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個皇帝的自我修養(十)

康熙:一個皇帝的自我修養(十)

第四章 酒傷身心 能飲不飲

訓曰:朕自幼不喜飲酒,然能飲而不飲,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點酒不聞者,是天性不能飲也。如朕之能飲而不飲,始為誠不飲者。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①,或至疾病,實非有益於人之物。故夏先君以旨酒為深戒也②。

「註解」

①心志:思想志向。②旨酒:美酒。

「譯文」

我從小不喜好飲酒,不過,我是能喝酒而不喝酒的人,平時在飯後或遇到逢年過節舉行筵宴的日子,我只喝一小杯。有的人一點酒也不能喝,這是他天生不能飲酒。像我這樣能喝酒而不喜好喝酒,才稱得上是真心的不好飲酒之人。一般來說,嗜好飲酒的人,他的思想、志向會被酒所迷亂,從而糊塗、愚昧,或者導致生病。酒這東西,實在是對身體沒有一點好處啊!所以,古代夏朝的先君都將貪戀美酒作為最要緊的戒法來執行啊!

「評語」

酒有害身體健康,如果能夠做到不飲最好。像康熙皇帝那樣,能飲而不飲,非得有很強的自律精神不可。


第四章 善惡邪正 瞭焉眊焉

訓曰: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①。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②。”此誠然也。看來,人之善惡繫於目者甚顯,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視人也常有一種彷徨不定之態,則其人必不正。我朝滿洲耆舊③,亦甚賤此等人。

「註解」

①眸子:眼珠。②眊:目不明,引申為昏聵、糊塗。③耆舊:故老,年老的舊好。

「譯文」

孟子說過:“沒有比人的眼睛更能表現一個人的為人的了。眼睛不能掩蓋、隱藏一個人內心的邪惡。胸中一團正氣則眼睛明亮,胸中不正,那他的眼睛就昏暗不明。”確實是這樣的。

看來,人的善惡與眼睛的關係是太明顯的了,不僅是從眼睛的明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善惡正邪來,從他看人時的猶豫彷徨的神態,也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心術一定不正。我大清朝中的滿洲故老,也都非常看不起這種人。

「評語」

人的喜怒哀樂、憂懼嫉恨等等,各種感情總要流露出來,即使想隱瞞也不能完全隱瞞住,所以觀察一個人的面部表情、顏色,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思想及情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最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一個光明正大、心地無虧的人,眼睛必然明亮,目光必然有神;一個人如果做虧心事,一般都不敢正眼看人,眼神也不自在。在聽人講話時,注意觀察他的神色,就可以瞭解他的心理活動。

康熙在庭訓中告誡兒孫“眼不正,心必邪”,是為了兒孫後輩在識人用人上有所鑑別,走正路,看正眼,也可說這是康熙用人的經驗之談吧。


第四章 回顧斜視 人之大忌

訓曰:凡人行住坐臥,不可回顧斜視。《論語》曰:“車中不內顧①。”《禮》曰:“目容端。”所謂內顧,即回顧也。不端,即斜視也。此等處,不但關於德容②,亦且有犯忌諱。

我朝先輩老人,亦以行走回顧之人為大忌諱,時常言之,以為戒也。

「註解」

①車中不內顧:語見《論語。鄉黨》:“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又注:“車中不內顧者,前視不過衡軛,旁視不過騎轂。”②德容:指符合禮儀的儀容。

「譯文」

一個人在行走、停留、端坐、躺臥的時候,都不可以回頭看或是斜眼瞧。《論語》裡說過:“坐在車子裡不回頭看。”《禮記》上說:“目光、容貌都要端正。”所謂的內顧,也就是回頭看。不端正,也就是斜視。這些地方,不但關係到是否具有符合禮儀的容貌、儀容,而且關係到是否觸犯了忌諱。我們清朝先輩老人,也把行走時回頭看的人看作是犯了大忌諱。因此我時常提醒你們,要引為鑑戒。

「評語」

史載:三國時的司馬懿,為人心胸狹隘,性情猜疑多變,表面上卻裝出寬和的樣子。曹操覺察到他有稱雄圖霸的野心,十分注意觀察他,聽說他猛一回頭時呈現一副狼顧相,就打算看個究竟。於是把他叫來,讓他在前邊走,曹操在後面突然喊他,讓他回頭,司馬懿回頭時,臉向後,身體卻不轉動,不讓曹操看到自己“狼顧”的樣子。後來曹操又曾夢見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草,心裡十分厭惡。於是曹操對太子曹丕說:“司馬懿可不是甘居人下的人,他一定會干預你的家事。”曹丕和司馬懿平時關係很好,經常護著他,所以沒有遭到厄運。司馬懿知曹操考察他,從此也不敢放肆,更加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騙過了曹丕。司馬懿最終殺掉曹爽,司馬昭殺曹髦自立為帝,篡奪了曹氏政權,建立了司馬氏的晉朝。

