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头发不好?那是你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头发发黄

  •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
  • 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病;

头发发白(青年白发)

  • 发白伴有耳鸣、腰酸——肾虚证;
  • 发白伴有失眠健忘——劳神伤血;
  • 发白因先天禀赋——遗传,不属于病态;

脱发

  • 突然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斑秃——血虚受风;
  •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伴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肾虚;
  •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伴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
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望头发识病

小小的眼睛隐藏这么多功能,快来看看中医的五轮学说

眼睛分区《灵枢·大惑论》:

  • 瞳仁——肾——水轮;
  • 黑睛——肝——风轮;
  • 两眦血络——心——血轮;
  • 白睛——肺——气轮;
  • 眼睑——脾——肉轮;
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五轮学说

眼睛颜色:

  • 白睛发红——肺火、外感风热;
  • 两眦赤痛——心火上炎;
  • 睑缘赤烂——脾有湿热;
  • 全目赤肿——肝经风热上扰;
  • 白睛发黄——黄疸(湿热、寒湿);
  • 白眦淡白——血虚、失血;
  • 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下注;
  • 目生翳——邪毒侵犯、肝胆实火、湿热熏蒸、阴虚火旺、眼外伤、某些全身疾病、小儿疳积;
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五轮学说

眼睛形态异常:

  • 昏睡露睛——脾胃虚衰,吐泻伤津,多见于小儿;
  • 昏睡露睛——某些神识昏迷病人见之——神明失主,危重;
  • 双眼睑下垂——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 眼睑下垂——单眼睑下垂——脾气虚衰,外伤;
  • 目瞤(不停眨眼)——风热外袭,贼邪不泄,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
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目瞤(不停眨眼)——风热外袭

鼻子好不好,健康全知道

  • 鼻头红肿生疮——胃热、血热;
  • 酒糟鼻——肺胃蕴热、血瘀成糟;
  •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 鼻翼煽动——肺热、哮病;
  • 重病鼻煽,喘而汗出如油——肺气衰竭之危候;
  • 鼻渊——鼻流腥臭脓涕——外邪侵袭,胆经蕴热;
  • 鼻衄——鼻腔出血——肺胃蕴热、外伤;
  • 鼻息肉——鼻痔——湿热邪毒雍结鼻窍;
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鼻头红肿——胃热、血热

口形六态,不同的口形有不同的疾病

  • 口张——开而不闭虚证;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肺气将绝;
  •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闭——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
  •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新生儿脐风、破伤风;
  • 口㖞——口角向一侧㖞斜——口癖、中风;
  • 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阳衰寒盛;
  • 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为其虚弱;
  • 口角掣动不止——热极生风、脾虚生风;
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小儿张口睡觉大多气虚

咽痛咽炎?如何辩寒热,老中医一招教你!

  • 咽喉部深红,肿痛明显——实热证——肺胃热毒壅盛;
  • 咽喉部嫩红,肿痛不显——阴虚证——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咽喉部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咽痛

脸上皮肤疾病?一目了然,10句话总结

  • 斑疹——斑为阳毒,疹为太阴风热;
  • 阳斑——外感病——内迫营血;
  • 阴斑——内伤病——阳虚寒凝气血;
  • 外伤——血不循经,外溢肌肤;
  • 麻疹——风蕴热毒,内迫营血;
  • 风疹——风热时邪,侵袭肺卫;
  • 白㾦——外感湿热;
  • 水痘——外感时邪,内蕴湿热;
  • 湿疹——湿热蕴结,郁于肌肤;
  • 热气疮——外感风热、肺胃蕴热;
中医望诊:看头面就知道什么病!最全总结,5分钟上手!(下篇)

阳斑——外感病——内迫营血

望脸识病注意事项:

1、 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知道病人平常的面部状况,或者把病人放在正常人中对比,一旦病人面部状态有变化,便可以综合判断;

2、 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看面识病又不能只看面识病,还要看患者整体机能,临床的诊断,四诊合参;

3、 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光线、昼夜、情绪、饮食等等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面色跟面部情况。

这是【下篇】,【上篇】请点击下文:

【中医望诊】五色主病最全总结,望脸识病,请查收!(上篇)

我是每天为你科普健康中医知识的张医生,关注@中医内科Doctor张,每天学习健康中医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