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

我们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

迷失东京

电影《迷失东京》豆瓣评分7.7,这对一部节奏异常缓慢的文艺片来说,已经是成绩斐然。评论里的小伙伴像被踩到尾巴的小动物,纷纷以寂寞之名愤懑发声,可谓“群情激昂”。可对于每天都朝九晚五安逸上班的我来说,电影里的世界有点遥不可及,但对于影片中的浪漫爱情以及孤独表象下的人生困境,我依然迷恋并感-同-身-受。

我们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

希望我能入眠

影片里的男女主角都属于美国中产阶级,拥有富足的金钱和舒适的生活,以及来自普通人的艳羡。而导演科波拉通过镜头将他们光鲜的生活划开了一个裂隙。向里面窥探的我们,有人看到纸醉金迷,有人看到浪漫爱情,而我却体会到了一种沉重的痛苦和身而为人的深深无奈。

故事很简单:电视明星鲍勃哈里斯(比尔.莫瑞饰),为拍摄威士忌酒广告来到东京。遭遇“中年危机”的他,正独自一人在生活的泥沼里苦苦挣扎。刚刚毕业的哲学系高材生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饰),跟随摄影师丈夫来到东京,未来的迷惘和婚姻的绝望困扰着她。

我们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

人生的意义

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像一只表面可爱的水蜜桃,可切开后你会发现其实里面已经开始腐烂。身处其中的他们痛苦不堪,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挣扎,试图重新找回“活着”的感觉。他们流连于酒吧、夜店、KTV,甚至迷恋毒品带来的“美妙”时刻,但恣意放纵带来的快感,很快被生活巨大的惯性吞噬,一切又回到原点。

那情景就像希腊神话中被诸神惩罚不停推石头的希绪弗斯,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归于虚无……这时在生活的暗影里,美丽的爱情悄然发生,他们如同两个无依无伴、不合时宜的小孩靠在一起彼此取暖,让暴戾的生活略微收起狰狞的面孔,并在生活隐藏的无限可能中找到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导演科波拉用纤细优雅的女性视角,在生活的废墟之上,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童话般美丽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之间淡淡的温存像潺潺的溪水流进我们干涸的灵魂。但我依然对影片中他们经历的痛苦“耿耿于怀”,因为那些曾经的逃离和不断的寻找,正是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

无论是中年危机还是青春迷惘都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质疑,现代人被围困于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被囚禁于人类理性构筑的道德与婚姻的樊笼里。我们开始质疑生命的意义,于是孤独、寂寞、空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

我们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

原来的你一去不复返

电影无论拍摄手法还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表达,都暗合了东方含蓄的美学观点,让人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而且对于习惯电影中总是充斥着情欲的欧美观众来说,这也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事实证明它的确很受欢迎,当年影片在美国上映时,平均每天有6000人次观看此片,打破了当时的票房记录,捧红了只有19岁的斯嘉丽。导演索菲亚.科波拉也凭借此片捧回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在当代西方精神指向虚无的困境中,他们开始寻找出路。而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作家卡夫卡就已经把目光投向处于东方世界的中国。认为面对西方世界精神的虚无,也许东方哲学可以做出解答。所以东西方的交融汇合是大势所趋,当然这一趋势也在光影世界打下了鲜明的印记。除了这部拍摄于2003年的《迷失东京》,接下来2005年李安的《断背山》,同样是一个运用东方含蓄美学观点讲述的西方故事,也在全球范围内大受欢迎。李安也因此成为了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首位华人导演。这并不是偶然的,好的电影总能紧跟时代潮流,为普通人做出时代的注解。

从小的当面说:每一个观众会根据自身的生命体验发现不同的人生命题比如“中年危机”,“婚姻之痒”、“青春迷惘”,又或者寂寞、孤独、空虚对我们精神世界的侵袭;从大的当面说,可以与人类整体的命运相连。电影是对人类终极困境的映射,社会文明高度发达,我们再也不是山洞里茹毛饮血的野人,但世俗道德、婚姻、责任,这些由人类理性为我们构筑的条条框框,也真实的桎梏着我们的灵魂。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像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开始质疑生命的意义,开始与无处不在的寂寞、空虚战斗。终究有一天,当我们无法付出热情,意义感丧失殆尽时,也许那将是死亡的真正来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