康熙在此告誡兒孫後輩,一方面是要兒孫做皇帝有皇帝樣;做官有做官的樣子,端端正正,威風凜凜的樣子。另一方面也有同曹操一樣忌諱“狼顧”的意思。


第四章 汙穢之言 慎於口吻

訓曰:今外邊之無賴小人及太監等,慣詈罵人①,且動輒發誓,亦如罵人之語,皆出自口。

我等為人上者,斷乎不可。或使令之輩有過,小則責之,大則撲之②,詈罵之亦奚為③?汙穢之言輕出自口,所損大矣。爾等切記之!

「註解」

①詈:罵,責備。②撲:擊,鞭打。③奚:如何,為何。

「譯文」

當今社會上的無賴小人以及宮中的太監們,習慣於破口罵人,而且還動輒就賭咒發誓,發誓的話也和罵人的髒話一樣,流利地從口中說出。我們作為人上之人,絕對不可以像他們那樣罵人。即使是下邊使喚之人有了過失,小過失就責問、處罰;大過失就鞭打,又何必要臭罵他們!汙穢下流的語言雖說一張口就出來,但它的損失將會是很大的。你們一定要記住啊!

「評語」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粗言鄙語下流話,換回的自然是粗言鄙語下流話。教養與權勢地位並不直接相連,有了權勢不一定就有教養,但有權勢必須表現出教養,這就叫“禮不下庶民”。

康熙在這篇庭訓中鄭重指出,罵人、說下流話,是一種沒有教養的行為。即便手下人做錯事,也不能謾罵失禮,大失身份。這裡雖是從封建貴族的身份、地位講說此理,但其所告誡的道理,卻值得我們為戒。


第四章 鬚髮變白 聽其自然

訓曰:有人見朕之須白,言有烏須良方,朕曰:我等自幼凡祭祀時,嘗以須鬢至白、牙齒盡黃為祝。今幸而須鬢白矣,不思福履所綏而反怨老之已至①,有是理乎?

「註解」

①福履:猶福祿,指福分與祿位。綏:安,安撫。

「譯文」

有人見我鬍子白了,就說他知道讓鬍子變黑的秘方。我說:我們大家從小時候參加祭祀時起,就祈禱神靈,讓神靈保佑我們鬚髮變白、牙齒變黃,健康長壽。現在有幸活到鬚髮全白,不想想這是神靈所賜的福運,反而抱怨衰老的到來,有這種道理嗎?

「評語」

聽其自然,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篇中所言體現了康熙的生活態度。


第四章 年老齒落 有益子孫

訓曰:我朝先輩有言:“老人牙齒脫落者,於子孫有益。”此語誠然。數年前,朕詣寧壽宮請安①,皇太后向朕問治牙痛方,言牙齒動搖,其已脫落者則痛止,未脫落者痛難忍。朕因奏曰:“太后聖壽已逾七旬,孫及曾孫殆及百餘,且太后之孫皆已鬚髮將白而牙齒將落矣,何況祖母享如是之高年﹖我朝先輩嘗言:”老人牙齒脫落,於子孫有益。‘此正太后慈闈福澤綿長之嘉兆也。“②皇太后聞朕之言,歡喜倍常,謂朕言極當稱讚不已。且言皇帝此語,凡如我老媼輩③,皆當聞之而生歡喜也。

「註解」

①寧壽宮:為皇太后所居,在毓慶宮之東。請安:清代見面問安的一種儀式。男子屈右膝半跪,口稱請某人安;女子則雙手扶左膝,右膝微曲,往下蹲身。

②闈:宮內后妃居處。福澤:福利恩澤。綿長:連綿長久。嘉兆:好兆頭。③老媼:老婦人。

「譯文」

我大清朝的老前輩說過:“老人牙齒脫落,對於子孫後代有利。”這話千真萬確。幾年前,我前往寧壽宮給皇太后請安,皇太后向我詢問治牙疼的藥方,說現在牙齒鬆動,掉了以後就不疼了,還沒掉的則疼痛難忍。我隨即奏道:“太后聖壽已過七十,孫子、曾孫將近百餘人,而且太后的孫子都已鬚髮皆白、牙齒將落了,更何況祖母您享有如此高齡呢?我大清朝先輩曾說過:”老人牙齒脫落,對子孫後代有利。‘這正是太后慈祥仁愛福壽綿長的好兆頭啊!“皇太后聽了我的話,格外高興,說我講得十分有理,稱讚不已。皇太后還說,皇帝的這番話,即使像我這樣的老太婆聽了也都會十分欣慰歡喜的。

