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的的從眾心理有多大影響?

蔡賢毅


親愛的朋友,你好!

老師的教學態度與學生的從眾心理,其實沒有多大的關係!

在學校

每一個老師的教學態度都是嚴肅認真的。

  • 對待教育絕對不能馬虎,早上絕對是第一個到校,晚上絕對是最後一個走的。

學生,按時到校,按時放學,偶爾有提前到校,延遲放學。這可不是從眾心理,要能遲來,絕不會早到,要能要走,絕不會停留!

這是沒辦法啊!

  • 對待學生要求嚴格,遲到早退絕不能姑息。

作業要嚴格檢查,一個也不放過,一個也不錯過。

學生按時交作業,也是情理之中,整齊劃一,這叫有規矩,也不算跟風。

  • 老師要求學生裝束整齊,坐姿,站姿,這是校風整肅!

學生都照做這也算不上跟風!

最令人牽掛的態度

這兩種態度是認真對待肆意放縱。

有一種老師,對每一個同學都嚴格要求,學生戰戰兢兢,時刻警惕,大家都會有一種敬畏的心態。

向做的好的同學看齊,這正是一種上進的心態,並不是從眾心理。

還有一種喜歡讓學生自己發展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倡導個性發展,這種態度就更不可能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

從眾一般指的是盲從。

沒有具體的方向感,一會兒做這個,一會兒做那個,不為自己,不為以後,只為了過日子。

實際上,老師的教學態度一定會影響學生,而從眾心理,是來自於自己無法自己做決定。

是一種迫於無奈的決定。

這是來自於家長,老師經常逼迫孩子盲目聽指揮形成的!

為了學生能有自己的目標

每位老師都要用心了!


桐魚石鼓


要知道老師的態度對學生的從眾心理的影響,先知道什麼是“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心理就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作為老師,對待事情的態度對學生的從眾心理起到很大作用。

因為:青少年學生正處於世界觀形成時期,對新事物還不能做出正確判斷。老師的引導和示範作用能幫助學生重新認識,改變對新事物的態度和看法。

作為老師,起到垂範作用,傳播正能量,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可能給學生起到了帶頭作用,幫助學生擦亮眼睛,不可隨波逐流,要獨立思考,理性行動。

思考以後,找出正確答案!學生要做到不從眾。

【1】首先要戰勝自己!不要被新奇刺激的誘惑所俘虜。例如,面對手機遊戲,你要抵制著誘惑,堅定自己的意志。這也是青少年學生面臨著人生的考驗!

【2】有時不從眾還要打破情面。面對是非對錯並不知道,身不由己,隨波逐流,做出錯事。在人生善與惡的岔路口,要敢於鼓足勇氣,堅持原則。不至於失足懊悔!

【3】守著內心美好理想,身體力行,成為一個高尚的人!這些美好理想是人生的真善美,是心中憧憬的正義,更是我們的終身財富。

雖然老師的態度起到重要作用,但學生從眾心理還要源於本人的內心和判斷事情的能力,自己才是主宰自己的王者!

,共同討論教育中面臨的問題!


幸福密碼128771819


也許我們的教育飽受詬病的一個因素就是:教育者過高的或者說武斷的態度從人格上導致了某種依仗權威的社會心理,而不是真正的服從於理智的權威!經常說教學的民主,其實很多時候,未成年的孩子,也許性格就在課堂裡被塑造。

從反面來想:沒有任何規則可以約束或者從來對於眾人的觀念漠視的人,能夠很好融入社會且不說,格格不入有可能發展為偏執很顯然。

因此在這兩個極端的擺動中,能找到最恰當平衡點的老師才能稱之為優秀的老師。

也就是教師秉持公正、理智和愛心來教育學生,在課堂,在集體中營造積極樂觀、團結互助、良性競爭的氛圍,力爭教育好每個孩子,是職業所賦予的神聖職責。

對學生來說,老師對整個集體中的稱之為優秀分子的表揚,對另一學生的批評和教育,都會在孩子幼小心靈播下種子,從效仿到超越,或者“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從而逐步完成人格塑造。

客觀地說,從眾心理,也許是教育管理者一種必須依仗和利用的心理因素。

所以教師一定要懂點教育的知識,懂點心理學,必須研究不同學生的個性及其成因,最關鍵的,要在自己的教學領域精益求精,同時思想要站在立足於現實的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上,更準確的說,要學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這樣才能將學生塑造為人格獨立的、積極探索未知世界的、健全人格的人!為我們國家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