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信息化应用之殇

近年来职业院校纷纷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人力去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但师生从中收益甚微。比如,同样一套智慧校园平台,有的学校应用得很成功,工作效率提升,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而有的学校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失败,这中间出了哪些问题?到底是哪些难题抨击了学校应用信息化的热情?是产品不匹配?还是学校自身的原因?学校领导应该怎样去推动智慧校园平台的上线,并将应用落到实处?


职业院校信息化应用之殇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应用困境

1. “两张皮”现象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战略下,职业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发展盛期。AI考勤机、多媒体教室、移动终端、电子班牌、创客空间等信息化设备开始大量进入教室,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前沿技术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浪潮。

而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信息化繁盛表面下却存在困境:很多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最简单的工具来使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引入而发生多大改变,更加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学校利用形形色色的互联网直播平台匆忙应战,而曾花巨资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在关键时刻却无法发挥作用,导致网课“翻车”现象频发。从疫情期间大多数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尴尬表现不难发现,“两张皮”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的突出顽疾。

2.领导不看好

由于信息技术给教学质量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无法衡量的,而大部分学校领导的着眼点在教学成绩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效果,造成智慧校园平台的应用停滞不前。一些领导表面上高呼“我们高度重视并推动信息化的应用”,私下却暗骂软件平台“并没有什么用,花了钱没效果,还不如添加设备,购买硬件。”于是在基础实施建设方面不惜重金投入,至少表面上好看一些,因为大家只看到有形的东西。再加上领导认为教育信息化属于“非刚需”项目,还不如就采用传统的模式,按照既定的流程,做生不如做熟。针对固化的管理模式,温水煮青蛙,没有大破大立的急迫感。

3.老师不想用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动力不足、信息化素养偏低等主观状况,再加上数十年“粉笔加黑板”、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学习惯,教师更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如果遇上信息化平台使用不方便、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的话,更容易引起他们对新技术本能的畏惧甚至抵触,因此认为只需要掌握一两个简单常用操作应付上课就可以了。而智慧校园平台自带“变革”属性,需要不断学习、应用、创新、产生有效数据才能有所成就。

4.产品不好用

在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进程中,有些是教育主管部门规范设计、主导采购,有些是信息化部门闭门讨论功能需求,难以满足现实场景需要。大多数产品或方案看起来很完美,但真正能够让教师用起来的屈指可数。要么操作门槛高,教师学习成本高;要么厂家只管卖不管用,学校花钱买的平台沦为一堆废品,投入与浪费并存。在此背景下,教职工作为信息化平台使用的主体,最终也认为信息技术非但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负担。于是,在火热的教育技术装备革新的背后,教师们却与智慧教育渐行渐远。

二、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平台成功应用的实现路径

教育信息化要保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从以“建”为中心的思想上,转到以“用”为本的原则上来。“建”是基础,“用”是关键,只有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管理、教学、服务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中去,发挥“一把手”的带头表率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保障,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让教职工用起来,才能保障智慧校园平台的成功应用。

1.领导意志:自顶向下领导带头的决心意志

校长是学校的当家人,也是学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第一责任人,如果校长自身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助力作用自然会大打折扣。信息化成功运用要求管理改革、流程再造,古往今来任何组织的成功变革顶层推动是前提。因此,校领导自身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将带来的重大改变,从而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自上而下地自然推动。否则,基层有积极性,领导不重视,或者说只靠领导重视,基层不配合,都是很难成功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同时也明确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学校应设立校级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专门负责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应用及推进工作,将信息化建设效果、发展水平纳入管理者绩效考核的治理举措。

2.使用开局:职责明确的任务分解表

为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学校应设计推进表,将智慧校园平台推进涉及到的工作按照功能点进行分类,并将任务分解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进度,落实工作责任,有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及应用。基于这样一套智慧校园开局方法和对应培训课程,确保学校将智慧校园平台用起来。


职业院校信息化应用之殇

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参考表

3.制度保障: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

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建立一套学校管理、教学教研、专业课程、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等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将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融入制度,并强化制度落实,建立奖惩制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智慧校园平台的应用。如果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但管理思想、制度体系还没有作出相应的改革,只会导致“穿新鞋走老路”。

4.实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经验表明,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有人将教育信息化比喻成一个三条腿的小板凳,一条是先进的设备,一条是丰富的资源,再一条便是好的老师,少了一条腿不再是板凳,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老师单凭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已经不适宜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老师的信息化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校应摒弃过去“走马观花”式的培训,应对学校教职工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全面培训和考核,对智慧校园建设及应用中先进个人和先进团队进行表彰,并辅以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纳入年终考核和培养晋升条件。老师也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转变观念,提升自身工作技能。

5.产品选型:定位清晰,注重实效,避免走弯路

在现实中,学校对于智慧校园平台大多基于概念性、感性的认识,因此必须正视自身的管理基础,采用行业应用厂商提供的通用产品。如果选择与企业合作全新定制开发的方案,往往会成为日后推动智慧校园平台成功应用的障碍,甚至成为应用失败的根源。

成熟的通用产品一般经过大量用户使用验证,稳定,可扩展,易维护,能够快速实施部署上线运行,易于推广使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较好地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要,随着持续升级优化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校企合作定制开发的智慧校园平台为了项目成功验收交付,往往只针对当前需求设计功能,难以预见未来的业务变化,目前在职业院校鲜有成功案例,基本不再被采用。因此,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应注重可持续的实效应用,能让师生快速用起来并产生实际效果。

三、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平台应用的三个层次

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平台的目的是什么?是主管部门的要求?是学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为了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如果学校仅仅是简单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形式上好看而信息化,那么这对学校来说并不具备任何意义。因此,学校了解和正视智慧校园平台应用的层次以及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职业院校信息化应用之殇

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平台应用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用得好的学校,其管理基本实现了流程规范化,师生员工每天登录、使用智慧校园平台,管理数据准确、及时、完整,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智慧校园平台成了全校师生赖以生存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学校信息化应用足以傲视全国。

第二个层次用得好的学校,其信息化广度基本实现了业务全覆盖,学校信息化应用、“四化”管理提升到更高阶段。领导及教职工不断利用信息手段进行业务与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了深度融合。学校将智慧校园平台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数字资产,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此时,信息化已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足以傲视全国。

达到第三个层次的学校,信息化为学校管理持续提供数据支撑、业务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升级等方面的系统化支持。智慧校园平台支撑学校薪酬和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让分配制度公开透明,让奖金发放有据可依,激活教职工主观能动力,学校整体业绩得到持续提升。此时,智慧校园平台已成为学校战略落地的工具,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

疫情是一块试金石,让教育信息化暴露出很多问题,同时也骤然加快了信息化产品从“只买不用”到“买了要用”的变化速度,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一线使用者将会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从而也促进了行业厂商要在研发要上花更多的功夫,过去那些只依靠渠道的企业将失去竞争力,而那些专心做产品、致力让学校“用起来”的公司将会迎来一波行业利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