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大的城市 變美的鄉村

變大的城市 變美的鄉村

廉江城市框架變大,規劃合理,宜居宜業。羅炳森 攝

變大的城市 變美的鄉村

高橋鎮平崗山村留住鄉愁。揭英隆 攝

變大的城市 變美的鄉村

良田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蔡新為貧困戶發放慰問品及分紅。張鑄 攝

變大的城市 變美的鄉村

石城鎮坡頭村溪水清澈,綠意盎然。揭英隆 攝

現在,走進廉江城鄉,會有一番不同的感覺:城區的主要街道,條條“白改黑”,紅花映眼,綠樹婆娑,甚至安鋪這些鄉鎮的主要街道都已經“白改黑”;村道兩旁的綠樹也款款而立,新舊牆體已成宣傳漫畫的背景,昔日的犁耙、竹蔑等農用具被陳列成為留住鄉愁的主題印記……

還有該市已被授予“廣東省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石城鎮十字路村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和寮鎮欖排村和石角鎮木馬村成功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這一個個具有“顏值”認證和文明內涵的“頭銜”,講述著廉江城市和鄉村美麗的變遷故事。

城市擴容提質

據介紹,根據“全國重要的小家電傢俱製造基地、宜居宜業宜遊的環北部灣縣域中心城市、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門戶城市、廣東省創新驅動示範引領的智慧城市、培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搖籃”的戰略定位,按照“沿濱水地區組團簇擁生長”的總體佈局思路,形成“兩核心、四軸帶、六片區”的城市空間格局,並隨著“西拓、東擴、北聯、南和、中優”城市擴容提質戰略的深入實施,佔地面積100多畝的九洲廣場,佔地面積500多畝的櫻花公園等城市公共設施建成開放,廉江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總體水平不斷提升,城市提質升溫;西環大道、東環大道建成通車,人民大道西延伸線、九洲江大道南延伸線等市政道路加快建設,形成了“兩環+六橫七縱”的快速交通網絡,城區框架大幅拓寬,中心城區建成面積約60平方公里,成為可容納80萬人口的現代化中等城市。

同時,廉江大力整治中心市場、城北市場、怡心市場等市場內部設施、周邊環境,完成城區主要道路“白改黑”,進一步加大拆除違章建築力度,僅去年就拆除違章建築16480平方米。基本建成“雪亮工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一座北部灣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正在形成。

建設美麗鄉村

據廉江市委農辦介紹,該市在推進人居環境建設過程中,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一村一策”各顯神通,全市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

據統計,該市農村破舊泥磚房應清理整治約10.9萬間,面積313.86萬平方米;已清理整治約8.7萬間,面積258.36萬平方米;今年將清理整治約2.2萬間,面積55.51萬平方米。97.02%的自然村完成村道路面硬化,76.91%的農戶實現集中供水,衛生廁所普及率為99.5%,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去年,該市完成100多條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

按照城鄉一體、設施共享、經濟適用原則,該市已完成“一縣一場、一鎮一站、一村一點”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一座中型垃圾焚燒發電廠,建立健全了“戶收集、村集中、鎮運輸、縣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生活垃圾收運“一體化”體系已正常運作,紮實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形成了定點投放、集中清理、統一運送、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同步建立健全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全市自然村均按每300人配置1名保潔員,不足300人配備1名保潔員的機制,全市配備農村保潔員共5086人,77.23%的自然村達到“乾淨整潔”程度,徹底整治了農村垃圾亂堆亂放現象。 揭英隆

特寫

村貌蝶變 鄉愁依然

廉江市為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實效,各地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和當地資源,創新整治工作推進方式,湧現出一批適合本地鄉情的經驗做法。

紅色資源,旅遊興村

良垌鎮中塘村黨支部書記全王新介紹,該村以整合村內紅色資源為抓手,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村內建成中塘革命紀念館,設置有黨代表工作室、黨員活動、教育培訓、圖書閱覽、黨員群眾服務場所;倡導便民惠民,便民服務中心成為村情民意聯繫、政策法規宣傳、村民談心說事的文化中心;以“經濟聯合社+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積極打造現代農業觀光區,實現採摘農業帶動旅遊業,旅遊業促進農業走向高產值的雙向良性互動。

石角鎮強化“紅色黨建”引領,推動黨建產業共融、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大力推進山底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建設,整合山底紅色資源、農業資源、自然環境資源、民俗文化資源、感恩文化資源等,推動傳統產業向現代休閒生態觀光農業轉型,打響“湛江最北極,飛地好風光”紅色鄉村旅遊品牌,推動紅色鄉村旅遊業發展。

“荔枝籌款”,共建新村

青平鎮青山腳村是荔枝種植大村,面積達1800多畝,人均約1.6畝。一直以來,該村已形成一個不成文的“慣例”——種植戶每售出1斤荔枝就會向村集體捐資4分錢,用於村中公共設施建設。收成好的時候,這筆捐款可達到20多萬元。

