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黄忠守荆州怎么样?

富元制作


关羽是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无论是张飞、赵云还是黄忠、魏延,都没有他更加合适。

而丢失荆州的结局,既是局势使然,也是“隆中对”本身的失策,关羽的个人性格并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我们常用一句“大意失荆州”,来形容一些傲慢的人因自大而办了错事。

但是,如果深究关羽丢荆州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关羽真的很冤,丧师失地的黑锅也不该由他一个人来背!

关羽从公元212年奉命镇守荆州,一直到公元219年兵败被杀,他率领着数量不多的军队,独自抗衡曹操、孙权两大强敌8年之久,为刘备入川和夺取汉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他说已经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当年留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并没有看错人。他选择关羽,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赤壁之战前后,关羽是刘备手中最大的王牌

在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献上了“隆中对”,也就是“兼跨荆州、益州,伺机北伐夺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当然,“隆中对”本身就存在一个大“BUG”:以刘备的实力,根本不能兼顾在地理上无法兼容的荆州与益州,这也是导致关羽败亡的主要原因。

第二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束手投降。局势的瞬息万变,让在樊城驻守的刘备措手不及,他马上率部南下撤退,并作出了兵分两路占据江陵的战略部署:

一路由他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从陆路赶往江陵,而另一路则是由关羽率领水军近万人由汉水南下江陵。

顺便说一句,出生在山西,半生都在中原作战的关羽,为何能够指挥和训练水军?答案我们将在下文揭晓。

接下来,就发生了妇孺皆知的“当阳之战”,尽管赵子龙单骑英勇救主,尽管张飞可能也曾“喝断长板桥”,但刘备确实是个输家,他只能带领残兵败卒仓皇逃走,与关羽的水军会合。

而这个时候的关羽在干什么呢?他已经成功突破了曹军的重重阻截,保存了刘备最后一支军事力量,而且这还是长于在水网密布的荆州作战的精锐水军。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资治通鉴》)

而正是因为刘备还有这样一支说得过去的军事力量,孙权才答应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否则的话,就只能是刘备投奔孙权、依人篱下了,而不会是二人几乎平起平坐的“孙刘联盟”。

赤壁之战后,我们熟知的三国故事是关羽、张飞、赵云分别夺得长沙、零陵等郡,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对于孙刘联军来说,更重要的是继续扩大战果,并防止曹操卷土重来。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三国志》)

赤壁之战后,周瑜继续与魏将曹仁在南郡大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仁主动弃城而走。促使这位魏国名将选择弃城的,除了周瑜的正面进攻外,还有关羽的致命一击: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三国志》)

也就是说,关羽此时也率领水军参与作战,并截断了曹仁的北上归路。这让曹仁甚为忌惮,于是主动弃城而走。

综上来说,在赤壁之战前后,刘备军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都是关羽,没有之一。

所以,在公元212年,刘备征调荆州兵马入川助战时,才留关羽镇守荆州;公元214年,刘备取得益州,又“拜羽督荆 州事”,全面执掌荆州各项事务;公元219年,刘备进位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前将军”是当时蜀汉地位最高的武将,“假节钺”则代表了他可以在荆州代行刘备之权,单独采取重大军事行动。这种待遇,恐怕只有专权时期的诸葛亮能够匹敌或超越。

二、从个人实力来讲,关羽亦是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

(1)过人的本领

吕思勉先生曾经说,关羽有其他蜀汉将领大多不具备的两大本领:

第一,关羽能够独当一面,而且具有丰富的自领一军的经验。

第二,关羽一到荆州就学会了指挥和训练水军,而且深得精髓。

关羽为何能够具备这两项本领呢?我想这与他喜好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左氏传》也就是《春秋》,关羽喜好阅读历史书籍,而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哲理。

可见,他正是通过不断的阅读,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一名文武兼备的名将、帅才。

曹魏群臣也曾达成过共识说:“蜀,小国耳,名将唯羽。”(《三国志》)

刘备不选择关羽,还会选谁?

(2)绝对的忠诚与绝对的信任

《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忠诚,进行了无以复加的渲染,而在历史上,关羽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关羽作为刘备起兵之初的嫡系将领,对刘备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徐州兵败,他不得已投降曹操,但历史上的他,也确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才有了上面这段话。

刘备对关羽也极为信任,“自刘备用兵以来,不分兵则已,倘使分兵,总是自己带一支,关羽带一支”(《三国志话》)

所以,刘备入川,也必然是留他最为信任的关羽镇守后方。

(3)是能力也是资历使然

刘备选择关羽,而不是张飞、赵云、黄忠、魏延,其实还可以用“排除法”来理解,这是他综合考量各个武将后的唯一选择。

第一,从能力对比上讲,虽然张飞同为与关羽齐名的“万人敌”,赵云也是一代虎将,但由于此前他们缺乏独当一面的经验,在综合素质方面还不能与关羽并论。

第二,从资历上讲,黄忠、魏延当时均为“新人”,其能力和忠诚度是需要实践考察的。因此,刘备才在入川时,并未选择张飞、赵云相随,而是让黄忠、魏延担纲。

而即便是黄忠日后在定军山立下大功,照样难以服众。比如当刘备进位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就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因此,如果留黄忠、魏延守荆州,更会让刘备在荆州的老部下们不满。那样的话,荆州只会丢得更快。


