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2019年還有15天就過去了,距離農曆春節除夕也僅僅剩下39天時間了。但是對於房企來說,這個年並沒有那麼好過。

這不,2018年房企前50強,拿地前30強的房企撐不住了。點到為止,是閔系地產,老鄉之間開始併購了。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再來看看這兩年房企拿地排名: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小道消息,知情人透露,F房企因民間借貸被起訴,另有多個子公司股權被凍結,涉及金額較大,且融創第二的併購房企——閩系S房企正在醞釀併購F房企,金額上千億,遠超融創併購萬達文旅,可謂地產八級地震。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F房企“凶兆”就是前11月僅完成全年目標66%,閩系S房企和F房企正在進行談判合作,S房企希望通過收併購F房企部分股權,以獲得更多的土地儲備。目前談判基本已經確認,相關的細則雙方仍在商榷。當然金額太大,還需要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拿下。

年輕人總是激進,總想很快乾出一番自己的事業。鄭州本地房企Y房企也是資金鍊緊張,鄭州主城區本土房企低於一萬的價格戰就由其發起。F房企近兩年激進拿地,但是對於快週轉的房企,信貸政策收緊、市場下行之下,好日子自然不會過得舒坦,這不F房企的不僅要深夜買醉,還要為自己衝動釀下的苦果買單。

F房企在2018年那個陽春三月就高調對外宣佈,2020年地產板塊突破千億達到1300億元,途徑主要是通過併購來獲取土地資源,保留了閩系開發商高舉高打的基因。實際上,從同類型企業的發展路徑看,伴隨併購而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例如如何消化併購項目、如何保證現金流等,這些也都是F房企千億突圍路上需要一一攻克的堡壘。

自2015年以來,F房企在十多個城市共簽下了107個項目,總佔地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5500萬平方米,項目貨值達到了8100億元。F房企方面介紹,在土地儲備中八成來自於併購,兩成則是公開的招拍掛市場。這也被F房企內部稱之為“八二定律”,即80%以上為併購項目,20%以下為招拍掛項目。

看看F房企併購速度,都位列房企十強了。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但是快速增長之後,拿地的小夥伴看見真金白銀笑了,但是給技術小夥伴、營銷小夥伴一堆事需要擦屁股。一個就是舊城改造項目,普遍拆遷到銷售,週期較長,這個可以參考鄭州Z房企中原萬達附近項目;一個就是二級開發的話,遺留問題太多。這個可以參考鄭州Z房企平原新區某項目。

高歌猛進的時候,未曾將高負債率、利潤下滑、現金流日益緊張等問題重視起來。沒想到,今年市場形勢急轉直下,內外交困之下,公司被破產、裁員、源源不斷訴訟、股權質押、高企的債務等等負面環境所籠罩,曾經的地產黑馬從欣欣向榮迅速逆轉成了危機四伏。

“買易賣難”,房企F在2016-2017年之間高位拿下的地塊,放在如今的市場之上,不說資金的時間成本,原價賣出都很難。看來,M房企又可以做成一筆“划算”買賣。可以坐地砍價,沒辦法,誰讓你缺錢。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1.上了3000億之後,萬科已經不把規模掛在嘴邊了,儘管心裡對是不是第一仍然在意,但已經沒有原來那種強烈的當宇宙第一衝動。

2.許家印先生把永續債都還了,不僅如此,還引來了若干輪戰投,恆大槓桿率、負債率大幅度下降。回想前一年,恆大全國範圍內大肆收購項目,於是,今年順理成章,規模躍升,規模拿了個第一,許家印先生因為股價上漲,也當上了首富。

3.孫宏斌的融創已經很長時間不買地了,甚至在最近幾個月,併購的節奏也慢了下來。倒是吃下的萬達項目,迅速啟動去化工作。換句話說,孫宏斌先生的心思,一在樂視,二在賣房回款。

社會融資總額受到了嚴格管控,資產市場活躍不再。更關鍵的是,監管層開始對資管領域進行統一監管,各種眼花繚亂的通道業務都被堵死,而資管領域,實際上一直是開發企業在信貸收緊後,融資,進而拿地的渠道。道理是明擺著的:要衝規模,手裡要有房源,有房源,就要有地,而沒錢,買不來地。資管渠道被封堵後,銀行理財資金變向進入房地產市場的一個重要通路被堵上了。

房企很難,不上規模被其他房企吃掉;上規模卻沒錢,遭遇樓市下行期,也許現在五十強開外房企已經掉隊。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又一個全國50強房企又倒下去了,樓市風險還在繼續?

說說關於買榜的那些事,鄭州某房企去年買榜都花了小200萬,對於房企買榜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榜單實際上也就前十能看看,其他或多或少虛報數據,買榜,屢見不鮮。yj在上市報告中,關於“榜單”藏著一句話:我們在完成相關報告或排名後提供增值服務,由此從測評及排名服務中獲得收入。對於買榜一事,不紅不騷,義正言辭。由於在統計口徑上存在很大差別,很難從這些排名中找出真相。儘管榜單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一直受到質疑,但企業仍然樂此不疲。上市房企在年報中列出公司的各項指標排名用以裝點業績,已是普遍現象。更不用說在拿地、營銷等過程中,企業拿“30強”、“50強”等字眼進行大肆宣傳。還可以在某些地方作為拿地的硬性資本,成為一些地方政府懶政的最好證明。對於融資來說,當然也可以給予金融機構足夠信心。

不管怎樣,變天了。房企是真沒錢,所以才會出現競相降價逼你入坑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