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紀伯倫

在小朋友們聚集玩耍的地方,我時常看到有家長強制自己的孩子,把自己非常喜歡的私人物品,強制“分享”給其他孩子,孩子要麼極其不情願地同意“分享”,要麼一陣哭鬧之後被大人狠狠地教訓一頓,最後還是不得不把自己的心愛之物讓出去。

這樣的情景頻繁的出現於家庭聚會,和朋友聚會的場合,似乎每個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樂於分享的寶寶。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會覺得有些異樣,但也說不出來哪裡有問題。直到讀到繪本《大腳丫和玻璃鞋》,我終於明白,雖說謙讓是美德,但對於自己有所有權的東西,我們是有權拒絕他人的,孩子自己的東西也同樣如此。勇敢的捍衛屬於自己的東西,尤其可貴。

“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大腳丫”系列繪本共有4本,其中《大腳丫和玻璃鞋》講述了一個芭蕾舞小演員應徵“灰姑娘”角色的表演,以及應對訓練和表演期間遭遇的種種挑釁和嫉妒,最終通過自己的勇敢捍衛,贏得鮮花和掌聲的故事。

這是一本不僅孩子喜歡,成人也能獲益匪淺的繪本。


1.繪本風格形象一如作者獨特的經歷

作者埃米·揚(Amy Young),是美國知名圖畫書作家。她從小就有藝術家的夢想,在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之後,從事了7年左右的律師工作,是一位讓人羨慕的律政俏佳人。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他放棄了這份光鮮的事業,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實現兒時的夢想。也許勇敢追求夢想,必定會得到獎賞,她出版的第一套圖畫書“大腳丫”系列,便深受喜愛,並得到多項大獎。

埃米勇敢而堅定的道路,正如繪本中的主角貝琳達,對自己的芭蕾舞夢想,一直堅定如初。

而除了這份主角自帶的光環,《大腳丫和玻璃鞋》這本書中的一些獨特元素,也同樣不落俗套。

“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母題:“灰姑娘”

故事的起源,是一家知名的芭蕾舞團,要挑選演灰姑娘的舞者,貝琳達決定去試一試。

選拔的過程中,她遇到了一個強勁而霸道的對手羅拉,一上場便告訴大腳貝琳達,自己有一雙完美的小腳,是灰姑娘最合適的人選。接下來便是和表演中的種種阻撓,最後貝琳達還是排除種種困難,順利地演出成功。

演出的最後一幕是“貝琳達被王子穩穩地拖住”,可以說是戲裡戲外雙線結局的經典演繹,童話中的灰姑娘最後得到王子的青睞,而“灰姑娘”貝琳達則收穫了榮譽和掌聲。

“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形象塑造的現實意義

童話故事中的女主角,多半因為心地善良,最後幸運的被拯救,憑藉運氣勝出

貝琳達不一樣,她從始至終都有堅定的目標。排練的時候被羅拉嘲諷大腳,她沒有退縮,而是努力讓自己更出眾;演出之前,她被羅拉關進儲藏室,她沒有軟弱,而是大聲呼救,最終在開場前趕到現場;演出過程中,羅拉惡意搶位,她沒有陰暗,光明正大地捍衛自己的領地。

主角貝琳達不是需要被拯救的弱勢女性,其實現實生活中,光有善良而沒有智慧的人,也很難最終脫穎而出。像貝琳達這樣,對屬於自己的東西,能堅決勇敢地捍衛,才是一個現代獨立女性該有的品質。

“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不落俗套的結局

故事中的反派人物,一般都下場悲慘,但這本書中的羅拉不一樣。

在演出結束之後,他放棄了芭蕾舞,選擇去打冰球,並贏得了好幾場比賽,成為馳騁在曲棍球場上的明星。最終她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領域,臉上也綻放出開心的笑容。

