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初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忙忙碌碌的季節,有時候是身忙,有時候是心忙。忙碌間突然聽見鳥鳴才發現節候已經到了清明。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春日的蘇州虎丘山雲巖寺塔


清明與其他節日相比少了些紅紅綠綠,食肥飲甘,多了些乾淨清爽,就連應節的食物也是乾淨清爽的。

江南的歌謠說“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薺菜那米粒般大小的黃花當然不能真的“賽牡丹”,卻帶著春天獨特的味道,清麗的像剛長大的小姑娘。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汪曾祺先生《故鄉的野菜》裡開頭寫到:

薺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鄉卻是可以上席的。我們那裡,一般的酒席,開頭都有八個涼碟……

若是春天,就會有兩樣應時涼拌小菜:楊花蘿蔔(即北京的小水蘿蔔)切細絲拌海蜇和拌薺菜。薺菜焯過,碎切和香乾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油醬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這道菜常摶成寶塔形,臨吃推倒,拌勻。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加入香乾的涼拌薺菜


薺菜讓不常親近田野的人嚐到了春天的新味,也讓常年跟土地相依為命的人們多了一種食材選擇,春光在這一點上對大家是公平的。


不光應節的食品清新,節日裡人們插戴的飾物也很清新——是新嫩的柳枝。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唐代就有過清明節插戴柳枝的記載,當時的人們認為柳枝可以驅逐邪氣,避免生病。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並且被廣泛地採用。

吳地女子“結楊柳球戴鬢畔,雲紅顏不老”。清代女詩人楊蘊華輯錄的《山塘欋歌》裡有這樣一首:

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

相約比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雲翹。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清明賣柳條


春光是可愛的,打扮的這樣好看當然不能只是坐在家裡。清明前後的和風像是長了一隻小手,笑嘻嘻地召喚著行人,讓大家暫時把勞作和心事放下,出門和春光約會,這一點南方和北方沒有什麼區別。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載:

清明來到,“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多四方客未歸者,祭掃日感念出遊”。

四方旅人散步到郊外,欣賞著北京的春天,懷想著家鄉的風土,心事該是很複雜的。

也有人是掃墓後接著遊春,北京俗語將掃墓就稱為“遊墳”。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北京高梁橋舊景


繁華的江南又是另外一種景象了。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了臨安過清明節的盛況:

宴於郊者,則就名園方圃,奇花異木之處;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尋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之佳。

金明池是北宋開封的皇家“水上樂園”,作者覺得臨安清明節賽龍舟的熱鬧景象簡直要超過金明池,南宋人之“會玩”確實是令人讚歎的。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南宋 李嵩 西湖圖卷


同樣說過清明,同樣提到了船,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的記載就很有些“時尚”的味道:

越俗掃墓,男女袨服靚裝,畫船簫鼓,如杭州人遊湖,厚人薄鬼,習以為常。

青年男女穿著漂亮的衣裳,坐在吹著細樂的畫舫裡,這樣的畫面更像是春天裡的聚會。大概就是因為這點,許多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發生在清明,大家都熟悉的《白蛇傳》傳奇,白娘子與許仙的初次邂逅就是在清明時節的西湖岸邊,艄公嘴裡唱著:“最愛西湖三月天,斜風細雨送遊船。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在清爽的節日吃清爽的食物

泥塑像《遊湖借傘》


清明郊遊有時會給人一種詩一般的體驗。

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下闕寫: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煮新茶,詩酒趁年華。

春茶自然是可愛的,這點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什麼是新火呢?

唐、宋代有清明節朝廷賜給近臣、戚里新火的習俗,清明節前一兩天因為寒食吃了許多冷糕點、麥芽糖稀的人們將在這一天得到新火。

清明節當天皇帝將舉行隆重的賜火之禮,就是組織許多人鑽榆、柳之木取火,第一個取到新火的人把它作為火種獻給皇帝。正如《輦下歲時記》載:

清明尚食,由園官小兒子殿前鑽火,銜得火者進上,賜絹三匹,金椀一口。

想想一群小朋友比賽誰先鑽出火來,那場面一定很有趣。

清明節就是這樣一個節日,有煙火氣卻不俗氣,它是組成人們詩意生活的一個小部分,讓人們暫時放下繁瑣的心事,把心情融化進春光裡。


文章為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往期精彩:

比清明節還重要的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古人這一天會玩盪鞦韆?

七月半中元節又叫“盂蘭盆節,它真的是鬼節嗎?

為什麼重陽節有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