又摸,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黃道婆,你的本事真高呵!”兩人抬頭一看,面前站著的不是黃道婆,而是三阿婆。後來,黃道婆又把海南島人民的紡織技術加以改進,織出“錯紗”、“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很快傳遍了松江府一帶。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這個民間歌謠,也跟著流傳開來了。

歡迎轉載,評論,喜歡的話,點個關注,每天都在更新,我是@365故事匯,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