每個人的人性中,都有嫉妒,這種人性的弱點,不免會讓我們偶爾走入迷途,犯下錯誤,但若能及時轉身,迷途知返,何嘗不是和自己的和解呢?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曾是羅拉。

“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2.沒有“不配得”感的孩子,更容易堅持自我

如果你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樣一類人,他們挑東西,最後都不會拿自己最心儀的,即便花自己的錢買東西也是如此,似乎給自己好東西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家裡有一個姐姐就是這樣,在我家吃個水果之前,都總要來一句類似“這個再不吃要壞掉了”這樣的話,似乎好的東西,自己不配享用。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叫做“不配得”感,它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比如很多人小時候都聽到父母說過這樣的話:“掙錢不容易,不能浪費,或者咱家沒錢,那個東西不是咱們能用的”。父母的本意可能只是想培養孩子勤儉的習慣,不能浪費,但是這種匱乏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太多,就會給孩子從小埋下“不配得感”的種子。

而新一代的父母,給孩子買埋下“不配得感”種子的,正是諸如強行拿走孩子的私人物品給其他小朋友這樣的行為。

“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不配得感”讓人產生沮喪和挫敗感,讓人自我設限,不敢踏足他認為他不配或者沒有資格靠近的東西。他們無法從自己的內心獲得肯定和力量,所以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換個角度來說,他們渴望被自身以外的外部力量拯救,就像期待王子到來的“灰姑娘”。

但是很顯然,有這種想法的人,最終並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試想一下,如果他是繪本故事中的貝琳達,那麼很可能在羅拉一開始挑釁的時候,就認為自己確實不行,退縮了,從來也就沒有了後來的一切可能性。

只有信念堅定的人,才能最終穿上“水晶鞋”。

3.繪本帶給我的教育啟迪

首先,尊重孩子對自己私人物品的使用權。

瑞士心理學家米勒說:一旦孩子被當作父母的私人財產,被父母施以控制和利用以達到某種目的,他最基礎的成長已經被粗暴地打斷了。

對於孩子的私人物品、私人空間,我們首先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不能認為“你的東西還不都是我給你買的”。如果想讓孩子分享,那應該是孩子自願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說服他,那麼他有拒絕的權利。

“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另外,犯錯誤是被允許的,重新開始不是懦弱,而是勇敢。

雖然並不是什麼大道理,但我在教學中發現的確有不允許自己犯錯的孩子,並且出現的概率並不小。有的孩子怕自己犯錯不敢做題;有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錯了,就情緒崩潰開始大哭,顯得特別激動;還有的孩子,哪怕我很溫和地告訴他哪裡錯了,讓他改正,他也不能接受,有的還會塞著耳朵低下頭去,大喊“我沒錯”。對於這樣的孩子,我通常會告訴家長,平常教育中要接受孩子犯錯,並耐心地和孩子一起面對錯誤,改正就好。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小學生,因為不敢犯錯,而不想接受更加有難度和深度的知識,那麼後期的教育該是有多費勁!

最後,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家長要允許他積極努力地爭取,而不是一味的退讓。

當孩子的東西被他人搶走,找家長哭鼻子的時候,我依然聽到有不少家長說“你讓一讓他好了”或者“勇敢一點,沒事的”,這無疑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東西別人可以隨意地佔有和剝奪,也是“不配得感”的來源。你完全可以告訴孩子“我們想想怎麼才能拿回你的手槍玩具”,也許孩子能想出拿其它的玩具去交換,那麼不但解決了問題,也會讓孩子有種自豪感和確定感。

“不配得感”,讓現實中的灰姑娘們,無法穿上“水晶鞋”

結語

《正面管教》中倡導:父母應該是孩子在這世界上的“導遊”。

我們每個人,都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孩子的成長,也總能牽絆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既然我們願意為了孩子付出所有,那麼不妨再多審視一下,孩子心靈的方向。

像守護孩子的“水晶鞋”夢想一樣,去守護孩子正在逐漸成長的堅韌和勇氣。

我是元罄,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