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男人,怎麼看待徐志摩的愛情觀?

春色易得


徐志摩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屈指可數的大詩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極一時的“新月派”主將。徐志摩是位睿智、瀟灑、多情的詩人,他的詩和他生命中的三位女性是緊密聯繫的,如果要談徐志摩的愛情觀就不得不提及他身邊的三位女性,她們分別是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

張幼儀,徐志摩的原配夫人。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這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合成的婚事,是典型的包辦婚姻。知書達理的張幼儀孝敬公婆,幫助公公掌財理家,是一位典型的大家閨秀,符合了那個時代對兒媳的所有希冀。這個上有高堂,膝下有子女的婚姻在世人看來是比較圓滿的婚姻了。但在徐志摩的眼中這隻能成為婚姻絕不能概之以愛情,他追求的是“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希望找到能與他的靈魂對話的人,追求的是能與他心靈契合的伴侶,所以,中國式的婚姻模式束縛了徐志摩的自由,註定了這段婚姻會夭折。

第二個對徐志摩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林徽因。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徐志摩愛上了林徽因,並苦苦地追求林徽因。但很快的林徽因發現她對於徐志摩的感情是崇拜、敬仰多於男女之間愛情,所以理性的她拒絕了徐志摩的示愛,並提前和父親離開了英國,與徐志摩不辭而別。一個才16歲的花季少女早已沒有了同齡人的迷茫,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什麼。她追求的是一種安穩、踏實的生活,徐志摩是永遠都會不甘寂寞的一個人,她深知徐志摩和他是兩個世界的人,徐志摩對她來說是不合適的。這就像一個美麗的錯誤般,徐志摩認為他有幸找到了他的“唯一之靈魂伴侶”,但她不是他的靈魂伴侶。

永遠地在追尋新的興奮熱點和新奇活法的徐志摩很快的發現了和他志趣相投的陸小曼。身為上層社會交際花的陸小曼聰慧活潑,通外語,會唱歌。一個熱情如火,一個風度翩翩,對於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意料之外。陸小曼和徐志摩相愛了,他們最大的阻礙是已嫁做人婦的陸小曼怎麼能在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中去愛上丈夫以外的人呢,這是傳統道德所不允許的。徐陸二人的性格都是為了自我的自由和愛情而願意一意孤行,即使是全世界與他們為敵。新婚後的兩人曾有過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們的合歡未能長久。畢竟愛情和婚姻大相徑庭,愛情是轟轟烈烈的,婚姻則是在平淡和相互遷就中建立起來的。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這三人的性格差異是非常大的,但就是這三人給徐志摩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極大的靈感。

徐張兩人在一起更多的是徐志摩對張幼儀儘自己作為丈夫的責任。1921年張幼儀到英國陪讀,她和徐志摩也曾度過一段溫馨甜蜜的生活。若說徐志摩對張幼儀沒有感情的話對張是不公平的,兩個一起生活了7年的夫妻即使沒有一起經歷過大風大浪,但身在異鄉的他們至少還可以稱之為患難夫妻。他們之間從一開始就沒有愛情,但親情絕不會少於常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徐志摩對張幼儀從一開始就是反感的,因為他們的婚姻一開始就是“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在一直張揚獨立自我的徐志摩眼中張幼儀就是深受舊式中國禮教束縛的典型,他厭惡封建禮教,所以就一直不看好張幼儀。徐志摩的一生只在離婚之後寫了《笑解煩惱結》一詩給張幼儀。他將同張幼儀的婚姻歸結為兩個人的煩惱,對於這個理想主義的徐志摩來說,離婚就是他的出路,對於張幼儀他是殘忍的,但從詩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出徐志摩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之外還隱約可以讀出他對張幼儀的自責。他選擇了愛情就無法顧及婚姻、家庭。

或許,沒有林徽因的出現,徐張二人的婚姻會維持得更久一點,但封建產物下的婚姻對徐志摩來說是不會長久的,現在沒有林徽因的出現也會有另外的張徽因或李徽因的出現。所以,徐張二人婚姻的破裂是必然的。《偶然》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中比較有名的。“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表達了他複雜的心情,即有一見鍾情的欣喜又有理智所要求的不能在一起的悲涼感,他們的緣分在此開始也在此結束,原來他們註定會是過客。這首詩體現了徐志摩對林徽因的純情,和對於愛情苦苦追尋而不得的悲涼和孤獨感。

