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關於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然而今天我想討論的是一件很少有專家和家長重視過的問題:

學習動力!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大家,現在的孩子們不愛學習!

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缺乏學習動力其實是阻礙兒童學習進步的最大攔路虎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對數學有由衷的喜愛。他不怕犯錯,勇於嘗試,遇到難題也敢上去試試自己的分量。面對新的知識,充滿了好奇,每次學到新的內容,就會綻放明朗的笑容。試問,這樣的孩子有可能學不好數學嗎?

反之,如果一個孩子不愛數學,害怕犯錯,戰戰兢兢,遇新題能不做就不做,看到新知識面露難色,那麼他怎麼可能學得好數學呢?而家長和孩子之間此時就會產生矛盾,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孩子則覺得不好好學也沒什麼。(也照樣有吃有喝有床睡,和同學有說有笑)

你和他說為了他自己的將來?這麼遙遠又虛無飄渺的事情,你怎麼能指望一個10歲的孩子來領悟呢?我們大人自己都做不到。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有可能為了自己20年後的健康,而永遠戒掉吃夜宵的習慣,改成每天晚上運動嗎?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學習的動力,那麼指望他在數學學習上實現自我超越完全是天方夜譚。

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那麼最大的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呢?這種情況是天生的嗎?不是!

孩子天生是愛學習的。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學習。學習身體技巧,學習生活技能,學習語言表達。你可曾有聽過一個孩子因為不喜歡學走路所以哇哇大哭嗎?沒有,嬰兒在每個自我學習階段都是高興地,歡快地。

那麼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起,又是什麼原因使學習變成讓孩子覺得是一件有負擔,有壓力,不喜歡做的事情了呢?

因為家長對於學習這件事情態度的變化!對,你沒有看錯,是家長態度的變化。

學齡前的學習:放任自然,包容錯誤,不談目標,保持鼓勵。

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就像孩子學走路,學穿衣服,家長從不對孩子說什麼學習目標,也不刻意佈置學習任務要求孩子做到。若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是笑一笑,鼓勵孩子繼續加油,甚至還會表揚他過程中的努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有什麼理由討厭學習呢?他的錯誤得到了包容,他的行為得到了肯定,而且還有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也沒有學習目標的壓力,一切順其自然。他們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然而,一旦孩子開始學科的學習。家長的態度就風雲突變,比夏天的天氣變得還快。

學齡後的學習:嚴格要求,不容錯誤,只看結果,隨時考驗。

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家長很喜歡給孩子的學科學習設定目標,比如說在開學前學會20以內的加減法;5歲以前要識200個字等等。而一旦設定了目標,家長就會不由自主地給孩子施加壓力,比如,時不時地考一考孩子,在孩子犯錯誤時進行指責;當孩子屢次犯同樣的錯誤時進行批評。而且會忽略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只根據結果來評判孩子的學習。

孩子就好像突然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以前那種快快樂樂,自自然然地學習狀態被破壞,取而代之的則是對於犯錯的恐懼,以及對於學習過程的厭惡。

在這裡有一個小問題。很多家長問:學習難道不應該設定目標,嚴格要求嗎?

沒有錯,學習確實要有目標,也需要嚴格要求,但這兩點一定不可以帶來情緒上的壓力。小學學習的核心問題在於家長只看要求和目標,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反而不斷地在情緒上打擊孩子,這才是他們喪失學習動機的主要原因。

難道我們在孩子學走路時沒有目標嗎?當然也是有的,只是我們把目標默默的放在了心裡,絕不會因為孩子沒達到目標而給他臉色看,甚至還指責他。難道我們沒有嚴格要求,不會走就算了嗎?當然也不是,但我們只會在行動上默默地嚴格要求,並且保持鼓勵,而不會把要求大聲地告訴孩子還要他一定要做到。

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總而言之,孩子為什麼喪失了學習動力?就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承擔了一些他們無法承擔也不應該承擔的情感壓力和心理壓力。這導致他們越來越封閉自己,與父母的心願越來越背道而馳。

所以,家長們需要的是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問一問自己,我是否也在無形中打擊了孩子學習的熱情,消磨了他們學習的動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亡羊補牢,未為晚已。趕快停止所有會對孩子造成心裡壓力的言語和行為。這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

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首先,請不要因為犯錯而指責孩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了錯誤,我們需要的是反思和警醒,以及與之相關的行動;而不是言語上的打擊和情感上的不認同。恰恰相反, 這個時候的孩子是最脆弱,最需要保護的。只有在這個時候呵護他的情緒,他才能有動力去改正錯誤,而不是因為不想被指責,想著下次再也不做了。

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其次,一定要在情感上認可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無論結果如何。

絕不可因為結果是錯誤的就否定他的努力。其實,他只是沒有達到“家長想象中的那種努力程度”,這樣就應該受到指責嗎?我們捫心自問,自己又有多少時候,完完全全地做到了讓“每個期待的人都滿意的努力程度”呢?任何付出努力的行動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做錯絕不等於不努力。家長們一定要在這種時刻,與孩子在情感上站在一起,陪他一起共渡難關。他才會有更加充沛的力量去繼續自己的學習。

孩子為什麼總學不好?因為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

總結

當我們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來想象一下。要做到一個“家長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到底有多難?上課要認真聽講,回答問題要積極,一定要讓老師滿意。考試要次次名列前茅,而且任何“家長心目中應該做對的題目”就一定不能做錯,而且還要永遠保持住這樣的狀態。否則就應該承受指責和批評,還得在事後完美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再次努力學習。更有甚者,還要在完美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之後,主動地加練習。請問問自己,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嗎?

讓我們多多體諒孩子,在情感和心靈上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鼓勵。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平平安安,開開心心地在學習上不斷進步。在此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