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北門大街——比鄰而居的深宅大院

作為我市歷史街區精品旅遊線路改造內容之一的人民北路立面改造已經開始,這是我市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優化精品旅遊線路、重塑歷史文化名城風采的一項重大舉措。由於該區域在亳州老城內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特色,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結合當前的改造,最大限度地挖掘歷史典故、保留原來歷史風貌,以彰顯我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明清時期,亳州城裡的主幹道以城內最高點大隅首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輻射,分別叫作東門大街、西門大街、南門大街、北門大街。最近改造的這條人民北路,即原來的北門大街。

該路從大隅首至北門城樓,長約750米,寬約7米,原為青石路面,房屋多是明清式建築,青磚灰瓦,皂門白牖,古樸典雅。民國時期,該路仍稱北門大街。建國後,1954年改稱人民北街,1981年改為人民北路。

人民北路從北向南,貫穿老祖殿、丁家衚衕、夏侯巷、半截樓、曹家巷(王巷口)、曹巷口、方家衚衕等東西街巷。這些看上去並不顯眼的街巷,從清代到民國,卻居住著大多數亳州當時的知名人士和一些顯赫家族,分佈著他們富麗堂皇的高門大院。清末民初,亳州的豪門富戶“姜、蔣、劉、李、耿、馬、路、湯”八大家和一些士紳官宦、知名人士大多都在此安居。他們之所以在這裡置房建宅,一是因為該區域不是主要商業區,商號不多,較為安靜,不像北關那麼喧鬧。二是這一帶比較安全,夜裡城門一關,強盜、土匪不易進來。

從北門城樓向南路東第一街老祖殿街,民國時期稱為老君殿街。因老祖殿坐落在此而得名。老祖殿又叫道德中宮,是老子傳經講學的地方,門前的問禮巷,傳說孔子當年從魯國來向老子問禮,即是從問禮巷走進道德中宮的。老祖殿“文革”時期被縣建築公司佔用,所以老祖殿街其間又改叫建築街。該街建國後有教育局、文化館、電影公司、體委等機關單位,這些單位的辦公用房,大多是大戶們的宅院。

從老祖殿街口向南路東原房產局大院,是清朝乾隆年間劉恩沛的私宅。劉姓祖輩在朝做官,曾祖父做過懷慶府知府。劉恩沛本人乾隆三十七年被朝廷封秩為“行人司行人”(行人司為明清設置的負責朝廷冊封、獎賞等事宜的機關)。門前掛有千頃牌,賜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匾牌。劉恩沛告老還鄉後,致力於地方慈善,捐資興建了柳湖書院並編修州志。


再向南路東第二街夏侯巷。該街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光緒二十年(1894)《亳州志》都記作“夏家巷”,民國時期才叫夏侯巷。這條街路北有清代大書法家梁巘故居(今夏侯小學,“文革”中改為育新中學。筆者20世紀70年代在該校上學時,梁巘故居仍有3間主房連著一小套房,主房建在高臺之上,六級臺階,黑漆大門,方磚鋪地,當時是育新中學的教導處和會議室)。乾隆二十七年(1762)梁巘去京城參加科考,因斷了盤纏,在京城街頭賣字,被乾隆皇帝發現,很是欣賞,遂賜梁巘為同進士出身,選任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巘與當時的大書法家、錢塘大學士梁同書並稱為“南北二梁”。其書法被時人譽為“無樑不成書”。梁巘故居東有民國時期八大家之一的路柳楣私宅(建國後曾設農幹校)和八大家之一的馬伯昂宅院(即老菸廠)。

再向南路東第三街半截樓街。這條街的得名傳說是古時有個姓王的在此建樓,一生只建成一半,所以叫半截樓街。該街西街口有民國時期國大代表沈貫卿的宅院,東頭路北是八大家之一耿竹畦的宅院(即原來的亳州賓館和榴花館)。路南現在的譙城區委、區政府大院,為民國時期曾任過安徽省省長的高世讀公館。高世讀早年畢業於保定陸軍學堂第一期,曾任皖北鎮守使。1926年任安徽省省長,在任期間,籌辦安徽大學。後因不滿國民黨內部腐敗,辭職歸鄉回亳。在亳舉辦蠶桑學校,培養了不少蠶桑人才。

再向南路東第四街曹巷口(現叫東曹巷口)。這條街與高世讀公館一牆之隔,有清末舉人夏東曉的庭院。夏東曉世居曹巷口,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曾幫助薑桂題料理軍中事務。民國19年任鐵路局總務處長。該街路南有清末民初書法家李雁峰的塾館。李雁峰為光緒年間秀才,曾入北洋政府任錄事。民國12年辭職回亳定居曹巷口開辦塾館,並辦書法學館,傳授書藝。


從北門城樓向南路西第一街丁家衚衕。街不長,約100米,原來多為民居和手工紡絲戶,較大的有聞家絲房。聞家絲房是20世紀中後期亳州著名書法家聞朗齋的故宅。聞朗齋擅寫小楷,尤以《朱子家訓》為最,與當時羅舒庭、張蔭庭、侯香亭三位書法家齊名,時人稱為“三庭加一聞”。

向南路西第二街大寺巷口。古街名,因著名古剎鹹平寺坐落在此而得名。清乾隆三年(1738)《亳州志》即記有此街。鹹平寺原名崇因寺,初建於唐代,有1500多年曆史,惜毀於日寇炮火和“文革”時期。該街路北有書法家劉仁山宅院。

向南路西第三街曹家巷。該街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光緒二十年(1894)《亳州志》都記作曹家巷,民國時記作王巷口。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叫作西曹巷口,2014年10月安徽省第四測繪院編制、亳州市人民政府發佈的《亳州市城區標準地名圖》標註該街為前局街。傳說夏侯巷和曹家巷都是元代張柔開闢的。元代大將張柔在亳鎮守時,正逢亳州鬧水患,城內到處是水,城牆也被水浸泡壞了,加固城牆的磚瓦不夠,張柔拆除城內曹氏、夏侯氏兩大家族故宅,用其磚瓦加固城牆。為表彰兩大家族對整修州城的貢獻,便在城內開闢“曹家巷”“夏侯巷”兩條街以示紀念。該街路南有書法家胡純厚的宅院。胡純厚,清末民初書法家,工書善詩,以行草名世,原湯陵公園“後樂亭”匾額即為其所題。

向南路西原盲啞學校和機具廠,為民國時期國大代表、縣參議長陳麗生公館及書法家李雁峰故居(兩家緊挨著)。

向南路西第四街方家衚衕。原為方姓聚居區,1954年改為人民北街,1981年恢復現名。

北門大街就像我們亳州古城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積澱及人文景觀,給我們留下深厚的歷史遺存,特別是昔日眾多的官宦及名人故居,為該街增添了神秘和威嚴的色彩。庭院多屬於中原地區典型的多進四合院,大多都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各類磚雕、木雕、石雕巧奪天工;樓、臺、亭、榭,花園、假山、水池,天井、迴廊、大廳等造型優美,華麗典雅。惜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庭院保留下來的甚少,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如本世紀初拆除的榴花館)。望有關部門能夠在這次改造中,對現存的古建築加以保護,儘可能保持建築物的原貌,必要時可以在建築物或遺址前樹立保護標誌和簡介銘牌,以使後人能夠了解和記著這裡過去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