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越來越不重視元宵節了?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歷史上,它曾是中國人最盛大的狂歡節。

但在今天,與中秋、端午相比,元宵節已很少被人關注,甚至可以說,它正趨向於消亡、更多地存身於日曆之中。

元宵節因何繁華,又因何衰落?

桎梏裡的昔日繁華

在古代,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

這個節日的起源,學術界存有很多爭議。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望日”(即月圓之夜),所以古人很看重這個日子。漢武帝曾在這一天的晚上大張燈火祭祀“太一神”,道教、佛教在這一天也都有自己的法事活動。

至晚在隋唐時期,元宵節已經是民眾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節日。

古人重視元宵節,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元宵節期間,朝廷會解除宵禁,允許百姓夜間外出歡慶。

在平時,這些生活於城市中的百姓,除喪事、就醫、婚嫁外,是被嚴禁在夜間無故出行的,違者將被處以笞刑。很多古代演義小說,將夜間故事設定在元宵節(如《水滸傳》寫了清風鎮、大名府和東京三個地方的元宵節),正是這個緣故。

元宵節期間,民眾可以突破高低貴賤的界限,上街觀燈猜謎,自由遊玩。平日困居家中的女性,也有了難得的外出機會。北宋名臣司馬光居洛陽時,某年元宵節,其夫人想要出外看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遊人。”司馬光只好無奈自嘲:“某是鬼耶?”因為女性在這個節日裡可以出門,元宵節也就很自然地成了青年男女們難得的相會之期。

至晚在宋朝,已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當時叫做元子、水團、糰子或者圓子。湯圓的“甜鹹之爭”大概始於清末,《清稗類鈔》裡說,“湯圓”是南方人的叫法,“北人謂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有甜鹹各餡”,也有沒有餡的。

中國人為何越來越不重視元宵節了?

圖:電視劇《水滸傳》中的元宵節

對皇帝和朝廷來說,元宵節則是一個展示“太平盛世”的重要舞臺。

宵禁的目的在於治安維穩,開放宵禁則意味著朝廷在執政方面擁有自信。為了彰顯這種自信,很多皇帝喜歡下令延長“元宵假期”。

比如,唐玄宗規定,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連續放假3天;宋太祖追加了十七、十八兩天,使假期多至5天;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從正月初八至十七日“放燈十天”,大大超越了前代帝王,朱棣又將之制度化,下旨命朝廷在這十天裡停止辦公,“自正月十一開始,其賜元宵節十日百官朝參不奏事,……聽軍民張燈飲酒為樂”。

除了放假,皇帝們也喜歡在元宵節搞各種活動,來歡慶盛世。

隋煬帝愛好放燈,曾經“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招待所謂的“萬國來朝”之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煬帝還喜歡在元宵之夜登樓觀景,賦詩自賞。

唐玄宗也喜歡用蠟燭來放燈,把皇宮弄得與白晝一般無二,還命宮中工匠製作了12間高150尺的燈樓,“懸以珠玉、金銀,每微風一至,鏘然成韻”,極盡奢華之能事。

北宋的皇帝們,會在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公開出現在宣德樓上觀燈,讓御街兩旁的百姓有機會見到天子真容。清朝皇帝,則會在元宵節這一天,召集蒙古外藩、內外大臣等觀看歌舞,3000名舞燈者一邊唱著“太平歌”,一邊排列出“太平萬歲”四個大字。

中國人為何越來越不重視元宵節了?

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地位衰落之因

進入民國後,元宵節的地位開始急驟下降。

原因並不複雜。

首先,進入民國後,除了特殊情況,已不存在宵禁。

古人的夜生活權利因為宵禁被極大壓制,所以元宵節成了一個難得的“合法狂歡”之機。宵禁既除,元宵節“夜遊”的珍貴性,自然也就不復存在。此外,社會日趨開放,男女交往有的是機會,也無須再待元宵節。

其次,民國政府不再需要借元宵節來展示“太平盛世”,相反,他們有了一種新需求:通過擁抱公曆節日,來彰顯自己正在擁抱現代文明。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推行新曆,曾將元宵節定在公曆1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也視舊曆為“迷信”象徵,於1928年頒佈法令,在全國廢除舊曆,使用新曆,舊曆節日被禁止。法令要求:

“除國曆規定者外,對於舊曆節令,一律不準循俗放假”,“將一切舊曆年節之娛樂賓會及習俗上點綴品、銷售品,一律加以指導改良,按照國曆日期舉行”。

廢除舊曆節日,導致民眾假期不足,國民政府遂決定“移置”節日,規定“除中秋外,將舊曆節日,一律改用國曆月日計算”,如國曆1月1日為元旦、15日為元宵節。舊曆元宵節,淪為了“非法節日”。

當然,這些法令並不足以真正約束民眾不讓他們過舊曆元宵。除了政府機關和公立學校,很少有民眾理會新曆元宵節。如社會學家潘光旦所言:

“陰曆廢除了,但是陰曆的習慣,依然和我們同在。過節、過年,種種習慣,和陰曆未廢以前,真是一般無二,在推行陽曆不力的北方,固然如此,在政令所出的南方也未嘗不如此。”

新法令中,真正對舊曆元宵節造成巨大傷害的,是“一律不準循俗放假”。

近現代人對一個節日有多少重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無假期及假期長短。沒了假期,元宵節的存在感自然也就降低了。一如民國蘇州作家周瘦鵑所言:

“(民國的)元宵的盛況雖已不如前代,但因歡度春節,餘興未盡,仍要狂歡一下。”

元宵,已從中國人最盛大的狂歡節,退縮為春節的“餘興”。

中國人為何越來越不重視元宵節了?

圖:各式元宵花燈

參考資料

①李曼:《唐代上元節俗的歷史考察》,陝西師範大學2014年。

②彭恆禮:《狂歡的元宵——宋代元宵節的文化研究》,《開封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③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2004年6月。

④江玉祥:《元宵節俗》,《文史雜誌》2012年第2期。

⑤陳佳:《文史視野下的元宵節俗》,《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2期。

⑥鄧雲鄉:《舊京散記》,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245、246頁。

⑦周瘦鵑:《拈花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125、126頁。

⑧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35頁。

⑨(日)小野寺史郎著 《國旗、國歌、國慶 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46—269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