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农村)孩子你的童年如何,都是怎么玩的(没手机)?

三农小叶


以前农村孩子的童年太快乐了,那时侯车很少,家里不管几个孩子都是散养,春夏秋冬各有欢乐,春天奔跑在田间地头,夏天打鱼摸虾,秋天收获果实庄稼,冬天去河里滑冰玩耍。

那时候没什么玩具,穿的也很朴素,没有零食,一年吃不了几次肉,也每天玩的开心快乐。压力也小,课业负担也少,总之现在想起来最美好的事情都是那个时候。

我儿子现在也生活在农村,从来不敢让他一个人出门,我小时候玩过的好多东西他都没见过,甚至门前的小河里水都没了。

儿时的那些画面只能出现在梦里


安仔妈妈的菜园子


只要是这样的问题,都会一个不落的阅读一遍,很亲切很享受,仿佛又回到快乐的童年。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孩子们的现成的玩具,但大多都会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并且,自己劳动的收获,会格外珍惜,可能比较简陋,一样玩的不亦乐乎。曾看过一些资料,说儿童玩玩具能开发智力,是否如此,不敢妄加评论,但个人感觉,确实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平时家里的生活用品损坏,基本都是自己维修。

刚才看了各位朋友的回答,感觉大家虽然天各一方,但童年时的游戏和玩具基本差不多,也就不再重复。但有一种用高粱的秸秆(我们这里方言叫秫秸)制作的玩具,不知大家玩过没有?取粗细不同的两段高粱秸秆(方言叫疙档梃子),粗的两头都要带结节,细的取自秸秆的最上端。将粗的一段顺着秸秆划开一片篾片,将细的插入划开的篾片的下面。一手拿住粗的,另一手来回拉动细的,就可发出“吱嗡吱嗡”的声音,将其叫做“弦子”(对二胡、板胡、京胡的统称)。

顺便说一下高粱秸秆,过去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秸秆可以“打薄”,用麻绳将秸秆并排连接在一起,铺在床上,起到床板或床垫的作用,即透气又有一定弹性,不比席梦思差。

高粱篾可以编席、编斗笠。

最上面一节秸秆,带着穂可以扶笤帚。

不带穂,可以勒筐子(盛干粮透气还保温)、

串篦子(蒸馍、熥馍不湿底)、

砌锅胚子(摆放包好的包子、水饺等,有的直接当锅盖用)。

看似有点跑题,其实,制作上面这些东西,许多农村的小孩,也许是给大人帮忙也许是出于好奇好玩,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玩耍的一部分。并且,在这些东西时会有许多的下脚料,收集起来用棉绳串起来,用一根棍子挑着,一抖动相互碰撞,就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模拟放鞭炮。


甜甜向上精心创作


我是个八零后,当时我们玩的可以说比现在的孩子玩的快乐。我们的童年虽然说生活条件差,一年吃不了几回肉,除了糖和瓜子几呼没什么零食。慢慢才有口香糖,汽水等等也买不起。衣服鞋好多是捨的旧的,衣服上可以用火材划着火。夏天还好受些,到了冬季手脚脸耳朵都冻的起泡,晚上睡觉一暖热就痒的很。虽然当时很苦但是非常的开心,快乐。我是七八岁才上的学前班,书包是我二姑给做的,家里条件差没文具盒,一个小刀和一根铅笔,象皮就没什么好文具用品。一年四季都有我们玩的,棍子,木刀,石头子互相碰出火花,泥巴也是我们的好玩具,做小人和甩泡。互相用杨树叶子上的枝杆勾着玩,捉迷藏,丢手绢,捉蜜蜂挤蜂蜜吃,捉蝴蝶,天水牛,蝈蝈,蝌蚪,等等昆虫着玩。蓝天白云下放了学割猪草,放羊骑羊玩。做嫁嫁学做饭,臭树上的花大姐烧着吃,树胶摸小朋友头发上。我小时还是个小孩头,一放学领着小朋友们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河也沟边是我们常玩的地方,伴演西游记里的角色,济公等等。晚上围在一起互相编故事,讲着听着,最喜欢听鬼故事又害怕,因为听老人讲的太吓人,这精那精也多。收麦季节大人忙,我们拾麦因为要给学校交,学做饭,喂功动物看小孩就是我们的事。放学回来手不洗就吃馍或者饼子,吃过饭就跑出去玩看电视,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作业,做不完一大早起床继续做。假期睡懒觉,起床了掏小鸟养小鸟,女孩子们跳绳,抓石子,玩莲豆。我们刀机,打火柴皮,几甩火皮等等。总的来说村庄里,校园里,田野里,庄稼地里都有我们的笑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