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小孩很膽小,拘謹怎麼辦?

越來越好72441025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孩子表現得很靦腆內向,不敢主動和別人交談,父母看到後就會覺得孩子的性格膽小,擔心孩子以後不敢積極面對外界的社會生活。作為父母的這些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孩子膽小的看法未免有些片面。

兒童情緒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干擾的,孩子可能一會兒高高興興的去交談,等一會就感覺不想說話了。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孩子的性格一部分是先天性的,一部分是後天養成的。面對困難,孩子一時的迴避退縮是在所難免的,只要膽怯沒有讓孩子失去信心,就可以被父母所接受。可馨育兒說,如果孩子在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上經常表現出膽怯和退縮,不願意去嘗試,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的話,可能孩子確實存在過度膽怯的問題。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能讓孩子膽怯的東西通常只有兩種:一種是突然發出的巨響,另一種是身體失去支撐而跌倒。其他的膽怯心理,都是後天養成的。例如小時候孩子不聽話了,父母就會嚇唬孩子已達到讓孩子聽話;母親性格膽小,遇到一些事情會膽怯、害怕,這也會傳染給孩子。

任何人面對陌生的世界都會有一個熟悉的過程,膽怯在這個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作為父母要有信心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責任心,幫助孩子變得勇敢起來。

父母怎麼幫助孩子克服膽怯

一、擴大孩子的朋友圈

孩子在上幼兒園以前,就一直在家庭附近活動,與人交往的機會不多,僅僅侷限於親朋好友的範圍。所有父母要幫助孩子擴大他的社交圈子,可以帶著孩子去小朋友聚集的地方,例如公園、兒童樂園、遊樂場等等,鼓勵孩子主動去交談,和別的小朋友分享食物、玩具以及交朋友。只有孩子對這種社交生活習以為常之後,他才不會害怕去交際。

二、注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沒有得到發展,孩子的自信心得不到鍛鍊增強,自然就會表現出膽怯的心理。兒童教育研究表明,孩子在8個月至3歲的這段時間,是孩子發展獨立自我能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搶著做一些事情,而且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表現出頑皮、不聽話的特點,這些都是因為孩子自主能力的發展。在這個時期,如果父母總是不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溺愛孩子,就會壓制孩子的自主能力的發展,使得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形成膽怯的心理。所以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儘量滿足孩子想要獨立做事情的心願。

三、父母要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

孩子犯錯誤了,父母要以比較溫和的方式去對待,不要總是嚴厲的呵斥、責怪,甚至打罵孩子。如果孩子想要主動幫助父母做事,但由於自身的能力不足,做錯了。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責怪、嘲諷,否則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變得膽怯起來。

作為父母對待這種情況,不應該生氣,因為已經發生的事情,生氣也無法改變。冷靜下來,先肯定孩子想要幫助父母做事的初衷,並指出孩子在做事過程中犯下的錯誤,然後教導孩子怎麼改正這個錯誤,才能夠讓事情做好。如果孩子把事情做成了,父母也要及時表揚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膽子變小了,除了先天性因素之外,孩子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溫暖,及時與孩子溝通,消除其自卑心理,通過一些鍛鍊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椿苗兒科李醫生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性格開朗,覺得外向的孩子未來才會在社會上吃得開,而一旦孩子內向和害羞,我們就開始止不住的擔心和焦慮。

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膽小內向問題?

避免對孩子過度保護

有些孩子看起來對什麼都缺乏興趣,也不願嘗試……這類家長口中“膽小”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共同原因:缺乏探索欲。

他們會把“不允許”“不要”“別這樣”掛在嘴邊。 比如孩子想要爬高一點,或者想要跨過一條小溝,再或者只是想玩一玩沙子,都會被立刻制止。

家長的理由是,這些行為有危險,會摔倒,不衛生。但是家長時時刻刻的提醒,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處處有危險,未知的東西尤其可怕,自然會變得越來越膽小。

只要保證在一定的安全範圍內,該放手就放手,沒有不摔倒就能學會走路的孩子,成長都是磕磕絆絆的,不要再以愛之名去限制他們對世界的探索。

在親子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明星媽媽葉一茜就給了我們非常好的示範。在七寶不敢去攀巖的時候,及時地鼓勵了七寶,幫助七寶一步步爬的更高。

