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待肺癌 後果嚴重 肺癌治療 有新突破

慢待肺癌 後果嚴重 肺癌治療 有新突破

楊衿記 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腫瘤中心肺一科主任

慢待肺癌 後果嚴重 肺癌治療 有新突破

龍浩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肺癌研究所所長

開篇語

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由中國抗癌協會倡導發起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今年的主題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動”,旨在倡導“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打造健康支持性環境,廣泛開展防癌科普宣傳,提高全社會癌症防治意識和能力,有效遏制癌症帶來的社會危害,切實降低癌症疾病負擔。腫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治療是否受到影響?該如何調整治療和康復方案?國際腫瘤治療領域有哪些令人振奮的新進展?廣州日報特推出“抗癌名醫薈”全國腫瘤防治周特別報道,邀請20位癌症治療名醫,為患者“理性戰疫、從容抗癌”支招。

今年的第2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有點特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抗疫+抗癌,衍生出不少新問題。

肺癌,是幾乎人所皆知的“首癌”“第一殺手”,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腫瘤中心肺一科主任楊衿記教授指出,疫情期間,特別要警惕放棄防癌體檢、及時規範治療等,白白浪費防控和診治肺癌的時機。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痛心:

“慢待”了肺癌,後果很嚴重

“近期的一個病人,讓我非常痛心!”楊衿記說。

這位病人確診為晚期肺癌,腫瘤直徑已接近10釐米,檢測發現他存在一個少見的驅動基因突變,正好廣東省人民醫院參與一項全球多中心特異性靶向新藥的臨床試驗,患者有望納入其中。沒想到的是,楊衿記團隊將患者信息、病例情況等網絡報送國外醫學中心,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入組確認一等再等,最終等來了項目暫停,此時腫瘤增大了,左肺已經不張,只好進行化療聯合免疫治療。

“雖然藥物反應還可以,但他本可獲得精準靶向治療的,那是最好的機會。”楊衿記因此耿耿於懷。

疫情對於肺癌救治的影響,除了客觀因素導致新藥物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藥物投送、數據輸送等,楊衿記更痛心的是很多主觀誤區“慢待”了肺癌。

有患者因為擔心疫情期間去醫院不安全,有症狀選擇“扛一扛”,不及時就醫,結果導致復發、轉移,甚至錯過了治療時機。

呼籲:

認真對待最基礎的防癌體檢

全國年新發肺癌病例多達78.1萬例,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該如何正確面對肺癌?楊衿記坦言,從最根本的做起,嚴肅認真做好防癌體檢。

國內外相當多的醫學研究證實,低劑量螺旋CT作為早期肺癌的有效篩查手段,可顯著降低肺癌20%的死亡率。

“以前我們建議像男性、抽菸、5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楊衿記指出,近年來的臨床實踐卻發現,“50歲”這條線需要提前,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已經讓40歲以上、無論有無抽菸史都每年做一次該檢查。

一名40多歲的專業骨幹,仗著身體一向不錯,經常熬夜、加班加點,多年沒有體檢,結果症狀出現時一下子確診為3B期肺癌,已經做不了手術,好在有靶點,但綜合治療至今5年多,已經處於提早退休狀態;比他更不幸的是,有差不多年紀的患者,發現時已經腦、肺腎轉移,沒有靶點,僅僅活了幾個月。

“有低劑量螺旋CT這麼好的肺癌早篩手段,千萬別浪費了!”楊衿記指出,有條件的,應將它納入防癌體檢,放射劑量僅為正常CT的1/10,安全性、有效性好,值得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做。

作為備選方案,楊衿記建議,正常體檢時看看血清腫瘤標誌物指標,雖然它是輔助性補充性的非確診手段,但一旦癌胚抗原高了,結合病史、家族史、症狀、影像學檢查等,可幫助醫生多一點手段與依據來分析判斷腫瘤發生的風險。因此,當指標異常時,不要掉以輕心,置之不理,需要進一步做低劑量螺旋CT、胃腸鏡等檢查。

提醒:

不要圖省事多開藥

疫情期間,經常有患者提出“不手術,只吃藥”“手術推遲做”,在楊衿記看來,患者可以提出意願,但一切應以實際病情與治療需要來定。

首先,偏早期肺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的多學科治療,也就是俗話說的“能手術,說明有治癒的機會”;其次,擇期手術可推遲,主要在部分患者需要先新輔助治療,將腫瘤縮小或降期再做手術,這並不意味著用藥可一直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而應視為創造手術治療條件。

楊衿記指出,疫情防控期間,很多患者認為自己身體條件不好,因而畏懼到醫院。其實,目前所有規範服務的醫院,都有一整套的防疫指引,對患者負責,無須擔憂。

比如一進醫院,首先要測一次體溫,發熱者馬上指引到發熱門診,病史、疫區居住或旅遊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等工作有條不紊;沒有發熱者,到專科就診,也需要二次測體溫,一人一診室,一個患者最多一個家屬陪同;收治住院同樣要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肺CT、病史調查等,就連陪護家屬也要核酸檢測陰性才行。此外,肺癌病人複查、再住院,腫瘤急症就醫等,都有相應的防疫措施。