村民說,“4分錢算不了什麼,大家貢獻一點,積少成多,村裡辦事就容易了。”與此同時,該村通過政府獎補、鄉賢支持和村民集資等方式,共籌集資金500多萬元,以整村推進的方式對全村村道、路巷和出入口進行規劃改造,新鋪設硬底化村道10公里,建成一個面積2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長約70米的文化長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大道,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

鄉賢反哺,記住鄉愁

在高橋鎮平山崗村鄉賢陳昭榮的帶領下,眾鄉賢反哺家鄉,村民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年就自籌資金53.8萬元,建設了青龍橋、村牌,完成了以桃花溪為中心景點2公里的疏渠建設工作。在溪邊種上桃樹,硬件配備和軟件優化雙管齊下,以“記住鄉愁”為主題,深入挖掘村莊文化底蘊,把敬老精神融入宗祠修復,農產文化融入村容美化,鄉村記憶融入泥磚瓦房修整,村中懷舊物品恰到好處地點綴了村容村貌。目前,該村從省定貧困村變為道路乾淨整潔,綠樹成陰的新農村。

過去這幾年是廉江城鄉建設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該市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統籌抓好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以加快城鎮化進程為主線,以實施城鄉建設大提升行動為抓手,堅持重點工程和民生工程並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穩步提升,城鄉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為推動廉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揭英隆

人物

良垌鎮良田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蔡新:

讓鄉村扶貧“造血”功能強起來

近年來,廉江市良垌鎮良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傳統農業村轉化為農、商、貿、服務綜合發展的新村。這與廉江市供銷合作聯社派駐該村的扶貧第一書記蔡新的不懈努力有著密切關係。

引入資金全力助推扶貧“造血”

“村內各種經營服務設施極其落後,沒有固定的農貿市場、像樣的購物場所、農資銷售店等,農民要到5公里外的鎮圩購物,生活很是不便。”

聽到村民的心聲,蔡新來到良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工作隊迅速開展全村大“掃描”,尋找產業發展的商機。憑著對該村多年來的瞭解和當地群眾的支持擁護,他很快就在村裡找到了發展的“寶地”,那就是村中傳統的“露天市場”和連片的村屬危房。

當時,蔡新極力建議單位把省惠農服務專項資金60萬元用於助力良田村打造一個綜合服務中心,最終得到廉江市供銷合作聯社支持,改扶貧“輸血”為扶貧“造血”。一開始阻力極多,蔡新先後入戶4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3次,村民大會2次,憑藉一顆紅心和一片真誠,讓全村統一了思想,拆舊建新。

帶領全村經濟開始“快步跑”

在蔡新的全程跟進下,良田綜合服務中心及農貿市場在2018年2月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這個綜合服務中心總投資260萬元,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為農民群眾提供生產服務、農產品營銷、公益服務等生產生活服務,並且實行供銷社與良田村委合作建設的良性運作模式,所有服務場所都掛上供銷社標識經營服務,所有場所服務收入60%歸供銷社,40%歸村委會集體,增添良田村發展的底氣。

超市、農貿市場開業了,農資供應站建好了,還有服裝店、水暖器材店、美食飯店、美髮店、衛生站、電子商務站、金融服務站、農技服務等也都開業了;家家戶戶到農貿市場買菜賣菜,人頭湧湧,有買豬牛肉的,有買魚蝦的,有買鮮菜、鹹菜的……退休老党支書陳亞富說:“感謝廉江市供銷社,感謝蔡書記和他的工作隊,助農服務中心建成了,群眾現在足不出村便可買到以前城鎮裡才有的東西,太方便了。”

迄今,該中心已正常運轉兩年多,不僅輻射周邊29條自然村,惠及2萬多名村民,帶動整座村子在經濟發展之路上“快步跑”,更是吸引鄰村的村民紛紛前來享受“10分鐘生活圈”的便利,在防疫期間也成為重要卡點,讓來往的村民都能第一時間領取學習科學防疫指南,助推科學防疫宣傳全覆蓋。

描繪農商服產業融合發展藍圖

2020年初,蔡新像往年一樣惦記著貧困戶的冷暖,一大早就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幹部開會研究怎樣讓貧困戶過個好年。

會後第三天,良田村委會門前就變得熱鬧非凡,一批又一批貧困戶滿面笑容地趕來領取慰問品。蔡新的工作作風一貫雷厲風行,提出的舉措尤其是關係到貧困戶的切身利益,會立刻跟進落實,連每一袋油米他都要自己清點後才放心。

今年除了常規的慰問外,村裡還派發了5萬元經營紅利。全村68戶貧困戶,平均每人可領紅利400元,其中有一戶家庭最高領到2400元,大大緩解了貧困戶過年開支不足的壓力。有一個貧困戶感動地說道:“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一直關心我們的幹部們!”

