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文︱贾谬


人类存在,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身体的健康,饿了有饭吃,病了有医治,所以农民与医生是天然合法的职业;另一个便是精神的健康。对于后者,东方(华夏文明圈)的解决方案是教化,精神品质高的人(圣贤)向下宣化,将悟“道”的成果(天人合一)转化为“路”,指示给人们行走;西方则恰恰相反,是精神品质低甚至精神出了问题或将出问题的人,向上告解(下层的这一主动性即“民主”之伏笔)。


西方的维系精神健康的这一方式,现代文明之前,人们的告解对象是神父,“告”就是通过神父的媒介,“解”就是得到神恩的疗愈;现代文明之后,科学取代了上帝,人们告解的对象不再是神父,而是心理医生。此中之转戾点即弗洛伊德。弗氏发明了科学范畴的精神分析学,坐在软皮沙发上,肃装严容,聆听人们的精神苦诉,灵魂深处的沉吟。弗洛伊德们不再是神的媒介,而是僭越为神。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电影《小丑》的开头,患有精神疾病的亚瑟定期接受精神治疗,坐在他对面的告解对象,她的工作牌上写着DEPARTMENT OF HEALTH SOCIAL WORKER——卫生署社工。咦,怎么不是心理医生呢?原因很简单,心理医生是要收费的,那是有钱人的告解对象。像亚瑟这种屌丝,当然付不起高昂的“告解费”。好在,为了消灭底层的不稳定因素,体制发明了慈善和公益。社会福利安排社工,像神父一样坐在了小丑的对面。

小丑真的有精神病吗?


小丑名叫亚瑟,小丑是他的职业,也是体制给他的角色,甚至是他的梦想,总之是他的命运。


小丑真的有精神病吗?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精神病的犯罪故事。不过,然而呢?


好莱坞很早就有了犯罪片这种类型片,因迎合了人性中暴力与性的本能,而长盛不衰,甚至出现了《教父》、《美国往事》这样的史诗级经典。犯罪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利益,黄赌毒、走私,黑社会火拼抢地盘,政治暗杀……等等;还有一种不是为了利益,最典型的就是连环杀手,这种电影好莱坞拍了许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前者很好理解;而后者,为了叙事逻辑的方便,必须让犯罪者成为精神病,反社会人格。


关于后一种犯罪的犯罪片,好莱坞拍的最多的是连环杀人案,《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十二宫》、《此房是我造》等等,犯罪逻辑当然是罪犯的病态,这类影片其实也可以归类为惊悚片,主旨是恐怖的感官刺激,没什么艺术性和思想价值。此外,这种犯罪片,也有发人深思的作品,如斯科塞斯导演的《出租车司机》,尽管导演不得不为主人公设置了精神病人格,但看后让人思索:究竟是杀人者病了,还是这个世界病了?《小丑》同样发人深思。


小丑亚瑟的精神病症就是狂笑,他有一张“狂笑卡”,当不怀善意的路人对他的狂笑惊愕不解,他就出示那张“狂笑卡”,寻求谅解。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非常出色,病态的狂笑声能让我们听出其中压抑着的悲痛。他是怎样得了“狂笑病”的?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看完影片我们可以梳理出亚瑟的身世:母亲潘妮为富商托马斯·韦恩(后来成了政客)做工,与韦恩生下了私生子亚瑟。韦恩为了自己的名誉,没有给他们名份,并伪造了潘妮的“妄想症”与虐待儿童的精神病病历,捏造了潘妮收养亚瑟的事实。证据是,亚瑟相信了韦恩捏造的事实,杀死了潘妮,之后拿起一张潘妮年轻时的照片,背面是韦恩示爱的文字。亚瑟为什么要杀死母亲呢?或者说他为什么相信了韦恩捏造的事实。因为他的童年确实被虐待过。虐待者是他的继父。尽管他的继父在影片中没有出现,但事实完全可以推理出来。潘妮甚至不知道小亚瑟被虐待,因为她没有听到亚瑟哭过(影片有这句台词)。从这里可以推理出,继父虐待小亚瑟,并不许他哭,这种经验或重或轻,我们并不陌生。长期的压抑的悲痛,痛哭转异为狂笑。这就是亚瑟“狂笑症”的来源。