臨床發現,有時腫瘤患者為圖省事,希望多開藥,疫情期間這種心態尤其明顯。楊衿記指出,一般不建議腫瘤患者用藥處方超過一個月,考慮到用藥的安全性、療效、副反應等,加上要定期進行CT、X光復查,醫生體格檢查皮疹等,所以患者不要圖省事多開藥。

當然,如果患者確實無法到院,有既往診斷證據、治療經過等電子病歷,視情況可由家人代為開藥,但需要聽聲音、看視頻和既往病歷診治資料確認患者病情。

不久前,一名男子因擔心患有新冠肺炎,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體檢中心進行檢查。CT檢查結果讓他大吃一驚:他並沒有得新冠肺炎,卻查出了早期肺癌。

“新冠肺炎的影像表現跟早期肺癌十分相似,臨床症狀也有容易混淆之處。”中山大學肺癌研究所所長龍浩教授坦言,疫情的發展對肺癌病人的治療有相當大的影響,但醫生通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雲診室”、APP、醫患微信群等渠道,竭盡全力為病人提供支持,助他們渡過難關。龍浩指出,近年來,在肺部轉移瘤微創治療以及局部晚期肺癌的新輔助免疫治療等方面,都有令人振奮的消息傳出,為病人帶來新的希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新冠肺炎影像表現

與早期肺癌易混淆

“新冠肺炎的影像檢查表現跟早期肺癌十分相似,病人肺部都會出現毛玻璃樣的改變,區別在於新冠肺炎病人肺部的毛玻璃樣改變範圍較大,而肺癌相對較小。”龍浩表示,腫瘤可能阻塞支氣管,病人也會出現發熱等症狀,臨床表現也有與新冠肺炎易混淆之處,因此,肺癌專科醫生在鑑別兩者時需要格外小心。

近兩個月來,肺癌研究所依照中大腫瘤防治中心的要求加強疫情防控,就診者需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住院病人還要進行胸部CT檢查。科室在每個病區設置一間隔離病房,嚴防疫情波及住院腫瘤病人群體。

另一方面,龍浩率領團隊利用醫院“雲診室”、肺癌研究所APP平臺、醫患微信群、線上直播等方式,為已進入該院治療序列的病人以及全國肺癌病人提供疫情期間的就診指引和飲食營養策略的指導。此外,龍浩團隊的醫生們還參加了中大腫瘤防治中心組建的“黨員線上醫療隊”,為湖北荊州地區的腫瘤病友提供義診。目前,科室診療量正逐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肺轉移瘤治療有突破

病人獲得較好治療效果

腫瘤病人最怕聽到腫瘤轉移的消息,那往往意味著病人的生命開始進入倒計時,但近年來隨著腫瘤轉移的治療不斷取得突破,傳統觀念正在被扭轉。

“例如對於肺癌‘寡轉移’,也就是肺癌轉移到3個器官5個病灶,通過積極的外科治療結合綜合治療,可以大幅度延長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甚至長期生存。”龍浩表示,肺也是惡性腫瘤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經過積極的外科治療和局部治療,也有更多肺轉移瘤病人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以往,肺轉移瘤病人通過外科手術,五年生存率約為30%。如何能讓損傷更小,切除更徹底?龍浩利用手輔助胸腔鏡雙肺轉移瘤切除術,通過一個切口,不損傷膈肌經雙側胸肋三角途徑,可以全面探查雙側胸腔,並在手輔助下經胸腔鏡行雙肺轉移瘤切除術。

相比傳統的微創手術方式,龍浩採用新的手術路徑,利用腹部單一手術切口,即人體自然腔隙通道,精準地完成雙側肺轉移瘤切除,將損傷減到最小,而且能夠最大程度地切除轉移瘤。2001年至今,中大腫瘤防治中心採用新的路徑進行肺轉移瘤切除,使得病人術後五年生存率超過60%。

如今,龍浩團隊正在探索從基因水平上摸清肺轉移瘤的來源。“肺里長出的多個結節,性質和來源可能各不相同。”龍浩說,有位乳腺癌患者一側肺部長出兩個結節,最初接診的醫生按照傳統觀念,認為屬於乳腺癌來源的肺轉移瘤。按照傳統治療方案治療三年後,這兩個結節不見縮小,反而緩慢長大。“我們把它們切下來後發現,這兩個結節屬於兩個獨立的不同來源的病灶。”龍浩說,從基因水平找準肺轉移瘤的來源,對於治療策略的制定意義重大,最終將有助於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後。

新輔助

免疫治療傳佳音

“外科醫生不僅需要探索如何把手術做好,損傷更小,切得更乾淨,還要時刻關注新技術、新的藥物、新的治療思路。”龍浩說,不久前,他接連為三位肺癌局部晚期患者進行切除手術,在手術檯上,他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打開胸腔,兩個病人肺裡乾乾淨淨,肉眼看不到病灶,一個病人還有少許殘留。要知道,在三個月之前,他們的影像檢查結果還是標準的肺癌局部晚期!”龍浩說,這三位病人都接受了新輔助免疫治療。免疫系統被成功激活後,精準攻擊腫瘤,最終取得這樣驚人的療效。

目前,龍浩團隊對肺癌局部晚期新輔助免疫療法的臨床研究還在進行中。展望肺癌治療的未來,他相信隨著新技術、新藥物的運用,最終會令病人能獲得更長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