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又是一年春来到,万紫千红的花开了,大地处处挂满绿色。

挖菜大军,全军出击。公园里、马路边、小区绿化带,处处闪现他们劳作的身影,塑料袋和小铲子是工作标配,他们目光如炬、双手翻飞。大爷大妈是大军主力,年轻人也不少见,甚至有骑车路过临时加入集体的,挖菜是这个季节里城市另类的“农忙”景象。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疫情也挡不住挖菜的心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要想挖得多,得看工具齐不齐


挖菜大军寻觅的目标,就是被视若珍宝的野菜

  • 中国人的野菜情怀

我们现在趋之若鹜的野菜品种,很可能是古人觉得不好吃的东西。

当今的蔬菜,是古人食用的野菜经过长期人工种植驯化而来。早在新石器时代,野菜就是人们采集的对象之一。《诗经》中提到132种植物,其中可食用野菜多达25种,如荇、蘩、瓜、芹、葑、韭、荼、苍耳、荠、蒲、瓠、蕨、薇、葛、笋、茆、葵等,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蔬菜的“丝绸之路”,人工种植的野菜开始相互引进。《齐民要术》、《四时纂药》、《本草纲目》等历代农书记载了野菜的发掘和种植史,明朝朱元璋的五子朱橚编纂的《救荒本草》是世界上第一本野菜学专著。至明清时期,中国的蔬菜达130多种,种类构成已基本定型,在漫长的蔬菜培育史中,一些野菜逐渐成为栽培品种,而另一些野菜则逐渐退出菜圃,远离人们的餐桌,如荇、苕、灰菜、刺菜等。

采摘野菜融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唐代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设定为“挑菜节”,是专门为采摘野菜设立的节日,我们现在知道的“二月二龙抬头”在明代才设立,最早的二月二就是挑菜节。吃野菜,也被中国文人看作简朴清廉的象征,《菜根谭》中说:咬得菜根,然后百事可做,也是勉励人们修身养性、奋发图强。

在粮食不易获得的时期,野菜是我们维持生命的食物来源。近代百年,中国人民饱经战乱与灾害,靠着“吃糠咽菜”顽强生存,熬来了现在不愁吃穿的日子。

我们中国人对野菜的情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不能比拟的。

  • 那些让我们着迷的野菜

网友戏言,没有一株野菜能活到夏天。下面几种野菜,你都吃过没?你能从地里认出它们来吗?

荠菜:山间田野和寻常小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起源于东欧和小亚西亚,叶片深裂锯齿状平铺于地面,分布于全世界的温带地区。荠菜的种子、叶片和根都可食用,可以凉拌或炒、煮,还可用于做馅。需要注意的是,荠菜不适合怀孕或哺乳期的妇女食用,其中某些成分有催产的功效。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荠菜

蒲公英:蒲公英原产欧亚大陆,别看叶子很像荠菜,但两种植物分别来自两个植物家族,蒲公英来自于菊科,而荠菜属于十字花科,除了叶子相似,两者的花、果实、种子都差异很大。蒲公英的叶柄和主脉常显红紫色,可以与荠菜相区别,如果拿不准,还可以尝一下叶子的味道,蒲公英的叶子是苦味的。早春的嫩蒲公英可以作为野菜食用,可凉拌、炒或烧汤,蒲公英也是常见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蒲公英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蒲公英

白蒿:《诗经》里称白蒿为“蘩”,属菊科植物,在早春生长迅速,生长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分布范围广。白蒿有着“护肝之王”的称号,新鲜白蒿加白面蒸熟就可食用。需注意白蒿性寒,不可大量食用。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白蒿


马齿苋:古人称“藜”,也叫长寿菜,生于菜园、农田、路旁,为田间常见杂草。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马齿苋叶片肥厚,呈倒卵形,李时珍说“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因此得名,很好辨别。叶子口感脆粘,味道微酸,可炒和凉拌。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马齿苋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马齿苋

蕨菜:蕨菜喜欢温润的生长条件,在中国各地及东南亚广泛分布,承德蕨菜颇为出名。蕨菜可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叶芽以及上半段较嫩的茎干。蕨菜的根状茎因含大量淀粉,可制成蕨根粉食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常去山里挖蕨菜根充饥。虽然蕨菜的膳食纤维、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但近年科学研究发现,蕨菜中含有一种叫做“原蕨苷”的天然毒素,有较强致癌性。


是什么,让我们对挖野菜如此着迷?

蕨菜


  • 野菜虽好,但也暗藏危险

野菜确实有一定营养价值,许多野菜本身就是药材,而且与栽培蔬菜相比,野菜颜色更深,有更加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野菜虽好,但也毕竟不是灵丹妙药,更何况食用野菜也有许多禁忌,盲目采食野菜还会带来健康风险。许多人并不具备辨别野菜的知识,经常把有毒植物认成野菜,误采误食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比如与芹菜相似的毒芹,与萝卜相似的野胡萝卜,没有点植物学知识,还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食用野菜也有很多禁忌,首先,野菜并不适合所有人食用,老人、婴幼儿、孕产妇、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人群,尽量不要吃野菜。其次,由于不同的野菜具有不同功效,因此要结合自身体质,适量食用,千万不可贪食。在制作时也有很多讲究,有些野菜本身含有一些毒素,做法也相对谨慎一些。

更重要的是,人们挖野菜,除了追求营养价值外,还图个干净无污染,但是城市里的野菜,尤其是长在马路边和工厂边的野菜,可能早已被汽车尾气或化工废料污染,小区和公园里的野菜也容易被喷洒农药,所以,你带回家的“宝贝”,很可能是一堆毒草!如果真的想吃野菜,最好去正规市场选购,现买现吃。

对于不了解野菜的人来说,采食野菜还真是个麻烦事,真没有吃咱熟悉的蔬菜来得省心安全。而且,野菜的营养价值也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存在很大的虚化和夸大的成分。

  • 城市人的“野生迷恋”

为什么人们乐此不疲,每年春天都执着于挖野菜?这得归因于城里人的“野生迷恋”。

我们身陷钢筋水泥的城市之中,“不达标的水质”、“不安全的食物”、“不洁净的空气”,是我们刻板印象中城市的标配,我们对“加工品”深怀不信任感,仿佛每个“加工品”都具备让我们中毒死亡的力量,“净化”、“排毒”、“抗氧化”缓解着日益增强的焦虑感,成为自然养生的金招牌。

“纯天然”在我们潜意识里,意味着纯粹的、安全的、洁净的,我们笃信,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于是,野生动物成为口口相传、秘而不宣的进补神药,野菜也仿佛吸取了日月精华而自带天生神力,“野生迷恋”强大到让我们失去理性。

回望濒危野生动植物面临的生存浩劫,反思人类面临的无妄之灾,或多或少,都有“野生迷恋”作祟。

野生迷恋,也许是我们太过远离自然生活而产生的偏见。

这个春天,咱们别挖野菜了,换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可好?


参考文献

《食用野菜的消费提示》,中国市场监管报,2020年4月2日,第 008 版

《中国古代蔬菜品种及其现代的开发利用》,蔬菜,2019年第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