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径大得吓人,威力堪比重炮!二战日本“黑科技神器”97式迫击炮

在常规认知中,迫击炮的口径鲜有超过120毫米口径的,这种方便步兵运输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在中近距离上通过高弹道弧线,发射曲射的尾翼弹对敌方实现近乎垂直的打击。因为一般配合步兵小单位(如班和连)进行山地和堑壕作战,所以口径不会太大。而事实上,日本在二战期间却另辟蹊径,偏在迫击炮的口径上做的很大,通过重型火力来压制敌方。

口径大得吓人,威力堪比重炮!二战日本“黑科技神器”97式迫击炮

日军的海军陆战队正在操控一门九七式迫击炮

一直以来,日本陆军在步兵支援武器的设计和发展上师承欧洲的德国,更偏爱的是步兵炮而非迫击炮,所以像是上世纪20年代在日军军中服役的十一年式迫击炮,就极其笨重,看上去更像是一战的臼炮,步兵无法快速对其进行搬运和转移部署。另外,20世纪初的日军格局还停留在中国东北,平坦且视界良好的平原地形,步兵炮的作用远超过迫击炮,这也是日本陆军发展迫击炮落后当时世界其他军事强国的主要原因。 随着918事变爆发,日本从东北南下的野心日益膨胀,在与中方部队的一系列冲突中,日军认识到了迫击炮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未来要侵占中国,势必会在华北、华南乃至西部等丘陵、山地、城市乃至高原地区作战,这个时候的步兵炮就无法发挥射程优势。而反观此时的中国,当时各大军阀由于相互割据、同时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后勤往往跟不上,昂贵且制造复杂的炮兵极其稀缺,反倒是廉价易得、火力不俗且易于操控的迫击炮成为了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口径大得吓人,威力堪比重炮!二战日本“黑科技神器”97式迫击炮

这种中国的迫击炮发展甚至超过日本的有趣局面,就导致了在中国战场上,虽然中国军队在训练体系和武器现代化的层面远逊于日本军队,但步兵中距离支援火力反而中国军队更强的诡异情况。 日本的确是一个非常善于吸取教训和学习的民族,在了解到前线经验后,昭和7年(1931年),日本立刻花费大价钱从法国引进“布朗德”81毫米炮的技术和生产授权,开始研发新式迫击炮。 但研发归研发,真正要到量产时,日本陆军内部就产生了争议,是将新的迫击炮作为现有的陆军步兵炮后继装备,还是将如今所有的步兵炮除役并全军更换迫击炮。 最后新式迫击炮方案获得通过,1937年7月20日陆密第92号陆军技术本部兵器研究方针中正式通过97式迫击炮。这款迫击炮事实上在最初被命名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会采用曲射步兵炮如此独特的名称是因为当时日本的迫击炮是属日本炮兵管辖(当时日本对迫击炮的概念仍停留在臼炮年代,因此迫击炮为重炮兵体系而非步兵支援武器),为了避免炮兵单位对于这款武装会有过多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另外定名。

口径大得吓人,威力堪比重炮!二战日本“黑科技神器”97式迫击炮

虽然97式射击速度快,烟雾少,但是由于口径大,所以精度达不到中型或者小型口径迫击炮的那种程度,且仅炮身就重达70千克,如果一个迫击炮小队配给100枚榴弹的话,整个97式迫击炮作战单位的总共负重就高达400千克,一般需要11个人配合才能勉强完成操作。为了解决这一尴尬的局面,日本陆军只能开发轻量的九七式,改良后的九七式的确在太平洋的热带雨林中给美军带来不小的麻烦,前线官兵给予这款武器予以很高的评价。作为一款成功的武器,九七式迫击炮一共量产了2100门,一般被纳入步兵大队炮小队,编制达2-4门,一个甲级师团的步兵单位会至少配备24门九七式迫击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