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設計的“凶兆”

汽車設計的“凶兆”

​這兩年許多汽車品牌都熱衷“年輕化”,一些營銷手法也以此為樂。

這令汽叔有個疑問,在過去一百年多年裡,難道沒有年輕人嗎?汽車不本來就是年輕化的產物嗎?20多歲自詡嬉皮士的喬布斯不照樣開著奔馳在硅谷炸街,現在奔馳怎麼就要急著割鬍子呢?

事實上,車企每一代都在抓年輕人。問題是,這一代年輕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抓。

汽叔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十分“詭異”的現象。

那就是,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些年的汽車設計,越來越“兇悍”了?


汽車設計的“凶兆”

比如近兩年封神的雷克薩斯,誇張的大嘴、凌厲的線條、攻擊的前臉,絲毫不像日本設計一直秉持的含蓄內涵,比之前粗獷的美系車企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樣的改變也發生在BBA身上,只不過步子沒有邁那麼大。在最新換代的奔馳車系裡,為了表現年輕化,開始把車燈設計的“大眼瞪小眼”,要表現出一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勢。


汽車設計的“凶兆”

寶馬越來越大的“鼻孔”汽叔也就不多說了,都是“兇”的另一種取向。


汽車設計的“凶兆”

重點我們可以看看一向以圓潤著稱的奧迪,近些年的全新設計語言也愈發“猙獰”,燈廠的眼神、魔幻的大嘴……從之前的低調,一下彷彿變成了跑調。

汽車設計的“凶兆”

而奧迪的同根兄弟大眾,在線條上也來的招式凌厲,比方新一代的邁騰,頭部特意營造了一種俯衝感,時刻就像進擊的邁騰。


汽車設計的“凶兆”

這樣的變化在國產車、韓系車、日系車身上也隨處可見,汽叔就不一一舉例了。

說白了,這就是一眾車企解讀年輕化的方式——讓汽車變得越來越“兇”,至少看起來是這樣。

有人將此歸因於衝壓工藝的進步,或者時尚化的結合。但都站不住腳,這都是結論而不是原因。


這樣的衝壓工藝早已誕生,為什麼這些年大規模運用?


之前的時尚是圓潤、優雅,怎麼就突然變成齜牙咧嘴了?

任何流行化的設計和產品,都無法脫離社會群體心理的變化。用大白話說,這一代的年輕人,跟之前的年輕人有什麼最大的不同?

答案是:這一代的年輕人變得更憤怒了。


一 汽車就是你的表情


舉個其他的例子我們就能恍然。

聊聊網紅川普吧。

為什麼這麼一副神經質的糟老頭,喜怒無常的老男孩,竟然能成功當選美國總統?


並且在任近四年來,能活的像段子一樣供全球網友嬉笑怒罵。

這恰恰是因為,特朗普意識到當下美國很大一部分的年輕人、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人生自始至終都處於一種“憤怒”的狀態。


不滿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旋律。

他由此登上舞臺,繼而保持人設。

當大家不解他為什麼頻頻無理取鬧時,要明白,他要用一種懟天懟地對空氣的氣勢,來代表支持他的那一股憤怒情緒。如果他不表現的激烈一些,就會有人對他脫粉。

換句話說,誰能幫當下的主流人群發洩、排解憤怒,誰就能贏得選票。

在商業領域亦是如此。汽車行業更不例外。


汽車設計的“凶兆”

優秀的工業設計永遠都是關於人性的學問。

曾經有人說,產品理應關注人的所有負面情緒,唯有如此才能洞悉需求。

當年喬布斯設計初代MAC時就與設計團隊吵的不聽不休,爭論的核心焦點其實就一個——那就是讓這臺電腦的外殼看起來更像什麼。

喬布斯的立場是:一定要像人臉。

後來誰也沒有執拗過喬布斯,時代也證明了他的正確。儘管大家表面上很難將MAC與人臉聯繫起來,但那種一眼就來電的莫名感覺,其實就是來自對人臉無意識的親切。

同樣的思路也體現在汽車領域。


汽車設計的“凶兆”

譬如奔馳名噪一時的蝴蝶尾燈。又譬如,不止一次有朋友在汽叔跟前說,總覺得奧迪的車屁股很好看,比奔馳和寶馬更耐看一些。

汽車設計的“凶兆”

實際上,起初圓潤時代的奧迪車尾,借鑑的女性臀部的完美曲線。

汽車設計的“凶兆”

當然,這樣的精髓沒有得到傳承,新一代奧迪A6的屁股就醜爆了,估計是借鑑了IT男臀部的曲線吧……

所以,近些年所謂年輕化的車臉,就是洞察到大家的日常表情其實都比較“兇”,雖然我們常常還是微笑的。表面嫣然一笑,內心萬馬奔騰。

是的,如今車企所流行的車臉“兇相畢露”,就是為了將你內心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宣洩憤怒的目的,產生情感共鳴,好讓年輕人芳心暗許。

二 憤怒的“新一代”


關於這一代年輕人為什麼變得越來越憤怒,每個研究機構都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是社會壓力太大;有人認為是階級固化。


也有人認為是互聯網的興起催生了暴戾情緒,如今互聯網的原住民漸漸成為社會主流,自然兇兇巴巴……

汽叔對於這些因果不做判別,畢竟我只是一枚開車的。但想要說明的一點是,如今年輕人的憤怒有種溫和的憤怒,或者說是“低溫憤怒”。


佛系本身就是一種對憤怒情緒的別樣詮釋。汽車“兇臉”設計,也契合了很多人實際上在社交網絡上的“表情”習慣……

對原本表示憤怒、尷尬、不滿等表情的幽默化處理,能獲得用戶們更高頻的使用。


汽車設計的“凶兆”

相反,那些原本表示開心、高興、喜悅的表情都會讓對方覺得“不是真的”,而是另有深意。


汽車設計的“凶兆”

這一奇妙的心理其實也是在說明,如今的年輕一代喜歡對憤怒進行羞羞答答的表達,要有一種朦朧美。


於是,當車企從設計上將這種真實情緒“外化”出來後,人們的某一些情緒就得到了洩洪與釋放。

因為人的任何情緒都必須有所附著。

當然,除了設計,車企若想真的實現徹徹底底“年輕化”,抓住這一代的年輕人,也要儘可能不要“惹”他們生氣,那些促人憤怒的環節該砍就要砍。


比如雷克薩斯意識到很多車主的怒火都在後期的保養,那就大膽的免費保養。

同樣,特斯拉意識到人們在買車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令人抓狂的步驟,那就直接省掉中間環節,直接網上銷售。

但這樣的大刀闊斧會讓車企內部很憤怒。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讓自己人憤怒,還是讓年輕人憤怒?

時代留給你選擇的時間不多了。因為轉眼這一代年輕人又將老去,下一代年輕人什麼脾氣我們還無從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