總之,想讓孩子更加勇敢,父母們不能逼迫孩子,而是要陪伴並鼓勵孩子主動嘗試新事物,給孩子自由探索和體驗新事物的機會。

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

正如《少年說》節目中,有位女孩懇求媽媽,別總拿她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她壓力巨大又壓抑無比,而自己的努力媽媽卻一點也看不到。

媽媽反駁說:「我覺得你的性格就缺打擊,不打擊下你就會飄。」

女兒流著淚說:「你老是打擊我,我覺得自己很差

。」

這種教育方法會摧毀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恐懼和壓抑,對外界、對其他人都充滿懷疑和不信任,表現出來的性格就是內向膽小。

因此,家長對於膽小內向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孩子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

不故意嚇唬孩子

“再哭狼就把你叼走了”“再不聽話,警察就來把你抓走了”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無法可施時,就會搬出各種孩子害怕的東西故意嚇唬他,從而讓孩子乖乖就範。

表面上孩子變“乖”變“聽話”了,實質上孩子卻變的更膽小了。如果孩子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那麼他們長大後不但無法成為勇敢有擔當的人,也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甚至越害怕,困難和問題越接踵而來。

8月7日,寧波塘溪鎮一名4歲女童,出門找媽媽,卻迷路了。一名陌生的韓女士看到孩子一個人,在此處獨自呆了很久,報警求救。

警察趕到後,原本聊天的女孩突然大哭不止,一個勁的往韓女士身上貼,聽到警察要帶她走,哭的更厲害。

後來,女孩的父母說,平時孩子不聽話,他們就用:“不聽話警察就來抓你了”來嚇唬孩子。

明星馬伊琍也轉發了這個微博,並說道:請不要用警察來嚇唬孩子,必須告訴孩子,警察叔叔是好的,是來幫助我們的,在外面遇到了危險一定要找警察叔叔。

因此,嚇唬孩子,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我們應該學會教育孩子的時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煩躁,家長要儘量改掉嚇唬孩子的習慣;同時,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比如額外的照料、擁抱等肢體接觸等。如果有不能滿足的原則性事情,也不要採取嚇唬。

不要逼孩子“勇敢”

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害怕的東西,比如怕黑、怕水、怕狗、怕閃電、甚至怕冰箱、怕電梯、怕榴蓮……

而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和他說:“這一點都不可怕,勇敢點”、“男孩子怎麼能害怕呢”、“你看隔壁小弟弟都不害怕”……

然後,逼著他去“勇敢”:把他放到小黑屋裡、甚至故意把狗抱到他身邊……這些,都教不會孩子勇敢,只會破壞他的安全感,讓他更加的脆弱。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母親欲練孩子膽量,獨留孩子在火車上》新聞:

恰逢假期秦女士打算帶孩子洋洋坐火車回家,就突發奇想“要是洋洋能夠自己回老家那說明膽子練的是很可以了。”

於是秦女士從車站帶洋洋上火車以後,就藉故有事讓兒子自己去姥姥家。

接下來的時間裡,一開始洋洋確實表現的很鎮定,但是開車不久,洋洋就逐漸害怕起來。當車輛乘警發現了這個小男孩的異常,來到男孩的身邊的時候,洋洋一臉的驚慌和恐懼,雙眼含著淚水。

當孩子表示自己很害怕做一件事情時,父母應當立即停止。如果還繼續的話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其實,大部分孩子的恐懼都是因為“未知”,與其逼迫他們勇敢,還不如陪著他們把“未知”變成“已知”。

正確家庭觸覺訓練,培養孩子膽量

孩子膽小內向,有時並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因為“觸覺失調”。

觸覺是指分佈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

通過觸覺,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這個世界上的東西。觸覺幫助我們建立自己和他人的邊界。

良好的觸覺體驗帶給孩子安全感。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性格會更自信開朗活潑,能很好地融入集體。

反之,觸覺失調的孩子會出現粘人、膽小內向、敏感多疑等性格。

觸覺失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生產方式、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響。

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觸覺體驗不足,比如剖腹產出生,未經產道擠壓,沒有獲得第一次最重要的觸覺體驗;出生後獲得父母兄長特別是母親的關心愛撫不夠。