踐行初心使命永遠在路上。蔡新大膽開拓創新,靈活運用各種資源打造良田村扶貧“造血”產業,描繪出一幅農商服產業融合發展的美好藍圖。他的堅守,是該市68名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縮影。廉江市鄉村振興工作在他們的堅持奮鬥下,只會加速,不會停步。

鍾英豪 張鑄 全可富

樣本

石城鎮軍屯村通過土地流轉等措施推進美麗新農村建設

2000畝閒置荒地“轉”出幸福生活

近日,筆者一行走進石嶺鎮軍屯村,處處呈現一派繁忙的勞作景象。該村黨員幹部帶領10多名村民志願者,正在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平整院子,栽植花草等。隨意走進一戶村民家中,只見院子乾淨整潔,物品擺放有序。

軍屯村位於石城鎮南部,是銅鑼埇村委會下轄的一條自然村,距離市區7公里,面積19.98萬平方米,常住人口1400多人,其中黨員20人。在打造“美麗鄉村”過程中,該村的“關鍵詞”始終是“黨建”,以黨建為統領,把黨建元素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目前已成為石城鎮人居環境整治的樣板村。

“三清三拆”美了村莊環境

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中,軍屯村按照“黨支部+理事會+黨員群眾”的工作思路,堅持群眾主體和共建共享,穩步推進,出動鉤機、運輸車等,共清理雜竹、雜木、雜草420多畝,拆除危房舊房、廢棄豬欄牛舍及露天廁所513間,拆除亂搭亂建、違章建築96宗,整治溝渠、淤泥、漂浮物和障礙物215處,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為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核心作用,該村黨員幹部身先士卒作表率,展現新作為、體現新擔當。村黨支部書記謝志全,主動帶頭拆除自家的舊危房、豬欄、圍牆。其他群眾在榜樣的帶動下紛紛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主動拆除自家的廢棄豬欄牛舍及露天廁所等,騰出空地搞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該村還不斷創新新農村建設體制機制,成立村民理事會,激發農民內生動力,通過落實村規民約,整治村莊環境,約束和規範自身行為,有效保證了新農村建設群眾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會長、鄉賢謝廷文捐資50多萬元,其他村民自籌10多萬元,全面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以及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等。近年來,該村先後建好文化樓、文化廣場,成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讓村民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土地流轉鼓了村民腰包

筆者一行來到村邊的廣東廉實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展現在眼前的是廣袤的田野阡陌,通水通電通路通渠,還有連片的高標蔬菜大棚。該基地常年生產面積為1000畝左右,其中,有生態水果基地180畝、循環立體養殖場地150畝、休閒觀光基地80畝、高標蔬菜大棚33350平方米、加工廠區13500平方米。通過“公司+示範區+農民”的經營模式,該基地的蔬菜生產形成了一條覆蓋加工、冷藏、冷鏈配送、批發、服務等環節的全產業鏈,是目前省內較大的集科研、生產、經營和技術諮詢服務於一體的產業化示範基地。

“軍屯規劃鄉村振興戰略,利用自己的優勢走綠色農業和旅遊觀光之路。”謝志全說,該村支部成立後,切實發揮黨支部“領頭羊”的作用,積極探索適合軍屯村的發展模式,把全村2000多畝閒雜的荒地、空地流轉回村集體,盤活土地資源。同時,通過黨員幹部招商引資,引進有實力有技術的公司,投資1.66億元開發1300多畝土地,積極發展綠色觀光農業,帶動全村農業轉型升級。

目前,軍屯村1380畝土地已全部租賃出去,租期為30年,已收到前10年的租金500多萬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村民既有租金收入,又能在村裡打工,大大提高收入。此外,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還可以照顧家中留守老人及兒童,可謂一舉多得。

治理有效睦了鄰里關係

作為石城鎮村民小組黨支部示範點,軍屯村堅持黨建引領,實行網格化管理,每名黨員包乾若干戶,帶頭負責村莊新農村建設、掃黑除惡、基層治理等工作。廣大黨員幹部積極亮身份、明職責、做表率,切實推動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2017年,該村榮獲“全國敬老文明先進集體”,村民謝廷文被評為“全國敬老愛老先進個人”。

謝廷文是共產黨員,也是該村理事會會長。每逢傳統大節日,謝廷文堅持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送禮物和慰問金,對家裡發生變故的老人,他經常給予特殊資助,甚至安排專人照顧。他曾出資10多萬元搭建一個臨時場所,專門提供給村中的老人娛樂。後來,他帶動該村鄉賢捐資數百萬元,建起一幢文化樓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逢年過節邀請劇團到文化樓唱戲、舉辦晚會等,全村老少其樂融融。

該村老人謝大伯說:“謝廷文對我們村的貢獻非常大,不僅捐款支持家鄉新農村建設,還積極協調我們村與鄰村的關係。過去,我們村與隔壁村是不結親家的,在他的帶動下,現在關係非常好,甚至鄰村小孩都來我們村小學讀書了。”

南方日報記者 劉穩

通訊員 謝添俊 林景奎 謝成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