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年的“緊日子”怎麼過?

政府今年的“緊日子”怎麼過?

△ 7月17日,財政部召開2020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介紹2020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並答記者問。

7月17日,財政部召開的2020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透露,1—6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0.8%;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下降5.8%。

與前5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13.6%相比,前6個月降幅依舊呈兩位數,各級政府“過緊日子”更加成為務實之需,人們對今年中央政府部門的預算公開也抱有很大期待。而由於疫情影響,今年的預算公開時間推遲了兩個多月。6月11日,102箇中央政府部門集中公開2020年部門預算。

“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李克強總理在作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疫情之下,今年預算公開呈現的一個新特點是各部門公開了貫徹落實“過緊日子”的具體情況。如財政部在2020年部門預算開篇中寫道:2020年,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壓減一般性支出,把錢用在刀刃上。

收支吃緊,政府有限的財力必須用到實處。近些年,各級政府部門也對一般性支出做了連年壓縮。今年還有緊的空間嗎?如何克服特殊之年“過緊日子”面臨的困難?推進財政資金的精細化運作應如何發力?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在“過緊日子”的過程中一一尋找答案。

財政運行處在“緊平衡”狀態

政府今年的“緊日子”怎麼過?

△ 國家稅務總局杭州市富陽區稅務局工作人員(左)在富陽區行政服務中心減稅降費專窗為納稅人辦理業務。

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我國經濟首當其衝。

財政部6月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7672億元,同比下降13.6%,與前4個月相比依然呈兩位數下滑,但降幅有所收窄。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求是》雜誌發文稱,今後一段時間,財政整體上面臨減收增支壓力,財政運行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財政部預計,今年後幾個月,隨著生產生活秩序恢復,財政收入開始企穩回升,但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刨去疫情影響,近些年,為了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經營面臨的困難,國家進行了大力度的減稅降費努力,今年全年還將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萬億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分析說,減稅降費使企業輕裝上陣,以更好姿態參與市場競爭,也使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刺激消費升級。但減稅降費也必然會帶來財政收入增幅的放緩甚至減收,繼而出現收支矛盾。政府通常會採取發行債券、提高赤字率、削減自身開支的方式化解難題。在特殊時期更要有特殊舉措。

李克強總理在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時給出了有關財政資金安排的一系列數字:2020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通過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一定要讓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政府今年的“緊日子”怎麼過?

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也一直是可行選項。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各類結餘、沉澱資金要應收盡收、重新安排。

“此次102個政府部門集體公開的‘賬本’,體現了繃緊弦‘過緊日子’的決心,省出來的錢也將用在改善民生、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上。”竹立家說。

壓減三公經費,財政兜底保民生

財政收支存在缺口的背景下,三公經費普遍大幅壓減成為今年預算公開的最大看點。2020年安排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55.17億元,比2019年預算減少25.9億元,下降31.9%。

政府今年的“緊日子”怎麼過?

竹立家表示,人們對三公經費使用無度的現象非常反感,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不斷提高對三公經費的重視程度,這方面支出也在連年下降。今年下降幅度更大的原因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壓減三公經費是2013年以來政府一直在進行的重要工作,所以今年仍會有下降趨勢;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需要加大對三公經費的壓減力度,並把壓減出來的經費大量投入到民生等其他領域。

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已經在近幾年做了連年壓縮,接下來還有緊的空間嗎?5月22日,在今年兩會的首場“部長通道”上,財政部部長劉坤給出了肯定回答:“這種空間體現在預算科學安排上、體現在勤儉節約上、體現在提質增效上。”劉坤指出,政府過緊日子,和保障政權的正常運轉沒有矛盾。

《中國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三公經費總體壓減幅度排在前五的部門分別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99.19%)、國家文物局(76.64%)、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72.49%)、國家醫療保障局(66.6%)、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65.91%),壓減幅度均超過50%。

“今年三公經費預算公開不僅基本實現了政府部門的全覆蓋,公開內容也不再大而化之,細化程度更高,社會看得懂、老百姓看得懂。”竹立家表示。

政府今年的“緊日子”怎麼過?

