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哪了?

重樓二兩


說起來,朱允炆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很幸運,父親和大哥都早早死了,所以皇帝的帽子輕而易舉地落到了他的頭上。他的悲催之處是隻當了不到五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叔父當時的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帝奪去了皇位。

朱允炆出生於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前密命駙馬梅殷( 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後,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

1398年末,朱允炆即位剛幾個月,他就開始考慮怎樣增強自己的權力而同時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力,並且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激烈的行動。一年之內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之後,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 清君側”旗號起兵“ 靖難”,史稱“ 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三年的軍事對峙。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 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被攻破。

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後的一場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

那麼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是活,如果活著的話他又去了哪裡呢?幾百年來眾說紛紜,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說法。

1 “自焚而死“說

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朱棣繼位稱帝后,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

有人指出,朱允炆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朱允炆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也無路可逃。朱允炆也深知他的四叔燕王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 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朱允炆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

2 “遁入空門“說

據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 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餘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 “、”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而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裡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后,對朱允炆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不是朱允炆,朱允炆削髮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

他還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朱允炆下落。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朱允炆逃離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已無復國之意了。

近年也有人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而對於建文帝出家的地方也有多個版本,有的說是重慶的龍行古鎮,有的說是雲南武定獅子山,有的說是江蘇普濟寺等。

3 逃亡海外說。

《明史·鄭和傳》中有記載說,明成祖外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朱棣多次派鄭和下西洋,是因為他懷疑朱允炆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在鄭和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查訪建文帝的。

4 歸來說。

在《英宗實錄》中有記載說,英宗年間,有一位90歲的和尚到了北京城中,稱自己是建文帝,得到了英宗的厚待,最後終老北京城。有趣的是,史料記載明朝時有不少人冒充自己是建文帝,招搖撞騙。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可是朱允炆的真正下落,仍然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唐門吹水


朱允炆失蹤成千古之謎,到底結局如何呢?有出家為僧,雲遊四海的說法;有順江出海,亡命海外的說法;還有舉火自焚,以身殉國的說法。但牧漁君認為最大的可能是被朱棣所殺,真相被焚火掩蓋而已,故而變成歷史懸案。

一、傳說中的幾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

曾經,有人出來說,梅豔芳跟本沒死,而是隱居在不丹的一個山村。五臺山也有順治皇帝的傳說。建文帝出家一說就是此類傳言。人們很難接受一個大人物或名人的生命也會如凡人一般脆弱,總覺得不應該就這麼死了,於是後世人們在傳說中把他復活,繼續講述他的話題。皇帝出家,不問俗事,恐怕他做不到。人生大起大落,舉手投足也更凡人不同,即便遁入紅塵,也一樣難以把自己演繹成一個和尚。朱棣當年給全國僧人造冊登記,不過也是為了追殺原逃亡的舊臣而已。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其實,不但史料沒有記載,恐怕聽起來也不合常理。皇帝出逃不是百姓逃荒,出去就要做充分的準備。鄭和寶船出海,動輒上萬人的情況看,建文帝要是出逃畢竟也要有足夠的船、食物、護衛。這種規模燕軍沒有發現?即便躲著燕軍走的,百姓沒有發現?如果真的出逃了,民間有這麼多議論,朱棣還會把屍首厚葬,不是掩耳盜鈴嗎?

二、最大可能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當時被燕軍所殺,然後放火掩蓋真相

靖難之役的起因是因為建文帝削藩引起,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打到南京城下。起初,燕王朱棣勢力不大的時候,朱允炆派兵圍剿,曾囑託臣子“勿負朕殺叔之名”。前線打仗的將士就蒙圈了,到底是該殺還是不該殺呢?朱棣在這個時候的性質已經是叛逆之罪了,但畢竟還是人家老朱家的家事。當年漢武帝派兵追殺太子劉據時,君不見太子死後,漢武帝殺光了追殺太子的人。但你打敗了他,抓了回去,你讓皇帝怎麼處理呀?殺了,不就坐實了“殺叔之名”,不殺,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正是這個口諭救了朱棣。明軍打仗不敢殺,不敢抓,後來等朱棣有了機會,反過來就把明軍打得落花流水了。

受益最大的是朱棣自己,他看懂了這個局,燕軍的將領很有覺悟。於是反過來兵臨南京的時候,屬下意會到老大的心裡想法。破城之日,宮內斬殺朱允炆,然後放火焚屍,也就看不出是被誰殺了,對外一致說朱允炆放火自焚。朱棣心領神會,面對著燒焦的屍體,掩面而泣,當眾說:你叔叔怎麼會把你怎麼樣?何苦如此呢?你看,他不死,燕王朱棣清君側之後,怎麼辦呢?還回去做燕王?不可能,朱允炆必須死。你說這攻打內城的將士給朱棣解決了多大的問題呀?明知亦不問,論功行賞。

