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荀子卻說,這種聲音亂人心

文/顏小二述哲文

圖/網絡

這段時間,已經不止一次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吹哨人李文亮去世的時候,這句話背後有各種質疑和譴責。第二次,便是在方方的日記火了以後,看到這句話的次數不在少數。

依舊無意議論李文亮和方方,畢竟通過網上真假難辨的一些信息,個人對二者事件全貌的瞭解還不足以讓我有勇氣去對二人評頭論足。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論一論“健康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這句話的合理性。

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荀子卻說,這種聲音亂人心


這句話是好話,理是好理,但是好話、好理成了“無理指責”說辭的支撐後盾,就有些莫名可悲了。

當然,舉國上下眾口一詞,這無疑是一種頗有些極端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要麼就是大家在理想社會中無憂無慮,沒有任何憂愁。而這種烏托邦一般的理想社會,就現在看來,要實現它大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不管它什麼時候出現,反正不可能是現在。

要麼,人可能處於類似秦始皇之秦王朝那般“嚴刑峻法”之下,不敢也不能表達不同的意見,這種社會肯定是病態的,傾覆只是時間問題。

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荀子卻說,這種聲音亂人心


所以,“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這句話很有道理,還頗有些深刻。但是,這句話也不是支撐人“亂說話”的本錢。

健康社會里的“多種聲音”,絕對不是個人在臆測、在偏見、在模糊不清的“視野”中發出的質疑。而太多聲音,不過是充滿個人情緒的抱怨、臆測,甚至是無中生有。這種聲音不僅沒有價值,多了反而會攪亂人心,畢竟三人成虎不是危言聳聽。

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荀子卻說,這種聲音亂人心


如果問得更尖銳些,人們真的關心真相嗎?還是更關心這個“聽說”的消息更勁爆?若是消息的矛頭直指權威,用言語去質疑“權威”的快感,似乎會更讓人“熱血沸騰”?有正義感是好事,但是,若是自己的正義感被有心人利用、刺激,在不自知下成為惡的幫兇,這樣染上悲哀色彩的正義感,是幸還是不幸呢?

當勁爆的消息和利益掛鉤的時候,真相對於有心利用消息獲利的人來說,就不重要了。而比真相更吸引不明所以之人目光的,是經過截取、碎片化處理後更易刺激人心跳的所謂細節。許多時候,這細節雖是真的,但是這個被截取的小小細節,在人的無盡想象之下,大概率會衍生出無數個脫離事實的“聳人聽聞”,這樣的事情不少見。

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荀子卻說,這種聲音亂人心


舉個簡單例子,一個和我們關係不好的人,他在背後說我們壞話,他說的未必是假話,但是一定會自動忽略我們好的一面,將我們壞的一面“誇張”地描述給人聽。這樣的例子,生活中還少嗎?那麼這樣的人選擇性闡述的“真話”,對我們個人的發展有利嗎?

所以,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這個問題要成立,也是有範圍的,如果脫離範圍去問戰國時期大思想家荀子這個問題,怕是荀子他老人家可能還真會怒懟一句:“你的聲音就對嗎?”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荀子》一書中的相關議論,大抵便能探知一二。

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荀子卻說,這種聲音亂人心


在《荀子》的解蔽篇中,曾經有這樣一段議論: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間寢石以為伏虎也,間植林以為立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這段議論比較精煉,但是道理卻相當深刻。荀子首先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去觀察一個事物,心中有疑惑的時候,捉摸不定的時候,此時我們對於外物的認識便是不清晰的。因為不清晰的認識,此時我們就外物作出的一些思考也是不清晰,這個時候,是非就難以確定。

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荀子卻說,這種聲音亂人心


為了將這個道理說得更清楚些,荀子還舉了個例子。荀子說,夜深的時候,一個人在黑暗中走夜路,看到一塊石頭,但是因為光線暗而誤認為是蹲著一隻獅子,看見樹木,因為光線暗而誤認為是站著人。顯然,黑暗環境下,人看到的東西,並不是外物本身,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便是因為“黑暗”遮住了人的“眼睛”。

下面,我們帶著荀子的思考,回到“健康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這個觀點上。

當然,健康的社會肯定是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的,但這並不是說,被禁止的聲音就一定是健康社會所需要的。恰恰相反,有些聲音不僅不被需要,而且和“危險聳聽”別無二致。

“健康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這本是一句好話,也是一句很深刻的話,但是也有其成立的範圍。何謂健康社會需要的聲音?這是基於客觀且相對全面的考察之後,眼睛沒有被“黑暗”遮蔽,頭腦清晰,思維清晰,認識清楚的情況下所發出的聲音

。這種聲音絕對不是口不擇言的汙穢之語,而是理性、睿智的正義之言,它不怒自威,而又一針見血。

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荀子卻說,這種聲音亂人心


如果僅僅只是從網上了解到一些不知真假的隻言片語,以及一些碎片化的細節,以至情緒被煽動,開始嘲弄、發洩,這種帶著莫名怒火的聲音,健康嗎?不僅不健康,可能還會對無辜者施加無謂的“語言暴力”,這樣變味的“正義感”有意義嗎?答案在大家心裡。

圖片來自網絡,喜歡請點贊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