隨興而為、不拘繩墨的徐志摩結識了陸小曼之後因特殊的環境使得他們的愛情要比常人來的更為艱辛。他們戀愛的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徐志摩曾對陸小曼說過“ 我的詩魂的滋養全得靠你,你得抱著我的詩魂像母親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給他穿,他餓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愛他就不愁餓不怕凍,有你的愛他就有命!”此時留下的愛情詩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翡冷翠的一夜》。這篇詩是摹擬一個弱女子的口吻寫成的,他用細膩的筆調,寫出依戀、哀怨、感激、自憐、幸福、痛苦、無奈、溫柔、摯愛、執著等種種情致,層層婉轉,層層遞深,真實而感人的傳達出一弱女子在同愛人別離前夕複雜變幻的情感思緒。這也是徐志摩的當時真實心境的反映。寫出了他和陸小曼的愛情不為社會所容的痛苦,他是抑鬱的,思緒是複雜變幻的。徐志摩的詩可以體現出他與陸小曼生活的不同階段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我等候你》、《愛眉小札》、《枉然》、《我不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來》等都是不同時期徐志摩內心的獨白。

這個單純的徐志摩,這個擁有單純信仰的徐志摩,畢生都在追求“愛、美、自由”的徐志摩終究沒有在現實中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之愛。從他35歲這個極其短暫的一生來看,為愛情奮不顧身,終是疲於奔命,是悲劇還是喜劇,看客自有分說,但不能忽視的是徐志摩是實實在在的,是一個擁有豐富感情和想象力的人,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小娛兒呀呀


我很認同他的愛情觀,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但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去愛他!! 當你經歷過愛與被愛,學會了愛,才會知道什麼是你需要的, 也才會找到最適合你,能夠相處一輩子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現實生活中,

由於種種原因真心相愛的人並不一定能在一起;

你最愛的,往往沒有選擇你;

最愛你的,往往不是你最愛的;

而最長久的,偏偏不是你最愛的,也不是最愛你的。

只是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的那個人,

才會真的和你永遠在一起!

這種愛情觀我很認同,愛情本就這樣,有的人愛兒不得,有的人得到了卻不珍惜,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愛的人來的時候,你要學會珍惜,如果你不去珍惜,那他就離你遠去了,現在的這個社會遇到一個愛你的你也愛的人很難。所以更重要的是學會珍惜珍惜了才會懂。






獅子座心理學


風流之浪子,為愛而不顧

徐志摩的死,和愛情也有關係。

林徽因在北平有場關於中國建築學的演講,徐志摩當時在南京,聽聞,欣然前往,表示一定會準時參加。搭乘飛機從南京出發,但是飛機在濟南遇到大霧,觸山而亡。享年34歲。

徐志摩喜歡林徽因是公開的,要去參加林徽因的演講,是導致他意外死亡的直接原因。雖然和林徽因最終沒有走到一起,但對林的愛慕依然還是在的。

他一生見識廣泛,情真意切,對愛情尤為重視。他和張幼儀離婚,和有了心儀的人肯定有關係。為了要離婚,張幼儀懷孕了,他也堅持要離婚。

被老師罵,被父親斷了財源,也要和有夫之婦陸小曼結婚。

這些都證明他風流,而且不管不顧。

求而不得,寄情詩文

徐志摩在1921年遇到林徽因,在此之前,徐志摩並不寫詩。他輾轉北京、美國、英國不斷學習。


在英國受到雪萊和拜倫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

英國是新鮮的,才女林徽因也是新鮮的,這些因素刺激了他的創作細胞。

為了表達愛意(歐洲人都好這個),詩歌也是最美的方式,於是他大量寫詩。

回國後,也依然筆耕不輟,而且還創辦了很多詩刊。

但最終結果,林徽因嫁給梁思成,與之失之交臂

是個漢子,為愛而活,死生無悔

徐志摩是個崇尚自由的人,也崇尚愛情,是個理想主義者。

他和張幼儀離婚,也是為了擺脫家庭和禮教的束縛,為的是追求自己的真愛。

他和陸小曼結婚,因此被證婚人梁啟超大罵,也在所不辭,也是因為他追求自己的愛情。

對於徐志摩來說,愛情才是他的全部,其他的什麼都不是。這種愛情觀念,是很多男人想的,但是沒有幾個能做到的。

他的才情扛得起他的追求,一般人卻不行

徐志摩有才,這是毋庸置疑的;

徐志摩有能力,父親斷絕了他的經濟,他靠自己的能力也能過得風生水起,任由陸小曼揮霍;

為博美人笑,他大量寫詩,不斷創作,只為博的美人傾心。

他能追求愛情,也能養活愛情,這是他的厲害之處。

輕易不要去學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