从剧情中可以总结,亚瑟发病狂笑不止的时候,都是因为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对他的恶意。没有感受到恶意的时候,比如观看脱口秀以及上台表演脱口秀,即使发笑,他还是能抑止。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如果非要说亚瑟有精神病,那他的病症就是对外界的恶意太过敏感,并令人惊异地反应为狂笑不止。而正常人,不同的只是面对恶意可以掩盖自己的反应。更不同的是,杀人之前,亚瑟一直用最大的善意对待别人。他不怪罪毒打他的烂仔,说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他信奉母亲教他的话,他是为了传递快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正常人与他的不同,恐怕是没有这么多的善意吧。


分析至此,我们还能不假思索地断言小丑是精神病吗?我们还能理所当然地将小丑杀人归罪于精神病发作?


小丑为什么杀人



小丑杀人的伏笔是同事兰德尔送给亚瑟一把枪,让他再挨揍时自卫。从当时的表情看,兰德尔对亚瑟并无善意,他期待亚瑟的回报。


小丑杀人的导火索是一个黑色幽默。亚瑟扮作小丑,去儿童医院演出,他欢快地边舞边唱:如果你感到快乐,你就动动耳;如果你感到快乐,你就跺跺脚;如果你感到快乐……你就跺跺脚,跺跺脚,跺跺跺……小丑欢快地跺着脚,最后把一支枪跺了出来,从裤管滑落在地上。顿时,小伙伴们都震惊了!就在这儿童般欢乐的时刻,陡然一转,无数恶意接踵而来。兰德尔首先撇清了自己,谎称枪是亚瑟找他买的。老板则不容分辩地在电话中就炒了小丑的鱿鱼。小丑垂头丧气地坐在回家的地铁上……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第一次杀人是被动的自卫。地铁上人不多,旁边坐着一个单身女孩。然后来了三个男青年,也许喝了酒,也许没喝,他们开始调戏那个女孩。感受到人间的恶意,亚瑟的狂笑症发作了。三人将目标转移到他身上,面对他的狂笑不止,终于忍不住开揍了。小丑被揍翻在地,下意识地开枪自卫,当场打死二人。短暂的惊慌之后,小丑准确地追出车厢,追上最后一人,开枪杀之。


杀人之后,小丑上了第二天的头条。亚瑟感觉良好,面对恶意,他终于不必再压抑内心的悲痛,病态地反应为狂笑,杀掉他们,感觉好多了。这是亚瑟心态的一个拐点。第二天,他去剧团办离职,走开的时候,看到步梯上方的墙上写着:don’t forget to smile,他停下脚步,涂掉中间,只剩下don’t smile,然后步履坚定地走了。“别忘记微笑”,这是母亲从小对他的教导,也是做为一个小丑演员的宗旨,更是体制的循循善诱。然而,事实却告诉他“不能微笑”。这是象征性的一个镜头。从此,小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面对恶意,他不再听从教导保持微笑,也不必压抑悲痛而病态地狂笑。他要反抗。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小丑接下来杀死了潘妮。也许当时他相信了潘妮收养了自己并纵容继父虐待自己。他随之从照片背面得知潘妮和韦恩的恋情并不是潘妮的妄想症,但他并无悔疚。因为他杀死潘妮更重要的是一个象征:杀死这个世界给他的命运。抑或,他不想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牵挂。总之,他已经意志坚定地开始反抗了。


