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故事丨“細嘎嘎”的幫扶筆記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鄭鐿慧子

“石屏村老肖家你還記得嗎?”“都七八年了,這誰還記得,等下找‘細嘎嘎’借筆記本看看吧。”……4月9日8時30分許,韶山市楊林鄉政府的會議室裡傳出議論聲:大家正討論一戶人家幾年前的情況。鄉政府的工作多且雜,時間久了難免記不清楚,但總能找到一個解決辦法:問“細嘎嘎”。

“細嘎嘎”是當地方言,“小爺爺”的意思,是大家對76歲的周明的暱稱。周明是土生土長的楊林鄉人,一直在其他鄉鎮工作,2002年退休後回到鄉里。回鄉後,他就沒歇過氣,被先後推薦在鄉村兩級老年協會、關工委等處任職。他總說“年紀大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從2002年開始,他就有了隨時隨地記筆記的習慣。

見鄉政府的工作人員找來,周明不慌不忙,翻開一本黃褐色筆記本的首頁,從目錄上查找相關信息,再從一沓筆記本中最終找到了工作人員要的內容。這樣的筆記本,周明有一麻袋,按工作內容、時間、村整理著,都是十分整潔的正楷字,甚至沒有一處塗改。“我把了解到的情況,都全面、真實地記錄下來,方便將來查閱。”周明說。

都說字如其人,周明辦起事來也是一樣細緻、嚴謹。

2013年,周明和鄉親聊天,得知楊林村有一戶劉姓學生家庭十分困難,當天便上門瞭解情況。孩子叫小宇,11歲,皮膚黑黑、身材瘦弱,一家人住在兩間土坯房裡,房頂漏光,屋內臟亂不堪,沒有一樣值錢的傢俱電器。這一切擊痛了周明的心。他打開筆記本,將小宇家的情況詳細記下。

楊林鄉還有多少像小宇一樣,急需有人“拉一把”的貧困學生?

周明很快行動起來,根據各村摸底情況,他挨門逐戶地走訪。那兩個月,村組、田間、山腳旮旯裡,到處都有他的身影。

小龐,男,12歲,團田村,母親早亡,父親離家出走,靠姐姐撫養,無經濟來源;

小張,男,9歲,瓦坪村,母親智力殘疾,靠父親耕作、打工為生;

小李,女,11歲,雲源村,父親傷殘,母親打臨工,家裡土坯房……

按照事項、村組、家庭貧困情況,周明羅列出了3個表格、寫了10多頁紙,將當時全鄉14個村摸底出的85名困難學生家庭情況記錄下來。那一次走訪,周明最深切的感觸是:“幫扶工作一刻也不能耽誤了!”

帶著這些筆記,周明找到了韶山市關工委。當時的負責人深受觸動,依據這些筆記寫了一份關於關照全市(韶山市)困難學生的提案。當年,楊林鄉這85個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幫扶。多年來,周明一直積極籌款,組織協會為這些孩子送獎學金。“孩子們都很爭氣,有個去年參加高考的,考上了本科。”付出終獲回報,雖然辛苦,可週明樂在其中。

這件事後,周明的筆記本“紅”了。

日常工作、工作思考、慰問金額、表格、調研情況、與工作相關的讀書筆記……周明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最令周明重視的是,裡面還不間斷地記錄了村民的建議和需求。

“3月14日,唐興榮,純和村(原),村裡的路太髒亂,最好能定期搞衛生。”

——沒多久,周明就召集村上6名老年協會班子成員,組成村保潔隊,每人一把鋤頭、一把鏟子、一個掃把、一把柴刀,起早摸黑奮戰了15天,把全村7公里主要村道兩旁的雜草和垃圾除淨、撿淨,把有效路面全部打掃乾淨。此後,明確了村保潔員的責任,全村衛生保潔工作形成常態化。

“5月28日,方蓮,鄉里要把風氣搞好,住進來才舒心。”

——好的鄉風離不開好的家風。2004年開始,周明組織多個村開展模範老人和模範兒媳評選活動。對連續三年評為模範的先進個人,周明會特別組織老年協會樂隊敲鑼打鼓送獎牌、獎金上門。村民們興致大增、紛紛效仿,楊林鄉孝老愛親的文明之風越來越濃。

“9月3日,楊韶波,精準扶貧戶,家裡要砍樹建房,希望能幫忙給鄉政府打報告。”

——接到小楊的求助,周明心裡有更多打算。這孩子才30出頭,卻有些懶,所以才一直戴著貧困戶帽子。如今他想建房是好事,說明對生活質量有了要求,何不趁機勸他努力工作?藉著寫報告的機會,周明幾次上門耐心教育引導。幾個回合下來,小楊答應,建完房就到鎮裡找工作。

……

從鄉村建設到村民“微心願”,周明一個不落地記在筆記本上,已經完成的,打勾“銷號”。

鄉里村上的人都說,周明就是楊林鄉的“筆記本電腦”。周明說,這份鄉村筆記,他要一直記下去。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