父母限制過多,不許參加戶外活動,特別是不許玩水玩沙等,導致孩子沒有豐富的觸覺學習機會等,都會導致他們的觸覺學習體驗匱乏。

家長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觸覺家庭訓練遊戲,有效培養孩子膽量。

  • 撓癢癢

孩子平躺在軟墊上,家長戴上手套,從孩子的頸部開始,給孩子抓癢,往下到後背、肚皮。

  • 喜刷刷

家長拿軟毛刷子在孩子身上輕輕地刷,由頸部開始,在前胸、後背、雙臂、雙腳,反覆刷。

  • 拍一拍

讓孩子先仰面躺在地毯上,四肢伸平,家長用球拍打孩子的身體,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順序依次拍打,然後讓孩子翻身,趴在地毯上再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順序依次拍打重複多次。

在這個充滿社交焦慮的社會中,如果你的孩子膽小內向,這或許需要你具備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他獨有的潛力。

膽小內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如果連父母也無法接受他的性格,強制地去改變他,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不妨想想,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斯皮爾伯格、村上春樹……在世界上許多成功的人士當中,不乏膽小內向的人。


多特兒童專注力


您所提到的問題,也是比較普遍的一個共性問題,你不用過於焦慮。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孩子的膽小。第一,是遺傳因素,如果父母有一方膽小,那孩子很可能就膽小。第二,是家庭環境,如果家長自身是比較內斂內向的,不太喜歡熱鬧和與人互動的,那孩子就會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第三,是受剖腹產的影響。這樣的孩子會比較敏感,他去外面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比較警覺,有所防禦。第四,即便不是剖腹產的孩子,如果他的代養人比較單一,接觸的環境比較少,那孩子也會有膽小的行為表現出來。孩子兩歲多,需要更多的進入社會去體驗,體驗豐富的人際關係和不同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已經不足以滿足孩子的發展和成長了。這就意味著,孩子要多和別人共同玩耍,尤其是和同齡人。孩子在社會互動中,學會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學會等待,學會理解他人等社會交往品質。向你家長描述的,別人拿你孩子的玩具或者打他,他都不還手。這是他目前自我意識比較薄弱,還不知道物品的所屬性。你在問題中也提到,孩子上託班兒一個人在一邊,不會主動的跟老師和同學一起玩兒,這有可能是和孩子入托班兒的時間長短有關係。他是否適應了環境?是否適應了老師和小朋友?都有關係。因為只有孩子完全的適應了人和環境,足夠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才會打開自己。那針對於孩子膽小,物品歸屬,幸福強和社會交往方面的問題呢,給您如下建議,供您參考。



第一,改變我們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家長要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開放。現在開始,自己在養育過程中,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動,也和其他人多一些互動,這樣孩子也會模仿大人的行為。第二,針對於剖腹產的孩子,家長要多進行撫觸按摩,這對緩解觸覺敏感大有幫助。第三,是在家庭中要多一些機會,讓孩子知道物體的所屬,哪個屬於你要保管好等等。如果孩子已經懂得了物品的所屬性,而別的小朋友沒有打招呼,就把玩具拿走了,孩子如果哇哇大哭的情況下,家長要告訴孩子,學會表達。比如說,這個是我的,你應該先問問我,等等。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支持的力量。此外呢,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識和所屬性也要適度,在社會互動中也要教會孩子學會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可以用玩具,相互交換,讓孩子在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中獲得快樂和成長。第四呢,是多大孩子到不同的群體中,尤其是多讓孩子和同齡人互動。這對孩子的社會交往、人際交往的發展是有推進作用的。最後一點,對於孩子進入托班,家長又不在身邊,那可以讓老師幫忙引入一下,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一個人玩兒就被孤立了,同時在提升孩子的好奇心,晚上回家問問孩子,今天都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了?別的小夥伴兒做了什麼?你要做到什麼?等等。從孩子在一旁叫他主動參與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家長要從側面鼓勵孩子。先多觀察同齡人,再慢慢靠近,再到和他們提問題,提需求,最後到主動參與互動。家長先不要著急,掌握好方法,控制好情緒。相信孩子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