「評語」

上了年齡,牙齒脫落是自然現象,然而,中國人,尤其清代的中國人,缺乏刷牙護牙等保健措施也是牙齒脫落的一大原因。康熙想法子讓皇太后高興,自是一種自圓其說,離科學和衛生學相去甚遠。


第四章 心志專一 即是養生

訓曰: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與我國之耆舊善於書法者,俱壽考而身強健。復有能畫漢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絕於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由是觀之,凡人之心志有所專,即是養身之道。

「譯文」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潛心鑽研一種技藝,那麼他的心思就能集中在一起,不會產生什麼私心雜念,而這樣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我所見到的明朝末年的一些人以及我大清滿洲德高望重的元老,凡是善於書法的,都長壽,而且身體健壯。還有那些會畫畫兒的漢族工匠、製作各種器物的能工巧匠,凡是技藝出眾,有拿手的絕活兒的,都活到七八十歲,身體健壯,畫畫做工像往常一樣精力充沛。由此看來,凡是一個人潛心鑽研一種東西,本身就是一種養生的好辦法。

「評語」

古人寫字,主張恭敬、安靜、平心靜氣,這樣可以促進身體健康,使心理和諧,達到修身養性。以唐代的帝王、文學家及書法家三類人物的年壽來作比較:17個皇帝的平均年齡是46歲,五大文豪(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柳宗元)的平均壽命是59歲。唐朝六個大書法家(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權)平均壽命為80歲。其中虞、歐陽、柳三人均在85歲以上,而褚、顏、李則因政治上的牽連而早亡。《書林藻鑑》也曾對清朝1940位書法家的年齡稍作統計:百歲以上者二人(李芳孝,1823-1937,卒時115歲),90歲以上者27人,80歲以上者137人,70歲以上者419人。練書法是最好的消閒活動,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它既是腦力的休息,亦是精神的活動,可以調整身體內外各部位機能,收到如打拳、氣功、靜坐等養心健身術一樣的功效。書法也可以治慢性疾病、降血壓、除焦慮。在明窗下,淨几上,集中意志,揮毫潑墨筆隨心意,充滿激情,滿懷樂趣,可使人得到無窮的感悟。


第四章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訓曰:老子曰:“知足者富。”①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②,可以長久。”奈何世人衣不過被體,而衣千金之裘猶以為不足,不知鶉衣袍縕者③,固自若也④;食不過充腸,羅萬錢之食猶以為不足⑤,不知簞食瓢飲者⑥,固自樂也。朕念及於此,恆自知足。雖貴為天子,而衣服不過適體;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賞賜外,所用餚饌⑦,從不兼味⑧。此非朕勉強為之,實由天性使然,汝等見朕如此儉德,其共勉之。

「註解」

①知足:自知滿足。②知止:懂得適可而止。③鶉衣:鶉,尾禿,故用以形容衣服破舊襤褸。縕:新繭和舊絮。④自若:自如,無拘束,像原來的樣子。⑤羅:陳列,擺放。⑥簞食瓢飲:喻生活清苦。⑦餚:指魚肉一類葷菜。饌:食物。⑧兼味:兩種以上的菜餚。

「譯文」

老子說:“自我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又說:“自知滿足的人不會招來屈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碰上什麼危險,這種人可以永保平安。”為什麼世間的人明知道穿衣服是為了遮蓋身體,而有人卻身著價值千金的裘皮衣服還感到不滿足?他們不知道身穿舊衣破襖的人也有無拘無束的自由自在;同樣,人們吃飯也只不過為了充實腸肚,而有的人一頓飯花一萬錢仍感到不滿足,他們哪裡知道生活清苦、飲食清淡的人也自有不與外人述說的樂趣。我一想到這裡,就感到知足了。我雖然貴為天子,但穿衣服也只求合身;我雖有天下的財富,但每天日常用餐,除了賞賜給他人外,留給自己吃的菜餚從來不超過兩種以上。這並不是我要勉強這樣做,實在是由於我的天性如此。你們看到我如此崇尚節儉的德行,就一定要共同努力,相互勉勵自己這樣做。

「評語」

康熙幼年喪母,由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撫育,這位祖母按照未來君王的目標培養她心愛的孫子,標準高,要求嚴。康熙自幼年學步時起,凡飲食、動作、言語,皆有規矩,雖平時一人獨處,亦必須自覺遵守,不得越矩超規,節儉和禮儀就是這一時期養成的習慣。

康熙身為君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能夠以儉樸為樂,以知足為榮,是十分了不起的。僅憑這一點,證明康熙皇帝為後人推崇不是偶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