朱允炆下落成謎,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政治博弈和心術博弈的產物。其實朱家的墳裡埋的就是朱允炆,否則,朱棣怎麼跟他爹交代。


牧漁子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興宗朱標的次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登基做了皇帝,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可以說是名正言順了。不過他和黃巢、李自成一樣都是失敗的皇帝,因為他們幾個人都是下落不明,到底去了哪裡,一直都是飽受爭論的。

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15個都有畫像,就朱允炆沒有,也許是朱棣故意而為之的,不過朱允炆性格文弱,做事情優柔寡斷。

據說他在靖難之役的時候還在說“勿傷叔父朱棣”的糊塗話,也許他還真的沒有帝王相了,在他把朱棣在應天府的幾個孩子放歸之後,失敗就是註定的了。

他失敗的一生其實沒啥可圈可點的,唯一讓人感興趣的就是他的下落了。

1402年6月,朱棣的燕王軍攻入金陵做了皇帝,靖難之役倒是結束了,可是朱允炆的行蹤卻成了千古之謎,他到底去了哪裡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一,死於靖難之役的大火中。

這種說法來自《明史》中的記載: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朱棣登位後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也是這麼說的,說朱允炆在奸臣的逼迫下,闔宮自己焚燃了,死在了這場大火中。

據說朱棣還很傷心了,還把朱允炆皇后的屍體指認為朱允炆的哭道:“傻小子,何苦如此!”當然,哭歸哭,哭完之後,用天子之禮埋葬了屍體,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明太宗。

不過這種說法一直不服眾,誰都知道“舉兵清君側”的朱棣要的是皇位,朱允炆不死,他怎麼正大光明地登基了?

很多人說朱棣自己都不信朱允炆真死了,不然他就不會派水陸兩路人馬去找人了。

朱允炆下落不明,他皇位坐得不踏實。

二,建文帝朱允炆出家為僧了。

這種說法就很神奇了,說的是在朱棣的燕王軍攻破金陵之前,少監王鉞卻告訴他說朱元璋臨死前留下了一個鐵箱子,讓他在朱允炆有難的時候交給他,可以避難。

朱允炆在奉先殿找到了這個箱子,打開一看,裡面有度牒三張,還有三套僧衣、剃刀,以及白金十錠。這一看就是讓朱允炆出家的節奏,朱允炆毫不猶豫就剃光了頭,換上僧衣,從秘密通道鬼門跑路了。

這種說法信的人很多,朱棣也懷疑過,他不僅讓全國的僧人造冊登記,還將建文帝朱棣的主錄僧溥洽關了十多年,最後還是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才釋放了他。

朱棣又派胡濙在全國各地找了建文帝十多年,胡濙母親去世的時候,都沒能回來守喪,因為朱棣不允許,不過給他升官為部左侍郎,然後還是讓他繼續尋找建文帝。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回到朝廷,已經睡覺的朱棣趕緊爬起來立馬召見了他,兩個人談了幾個小時,但是誰也不知道談的內容是什麼。

據說胡濙告訴朱棣,建文帝的確是被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穹窿山的普洛寺內,但是現在已經去世了,葬在庵後的小山坡上,他生前也沒有復國的打算。

三,建文帝朱允炆跑到海外了。

這種說法主要是因為鄭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根據《明史》記載,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查找建文帝朱允炆,因為南京城畢竟也和海不遠,他懷疑朱允炆逃到海外了,不過找了那麼多年,還是沒有找到。

四,個人意見:自焚於火中。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裡?

我認為他還是死於靖難之役的火中了。

1402年6月,倒戈的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朱棣入城,燕王的人馬圍住了紫禁宮,朱允炆在萬念俱灰的情形下讓人放了一把火,然後和皇后等妃嬪跳入火中而亡了。

這場火那麼大,燒焦的屍體很多,要分辨出建文帝肯定還是有困難的,但是他要逃出被團團圍住的紫禁宮的幾率應該是微乎其微的,而根據現在的考證,明宮並無鬼門等建文帝逃亡的秘密通道了。

朱棣為何要一直尋找朱允炆?

我想這個還是朱棣的老奸巨猾了,他應該是要告訴世人朱允炆還活著,那麼自己就不會背上“殺侄奪位“的惡名了。

民間為何一直有朱允炆的傳聞了?

民間的傳聞就很好理解了,因為不管啥時候都不缺八卦的人,現在還不是有人在編造張國榮等名人沒死的傳聞了。

久而久之,朱允炆的下落之謎就和“廷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一樣都成了明朝的謎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