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毕业演讲《关键提问》:有效沟通如何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关键提问》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第十一任院长詹姆斯·E.瑞安的一本著作,他在2016年的哈佛毕业典礼上给学生们提了五个人生思考题,而后把他的毕业致辞编写成册。

哈佛毕业演讲《关键提问》:有效沟通如何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关键提问》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只有6.2分,评论里最多的就是一个“水”字,因为作者把一篇只有五个问题的演讲稿延展成一本书,读者们不免怀疑作者有凑字数的嫌疑。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确实觉得内容过于臃肿,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学习反思,通过作者的“关键提问”,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提升。


那么,究竟“关键提问”是哪些提问,他们含义又是什么?

”等等,你说什么?“

在任何情况下,和人交流时都最好让对方先解释说明清楚,再进行回应。

哈佛毕业演讲《关键提问》:有效沟通如何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先理解,再定论


有一则幽默小故事,说一旅客到东北问人本地旅馆如何,本地人回答说:“贼多!”旅客又问:“那宾馆呢?”本地人回答:“也贼多!不过比旅馆少。”旅客遂选择住宾馆。

有时我们在和人交流时可能表达的是相同的内容,却因为个人语言习惯的不同,或者使用的词语本身带有歧义,没有理解到真正的含义,从而引起彼此间的误会甚至争吵。

作者瑞安在书中写到聊天时要多用一句“等等,你说什么?”——用来帮助自己和他人梳理想法,加深理解。“等等,你说什么?”只是瑞安自己的惯用语句,我们可以用任何自己喜欢的句式来代替这句话,比如“等等,你是说xxx吗?”、“我可以理解为xxx吗?”。通过一点点聊天时的小改变,在做出回应之前多提出一个问题,好让自己获取正确的信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提高交流的效率,创造良好的聊天气氛。

在上面的小故事中,如果旅客能在下定论之前,多问一句:“等等,你是说贼很多吗?”,就可以获取对方真正的意思,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

这在工作中是很有用处的。当一份文件需要同事间的协同合作时,同事告诉我:“有些地方有些冗长,把重复累赘的地方删掉吧!”我如果能够多问一句:“是xxx这里吗?”我们就不会因为对“有些地方”的理解不一致而导致多做很多无用功,提高完成工作的效率。

“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能不能?”

离开了问题的引导,我们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很难看透事物背后的本质,而如果可以有意识地自主提出“为什么?”“能不能?”,保持好奇心,就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得到更深层次的有用的知识


哈佛毕业演讲《关键提问》:有效沟通如何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爱因斯坦:“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好奇心极强而已。”


纵观历史上的科学大牛,无不是喜欢刨根问底,执着追求探寻现象发生本质的“好奇心极强”之人。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思考为什么苹果成熟了之后是往下掉,能不能往天上飞,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见水壶被沸腾的水顶起了壶盖,思考为什么壶盖能被顶起,能不能顶起别的东西,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思考为什么鸟能飞,能不能做个翅膀像鸟一样飞翔,从而发明了飞机。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探索世界需要很丰厚的知识基础,我们一时半会儿不能用这个问题去成为科学家,不过,我们仍任可以用这个问题去成为生活好手。

为什么有些同事做表格效率高,十分钟能完成别人半个小时的工作,我能不能像他一样用某种公式提高我的效率?为什么有些朋友烤的面包特别的松软,我能不能也烤出这样的面包?甚至我可以思考,为什么老板不吃芹菜炒牛肉,是不吃芹菜还是不吃牛肉?我下次能不能点芹菜?能不能点牛肉?

上至宇宙间的行星运转,下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可以加强我们跟世界的联系,从这种联系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肯定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能不能至少?”