△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的醫生用手機視頻進行線上問診。

地方政府也在發力。據《中國報道》記者觀察,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廣東、黑龍江等10多個省級政府部門公開了2020年預算情況,一些省份的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壓減幅度達到10%。

在同樣吃緊的情況下嚴控支出,地方需要中央拉一把。劉坤在“部長通道”上介紹說,在今年的一般預算安排上,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了12.8%,達歷年最高;專門設立特殊轉移支付,用於支持地方基層運轉、保障基本民生、落實“六保”任務;對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獎補資金增長安排了10%;並專門安排了對湖北的支持。

“財政是政府工作的發動機,該花的地方還是要花,關鍵要合理。”竹立家希望人們摒棄“三公經費越少越好”的錯誤認知,“三公經費預算差距主要由各個部門的工作性質決定,有些部門三公經費較少或因其二級部門、三級部門較少。”竹立家認為,基本的、充足的三公經費才能保證公共機構正常運轉,未來,有些部門的三公經費會繼續壓減,有些部門的三公經費反而會隨著公共服務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過緊日子”不能“緊民生”,在今年更成為一種共識,通過壓減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節省出來的資金正在向民生領域騰挪。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六穩”基礎上首提“六保”,其中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竹立家認為,保就業是今年面臨的最大難題,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投入要更多向就業方面傾斜。“做好‘六穩’‘六保’就守住了經濟發展的基本盤。”

“政府當下應該遵循有保有壓的政策,‘壓’是壓三公經費,減少不必要的行政開支和刻意凸顯政績的工程開支;‘保’是保民生,比如社保、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等領域。”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教授劉瑞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繼續壓縮應保領域的經費投入,不僅會惡化當前的社會狀況,也會加重經濟困難。

預算公開情況顯示,各部門下大力氣“節衣縮食”,但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投入不降反升。以國家衛健委為例,在衛生健康支出中,用於婦幼保健機構項的預算數為100萬元,比2019年執行數增加17.6萬元,增長21.36%,主要是增加婦幼保健機構公共衛生投入;用於其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投入也比去年執行數增加了7656.16萬元,增長51.55%,主要是增加癌症防控機構公共衛生投入。

精細化管理,規範化執行

政府今年的“緊日子”怎麼過?

△ 連江縣財政局幹部在惠民資金網宣傳活動上向社區群眾講解惠民資金查詢方法,接受社會監督。

資金配置到需要的地方,並不意味著就能產生想象中的效果,合理的支出結構需要更為精細的管理和執行來保證效率。

“通過績效評估,才能知道部門支出的每一項是否合理。”竹立家稱,績效制度引入以後,政府必須向公眾明晰經費消費在什麼地方、每個地方花多少錢、花錢的效果如何,否則績效考核、成本核算就無法進行。績效制度引入以後,如果相關項目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和促進作用,相關部門就會減少這方面的費用。“因此,績效考核是經費精細化運作的一個重要抓手。”

“政府要‘過緊日子’這句話不該是句空話,落實起來應針針見血,要讓花政府錢的人更加感受到政策的壓力和自己的責任。”劉瑞坦言,“過緊日子”在過去很多年也一直在講,但是到了基層,相關部門依舊我行我素,“這種情況如果維持下去,政策落空在所難免。”

監督必須下沉。竹立家向記者舉例說,國家財政每年都會往基層公共衛生和醫療大量撥款,“錢怎麼花,誰來監督,監督如何透明?這些問題甚至出現在扶貧工作中,有效強化基層權力的自我監督和外部制約非常重要。”

“監督政府的經費開支,人們已經掌握了很多方法,如各級人大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問題在於是否嚴格執行。”劉瑞表示,可在公費負擔比較重的領域抓典型,推進治理和監督。

本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20年第7期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責編:何晶

大家還在看

港媒:國安法和“一國兩制”一樣,都是應對當時局勢的嶄新做法

人工智能應用現狀該如何反思?

做好“體育+”大文章 助推海南自貿港建設

購買電子刊請點擊▼

政府今年的“緊日子”怎麼過?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