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資治通鑑》覓珠之二十二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資治通鑑》覓珠之二十二

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徵和四年(壬辰,公元前89年)

田千秋是戰國時齊國貴族宗室的後裔,漢武帝時期擔任漢高祖的的守墓人,擔任丞相之前籍籍無名,可以說低調得近乎平庸。

史書記載說田千秋無別的能耐,亦無功勞,因為對皇帝說了一句話,數月間就位列三公,得封富民侯,仕途平步青雲,自古未嘗有,讓人頓生“時也,命也!”的無限感慨。

千秋無他材能,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數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有也。然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稱,愈於前後數公。

回顧田千秋得以成名的那句含金量極高的話,是他向漢武帝為太子劉據申冤:“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一白頭甕教臣言。”意思是太子調用了父皇的士兵,這是有罪的,打一頓就完了。天子的兒子有過錯誤殺了人,又算得了什麼 呢?

這句話的內容似乎並無出彩出奇之處,

但是說話的時機把握得恰逢其時,還有就是他對漢武帝的心思瞭解得很到位,這等於是在正確的時間說了正確的話,便出現了效果疊加。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資治通鑑》覓珠之二十二

事情的起因是,當時巫蠱盛行,風聲鶴唳,太子劉據與漢武帝身邊的酷吏江充有些過節,江充怕武帝駕崩劉據登基後收拾自己,於是將劉據捲入巫蠱案件。

太子劉據劉據和漢武帝的風格完全不同,溫厚誠實,本來漢武帝有一段時間就對太子心存不滿,當時漢武帝所重用的大臣們也不怎麼喜歡太子,太子當時是很孤立的狀態。

劉據見到自己被捲入巫蠱案之中,倘若沒機會證實,非但太子之位不保,還會誅連其他無辜,所以衝動之下欲帶兵入甘泉宮想除掉江充,結果大家都說太子造反,漢武帝 丞相劉屈耗最後兵敗自殺。

太子劉據的死,顯而易見是被冤枉的,後來漢宣帝劉詢繼位後,給劉據平反昭雪,追贈他為“戾太子”,戾字在古代既有不知悔改之意,又有蒙受冤屈的意思。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資治通鑑》覓珠之二十二

後來又發生了眾多的巫蠱案件,查驗下來,多半是虛假的,漢武帝對太子之事已有了深刻的反省,覺得太子只是害怕之後的舉動,並不是真的造反,於是正沉浸在自責與懊悔之中。

在這樣的時刻,田千秋突然上書為太子申冤,正好給武帝一個糾錯的理由與臺階,上書時機的把握可謂及時而精準,當然,胸懷為民請命的勇氣是必須的前提。

這句話還有一處精妙在於說辭的無懈可擊,他巧妙的藉助夢中之言說事。田千秋因為是高祖的守墓人,人微言輕,他也怕武帝一怒之下誅了他,所以在上書中說是夢中一個白頭髮老翁教他這麼說的。

這樣一來,一則撇清了自己,二是高祖守墓人夢中的白頭老翁身份特殊,讓漢武帝很自然的就認為田千秋所言必是高祖的教誨,接受起來也毫無障礙。

其實,雄才大略如漢武帝,怎能不明白田千秋的真實意圖。於是田千秋一路開掛,拜相封侯。一個人對時機和帝王心理的把握,能修煉到如此境界,如果僅僅把他理解成命運使然,確實有些狹隘。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資治通鑑》覓珠之二十二

當然,田千秋絕不是真的就憑一句話得此高位,能得到漢武帝的認可,絕不是僅憑僥倖就可以的。我覺得史書中評價田千秋“敦厚有智”,的確非常準肯。

田千秋在仕途開掛後,諫言罷斥神仙方士,處理燕王旦造反之事,受命和霍光共輔幼主等,均體現出他良善敦厚且深諳為臣之道,他不拉幫結派,不爭權奪利,最終得以善終。

要知道在漢武帝時的丞相可是高危職業。公孫弘以下的李蔡、莊青翟、趙周皆因罪自殺;石慶雖未自殺,但也是多次被武帝譴責。

再後來,諸臣視丞相之位如入虎口,太僕公孫賀拜引為丞相時,不受印綬,跪拜不起,泣不成聲,但武帝還是讓他做丞相。果然,在徵和二年公孫賀受巫蠱案牽連,全家被誅。田千秋如果沒有“敦厚有智”的能耐,如何能夠老死相位。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資治通鑑》覓珠之二十二

田千秋後來又叫做車千秋,就是因為年老拜見皇帝不便,昭帝允許其坐小車上朝,子孫感恩,於是改姓為車。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總有一些韜光養晦者,伺機而動,一擊而中。然而,若想長久,單憑有智遠遠不夠,持有忠實與厚道的內心,才能決定你最終能走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