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初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忙忙碌碌的季节,有时候是身忙,有时候是心忙。忙碌间突然听见鸟鸣才发现节候已经到了清明。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春日的苏州虎丘山云岩寺塔


清明与其他节日相比少了些红红绿绿,食肥饮甘,多了些干净清爽,就连应节的食物也是干净清爽的。

江南的歌谣说“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荠菜那米粒般大小的黄花当然不能真的“赛牡丹”,却带着春天独特的味道,清丽的像刚长大的小姑娘。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汪曾祺先生《故乡的野菜》里开头写到:

荠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

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加入香干的凉拌荠菜


荠菜让不常亲近田野的人尝到了春天的新味,也让常年跟土地相依为命的人们多了一种食材选择,春光在这一点上对大家是公平的。


不光应节的食品清新,节日里人们插戴的饰物也很清新——是新嫩的柳枝。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唐代就有过清明节插戴柳枝的记载,当时的人们认为柳枝可以驱逐邪气,避免生病。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并且被广泛地采用。

吴地女子“结杨柳球戴鬓畔,云红颜不老”。清代女诗人杨蕴华辑录的《山塘欋歌》里有这样一首: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清明卖柳条


春光是可爱的,打扮的这样好看当然不能只是坐在家里。清明前后的和风像是长了一只小手,笑嘻嘻地召唤着行人,让大家暂时把劳作和心事放下,出门和春光约会,这一点南方和北方没有什么区别。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

清明来到,“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多四方客未归者,祭扫日感念出游”。

四方旅人散步到郊外,欣赏着北京的春天,怀想着家乡的风土,心事该是很复杂的。

也有人是扫墓后接着游春,北京俗语将扫墓就称为“游坟”。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北京高梁桥旧景


繁华的江南又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了临安过清明节的盛况:

宴于郊者,则就名园方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寻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之佳。

金明池是北宋开封的皇家“水上乐园”,作者觉得临安清明节赛龙舟的热闹景象简直要超过金明池,南宋人之“会玩”确实是令人赞叹的。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南宋 李嵩 西湖图卷


同样说过清明,同样提到了船,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的记载就很有些“时尚”的味道:

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装,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习以为常。

青年男女穿着漂亮的衣裳,坐在吹着细乐的画舫里,这样的画面更像是春天里的聚会。大概就是因为这点,许多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清明,大家都熟悉的《白蛇传》传奇,白娘子与许仙的初次邂逅就是在清明时节的西湖岸边,艄公嘴里唱着:“最爱西湖三月天,斜风细雨送游船。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在清爽的节日吃清爽的食物

泥塑像《游湖借伞》


清明郊游有时会给人一种诗一般的体验。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下阙写: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煮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茶自然是可爱的,这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什么是新火呢?

唐、宋代有清明节朝廷赐给近臣、戚里新火的习俗,清明节前一两天因为寒食吃了许多冷糕点、麦芽糖稀的人们将在这一天得到新火。

清明节当天皇帝将举行隆重的赐火之礼,就是组织许多人钻榆、柳之木取火,第一个取到新火的人把它作为火种献给皇帝。正如《辇下岁时记》载:

清明尚食,由园官小儿子殿前钻火,衔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椀一口。

想想一群小朋友比赛谁先钻出火来,那场面一定很有趣。

清明节就是这样一个节日,有烟火气却不俗气,它是组成人们诗意生活的一个小部分,让人们暂时放下繁琐的心事,把心情融化进春光里。


文章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往期精彩:

比清明节还重要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古人这一天会玩荡秋千?

七月半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它真的是鬼节吗?

为什么重阳节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你知道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