我们人生中一直都在面临大大小小的抉择,总有陷入僵局之时。瑞安认为我们要学会“后退一步,前进两步”,用“我们能不能至少......”破解僵局,超越分歧,以达成某种共识


哈佛毕业演讲《关键提问》:有效沟通如何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50%至少比0强

这一个问题在我们成长时期,父母是经常运用的。当我们不愿意吃饭的时候,父母会问:“至少吃完这两口吧?”;当我们不愿意穿多点衣服时,父母会问:“至少再穿一件吧 ?”;当我们想看电视时,父母会问:“至少先把作业做完吧?”而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会和父母达成共识:“好的,那就两口,不能再多了。”其实碗里就只剩两口饭了。

在我们长大后,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却失去了这一个能力。

为了调整工作方案和同事僵持,为了分配家务和爱人争执,为了家庭琐事和家人斗气,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事情将难以开展行动。而提出“至少某点”这一观点,可以与对方达成某点共识,告诉对方,至少我们在某个方面是一致的,我们是同一阵营,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进行沟通交流,我不是站在对立面的。这将对双方都有很有效的提醒作用,重新把重点放在完成某项工作上,而不是放在无休止的纠结中。

至少”还能应用在自己和克服某种困难之间,当我想完成某件事情而由于自身能力限制不能一蹴而就之时,又或者我因为拖延症晚期一直无法开始行动时,我可以告诉自己,至少我能先完成一小部分把?比如我想成为一名新媒体人,这需要学习很多,我又不知道从何做起,那么,我至少可以先写出一篇文章吧?文章再差,一旦开始行动,也比永远在考虑和观望要强。

“我能帮什么忙?”

瑞安指出,许多人都热衷于帮助他人,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事,不过在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要表现出“救世主”的姿态


哈佛毕业演讲《关键提问》:有效沟通如何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把帮助建立在尊重之上

正如书中所说,学者们对于帮助他人这个行为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不管是出于自身的人性光辉,还是出于达到取悦自己的目的,亦或是出于团队工作需要,我们总是会有帮助他人的时刻。我们在对别人伸出援手时,常常会因为自认为站在“帮助他人”这一高度上,把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都看作高尚的,以高姿态去和别人交流,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反而使事态往反方向发展。

这一点在需要团队合作的事情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当某个同事遇到某个困难影响整体进度时,我决定去帮助他完成工作,如果我对他说:“这你都不会?我来帮你吧!”很可能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同事拒绝我,坚持自己完成,第二种就是把工作交给我并认为“你行你上”。不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对我不利的。而如果我问他:“我能帮什么忙?”他极有可能会告诉我:“我不知道这个xxx是什么,你能帮一下我吗?”

用“我能帮什么忙?”这个问题来开头,不仅向对方表达了尊重,也能让自己的协助有的放矢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按照第二点所写,用“为什么”“能不能”保持与世界的联系后,我们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回馈。这些回馈的信息量大到足以写满我们的整个人生,因此我们不可能全盘接受,必须从里面分辨出重要有用的信息,剔除掉无关紧要的部分,才能实现高效率的我提升

哈佛毕业演讲《关键提问》:有效沟通如何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我的上司在会议上说,他某个时候在某个地方,看到某个公司的广告宣传牌,觉得很不错。他绝不是在分享他的生活经历,而是在告诉我:“那个风格,懂?”我会记住这个正向的回馈,在未来做宣传手册时就明白公司需要怎么样的格调。

反向的回馈也不都是废话,我们依然应该从一些批评、指责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如果有一天我的上司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蠢的用这种配色的员工!”那我就应该记住以后工作中应该避免的雷区。

这个问题不仅工作上适用,任何领域都是适用的。我们把焦点放在真正有用的地方,而不是抓住其他废话、八卦、琐事不放,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很多情感上的矛盾,还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五个关键提问,是说话的艺术,也是做人的艺术。


哈佛毕业演讲《关键提问》:有效沟通如何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有效沟通提升人生效率

瑞安在序言中写道:“有效沟通让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但我想瑞安给出的这五个关键提问,不仅是交流过程中给对方的提问,也是给自身的提问;有效沟通不仅是与人的有效沟通,也是和世界的有效沟通。

提问对方,进行与人的有效沟通,可以减少我们很多工作和社交上的烦恼,我们的人生会更加幸福;提问自己,进行与世界的有效沟通,可以提升我们很多工作上和社交上的效率,我们的人生会更加成功。

作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第十一任院长的人生思考题,不管《关键提问》是否真的如豆瓣评分写的一样又长又臭,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本书从整体篇幅上来说并不是很长,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我是小何@小何向前进,一个坚持学习的普通人。

锐意进取,敏而好学。

欢迎关注,共同交流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