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资治通鉴》觅珠之二十二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资治通鉴》觅珠之二十二

汉纪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征和四年(壬辰,公元前89年)

田千秋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宗室的后裔,汉武帝时期担任汉高祖的的守墓人,担任丞相之前籍籍无名,可以说低调得近乎平庸。

史书记载说田千秋无别的能耐,亦无功劳,因为对皇帝说了一句话,数月间就位列三公,得封富民侯,仕途平步青云,自古未尝有,让人顿生“时也,命也!”的无限感慨。

千秋无他材能,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数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然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愈于前后数公。

回顾田千秋得以成名的那句含金量极高的话,是他向汉武帝为太子刘据申冤:“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一白头瓮教臣言。”意思是太子调用了父皇的士兵,这是有罪的,打一顿就完了。天子的儿子有过错误杀了人,又算得了什么 呢?

这句话的内容似乎并无出彩出奇之处,

但是说话的时机把握得恰逢其时,还有就是他对汉武帝的心思了解得很到位,这等于是在正确的时间说了正确的话,便出现了效果叠加。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资治通鉴》觅珠之二十二

事情的起因是,当时巫蛊盛行,风声鹤唳,太子刘据与汉武帝身边的酷吏江充有些过节,江充怕武帝驾崩刘据登基后收拾自己,于是将刘据卷入巫蛊案件。

太子刘据刘据和汉武帝的风格完全不同,温厚诚实,本来汉武帝有一段时间就对太子心存不满,当时汉武帝所重用的大臣们也不怎么喜欢太子,太子当时是很孤立的状态。

刘据见到自己被卷入巫蛊案之中,倘若没机会证实,非但太子之位不保,还会诛连其他无辜,所以冲动之下欲带兵入甘泉宫想除掉江充,结果大家都说太子造反,汉武帝 丞相刘屈耗最后兵败自杀。

太子刘据的死,显而易见是被冤枉的,后来汉宣帝刘询继位后,给刘据平反昭雪,追赠他为“戾太子”,戾字在古代既有不知悔改之意,又有蒙受冤屈的意思。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资治通鉴》觅珠之二十二

后来又发生了众多的巫蛊案件,查验下来,多半是虚假的,汉武帝对太子之事已有了深刻的反省,觉得太子只是害怕之后的举动,并不是真的造反,于是正沉浸在自责与懊悔之中。

在这样的时刻,田千秋突然上书为太子申冤,正好给武帝一个纠错的理由与台阶,上书时机的把握可谓及时而精准,当然,胸怀为民请命的勇气是必须的前提。

这句话还有一处精妙在于说辞的无懈可击,他巧妙的借助梦中之言说事。田千秋因为是高祖的守墓人,人微言轻,他也怕武帝一怒之下诛了他,所以在上书中说是梦中一个白头发老翁教他这么说的。

这样一来,一则撇清了自己,二是高祖守墓人梦中的白头老翁身份特殊,让汉武帝很自然的就认为田千秋所言必是高祖的教诲,接受起来也毫无障碍。

其实,雄才大略如汉武帝,怎能不明白田千秋的真实意图。于是田千秋一路开挂,拜相封侯。一个人对时机和帝王心理的把握,能修炼到如此境界,如果仅仅把他理解成命运使然,确实有些狭隘。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资治通鉴》觅珠之二十二

当然,田千秋绝不是真的就凭一句话得此高位,能得到汉武帝的认可,绝不是仅凭侥幸就可以的。我觉得史书中评价田千秋“敦厚有智”,的确非常准肯。

田千秋在仕途开挂后,谏言罢斥神仙方士,处理燕王旦造反之事,受命和霍光共辅幼主等,均体现出他良善敦厚且深谙为臣之道,他不拉帮结派,不争权夺利,最终得以善终。

要知道在汉武帝时的丞相可是高危职业。公孙弘以下的李蔡、庄青翟、赵周皆因罪自杀;石庆虽未自杀,但也是多次被武帝谴责。

再后来,诸臣视丞相之位如入虎口,太仆公孙贺拜引为丞相时,不受印绶,跪拜不起,泣不成声,但武帝还是让他做丞相。果然,在征和二年公孙贺受巫蛊案牵连,全家被诛。田千秋如果没有“敦厚有智”的能耐,如何能够老死相位。


一言得宰相的田千秋~《资治通鉴》觅珠之二十二

田千秋后来又叫做车千秋,就是因为年老拜见皇帝不便,昭帝允许其坐小车上朝,子孙感恩,于是改姓为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总有一些韬光养晦者,伺机而动,一击而中。然而,若想长久,单凭有智远远不够,持有忠实与厚道的内心,才能决定你最终能走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