深夜聊斋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刘备与诸葛亮二者都去战西川、取汉中,留谁守荆州都会丢失。黄忠亦然。但效果应该比关羽好。


黄忠在荆州工作时间长。黄忠早先在刘表军中做事,有丰富的荆州地方工作经验。他熟悉地形,颇通荆州防卫之道。冷 兵器时代,攻防都要掌握地理山川形状,这一点黄忠比关二爷强多了!可惜刘表不是英明的人主,不思进取,没有开拓疆土的雄心。让这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守长沙郡把青丝守成了白发,以此推断,黄忠应该是善守的人才。

不仅如此,黄忠团结同志。他无论是与严颜还是赵云做搭档,都配合得的天衣无缝,甚至完美无缺。没有关羽的盛气凌人与居功自傲,有大局观念。这在他的入川之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说黄忠同志的战略观比看不起他的关二爷强多了,能当大任。不会因“大意”失荆州。

黄忠还善于利用地形。在定军山一战中,黄忠出其不意、一刀斩夏侯渊于马下,就是他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的结果。真是因为黄忠的战略观,所以,他坐守荆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会执行得很到位。演义中,老黄忠善于理解主帅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在攻打汉中时,黄忠灵活机动,步步为营,认真地执行了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是诸葛亮提出的,意义非凡,黄忠自然心领神会,也会坚决执行到底。这点比头脑有点发热的关二爷强。关二爷在水淹七军、小有作为时,就忘记了军师临别时的嘱托。什么战略问题就没有在头脑中留下印象。


黄忠如果坐守荆州,凭着对荆州的熟悉而掌握的地理优势,自然可以独当一面,不会有关羽这样的差失。只是,在大环境中,曹魏军队留守在荆州对面的都是年富力强的沙场硬将,黄忠如果跟他们交锋,在气势上比关羽要弱得多!如果吕蒙出招,黄忠陷入关羽一样的腹背受敌的局面,他也不容易守住荆州,毕竟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精力比关羽要差!所以留黄忠守荆州,效果比关羽要好些。但,荆州依然会丢失。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战略要地,刘备与诸葛亮同时不在,孙权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攻占荆州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黄忠画像

前言

一个伟大的将领未必百战百胜,但是一定要做到高瞻远瞩。

黄忠一生战绩平平,直到跟随刘备征战西川、汉中,才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一举成名。

如果黄忠再年轻20年,由他守荆州,我觉得荆州不会丢失。

一、黄忠长期驻防地方县城,精通防卫之道,熟悉荆州地形。

黄忠一开始是在刘表手下做事,驻防长沙等地。

只是刘表为人昏庸,素无大志,缺乏开拓疆土的雄心。于是黄忠一守长沙郡就守了很多年。

荆州七郡

正是这种寂寞的守卫地方的工作,养成了黄忠对工作细致入微的能力,擅长观察地形。在后来的定军山一战中,他就是利用地形优势,一举击败了夏侯渊。

黄忠在荆州为官多年,熟悉附近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这种能力刚好来守卫荆州。

二、黄忠为人豪爽,不拘小节,能处理好军队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关羽为什么会大意失荆州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人傲慢,跟刘封、糜芳、傅士人等地方官员关系紧张。

关羽大意失荆州

一个军事大将,不懂为人处世的道理,跟负责补给的地方官关系不好,必然失去很多援助。后勤跟不上,失败就不远了。

黄忠就没有这种现象,他会懂得顾全大局。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黄忠搭档蜀中大将严颜,懂得处理人际关系。

如果黄忠守荆州,至少会处理好刘封、糜芳、傅士人的关系。这对守住荆州大大有利。

三、黄忠目光长远,能执行守土计划,联合东吴,抗拒曹操。

黄忠对诸葛亮的军事谋略非常了解。在攻打汉中时,黄忠主动出击,击败曹军,灵活执行诸葛亮的计划。

因此,由黄忠守卫荆州,诸葛亮大为放心。因为黄忠懂得如何处理东吴的关系,尽量减少跟孙权的摩擦。

孙权

就算是孙权来攻打,凭着地理优势,黄忠可以独当一面,不会丢失荆州。

至于曹魏军队,黄忠对此跟它们交锋,也是很有经验,不会有什么闪失。

后记

黄忠的能力可以胜任守卫荆州,只是刘备对他还不是完全放心。

刘备一直以来都是以刘关张为权力核心,对外来官员从不放心使用,加上黄忠年事已高,体力不支。

所以黄忠守荆州,能守得住,但是现实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小小看法,如有不对,请多多指教!

有喜欢讨论历史问题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我的17,有空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