接下来杀死的是兰德尔,场面相当血腥。在场的侏儒吓呆了,不知所措。然而,亚瑟并不杀他,因为侏儒是这个世界唯一对自己有善意的人。侏儒听亚瑟这么说,赶紧逃出房间……又是一个黑色幽默:侏儒逃到门口,却够不着关闭房门的挂链。亚瑟帮他打开房门,让侏儒走了。这个情景并不是为了黑色幽默而黑色幽默,从中可以得知,亚瑟并没有丧心病狂,该杀谁,不该杀谁,他很理智。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杀人的高潮是在脱口秀的演播室杀掉脱口秀大咖默里。默里的扮演者是男人心目中的男神罗伯特·德尼罗,如今已是老爷子。在《愤怒的公牛》中,德尼罗饰演的拳击手玩不惯金钱世界的利益法则,晚年穷困潦倒,靠在秀场讲黄色讲话谋生(不禁想起同样不谙世故的泰森中年沦落为演A片糊口),而在《小丑》中,德尼罗再次扮演了一个脱口秀演员。不同的是,这次他演的默里深谙世故,是个大咖。


小丑亚瑟本来很热爱默里,脱口秀明星是他的梦想,默里是他的榜样。然而,当他发现自己在小秀场的演出视频被默里用在节目中当做笑料,他的热爱和自尊被玷辱和践踏了。被当做笑料的亚瑟很受电视观众欢迎,节目组邀请他做脱口秀嘉宾,亚瑟终于实现了他曾经的梦想。然而,曾经的梦想已然破碎,他现在想做的是杀掉那些不怀善意的人。没错,就是默里。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在脱口秀的演播室,小丑亚瑟痛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人有礼貌”、“根本没人为他人着想”,质问把自己当笑料的默里“你认为托马斯·韦恩那种人考虑过我这种人的感受吗?”……在默里自以为是的辩白中,他开枪了。


小丑为什么杀人?在亚瑟开枪之前,他的自白已足够明晰。


小丑杀人引发的群众暴动



亚瑟在质问默里时说:“他们认为我们会像听话的小孩一样,忍气吞声,默默忍受,不敢造反。”然而……不要逼小丑杀人。


小丑第一次杀人,死掉的三个男青年,身份是华尔街精英,托马斯·韦恩的员工。新闻爆出之后,人们对“遇害者”并不同情,反而把小丑当做反抗的英雄,纷纷戴上小丑面具,一次次走上街头。他们的命运和小丑一样,没有人在乎他们,而小丑杀人点燃了他们革命的勇气。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群众暴动的原因和小丑为何杀人一样明晰。因为他们这种人的感受从来没被精英们考虑过,没有人为他们着想,政客只想着自己竞选成功,资本家只想着利润。掌握资本和权力的人发明了体制,体制为他们所想的只是消灭他们身上的不稳定因素,告诉他们don’t forget to smile!


尽管体制为他们安排了卫生署社工,而实际上他们的精神之痛无处告解。正如影片中亚瑟质问社工“你从来都没有认真听我说话”,“你只是每周重复同样的问题”。“工作顺利吗”,“有没有消极的想法”,这些问题是关心小丑吗?不,关心的只是小丑会不会成为不稳定因素。而社工的回应是:市政府削减了财政预算,社工处被砍掉了。尽管充当“神父”的社工并不能消融告解者的精神之痛,但社工处毕竟还能提供免费的治疗神经的药物。而现在,这些药物也不再提供了。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被体制僭用为神父的女社工,最后说的话很悲凉:“他们根本不在乎你这种人,亚瑟。他们也不在乎我这种人”。


在西方文明的图景中,科学取代了神,人们的精神之痛无法再向上帝告解。尽管心理医生僭位为神,但金钱的门槛却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资本主宰的体制又发明了社会福利,以社工僭用为神父,但关心的并不是人们的精神之痛,而是他们身上的危险因素。人们的精神之痛已然无解。


在东方文明的图景中,如果失去了教化,人们的精神健康,何以关照?


《小丑》影评︱精神有病还是造反有理?


影片的最后:在狱中,社工又做为神父坐在了亚瑟对面,亚瑟的狂笑症又发作了,社工问:“有什么好笑的?”亚瑟回答:“我只是想到一个笑话。”社工说:“你想讲给我听听吗?”亚瑟无视其在地摇摇头:“你不会懂的。”


随之,亚瑟在《that’s life》背景音乐中转身而去,走廊中他的背景留下一个颇耐寻味的悬疑镜头:一行带血的脚印。


他杀了体制僭用为神父的社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