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儒家治國的思想為什麼能延續幾千年?

小熊中國遊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從春秋時期孔子和孟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後,經歷了幾百年,秦朝統一,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當時秦始皇採納李斯,韓非子的建議,採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天下。嚴刑峻法來駕馭臣民,到了漢朝初期,劉邦採用的是道家思想,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要是因為儒學講究的是仁政,愛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統治者也為了方便統治天下,採用這種軟方式來統治臣民,給臣民也灌輸三綱五常的思想,這樣某種意義上達到平衡,這也是皇帝採用儒家思想的原因,到了宋朝,有一位朱熹,朱夫子,又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理學,把知識分子也禁錮起來了,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讓知識分子一心在考取功名上,沒有心思考慮造反,這也是統治者願意運用儒學來統一思想的原因,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鼎玉軒轅


亙古來答。從總體上來講儒家治國的思想可以延續幾千年與中國的經濟基礎背景、政治背景是分不開的。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且歷代中國幅員遼闊。儒家治國思想可以延續幾千年,說明其理念非常適合當時中國的經濟基礎和封建社會的背景。

現在我們來闡述為什麼儒家治國思想可以延續幾千年?

1、儒家兼容幷包,思想不斷完善。

孔子當時喜歡周遊列國,同其他百家交流學習,老子也是其中之一。在交流學習中完善了儒家的思想。同時孔子是把先秦以來的名著作了註解。從中可以看出儒家不僅僅是吸收了當時的各家思想,同時還吸收了先秦以來的思想並使儒家思想更為完備和充實。我們通過孔子對待教育的觀念,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兼容幷包。孔子在教育方面就主張有教無類,就是無論什麼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成為有用的人。主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其教育思想比我們現在學校教育要更加切合人性。現在應試教育很少講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數學、語文都要及格甚至優秀才能稱得上好學生。

儒家思想的完善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漢初行黃老之道為促進社會經濟恢復發展,董仲舒把道家法家思想一部分揉入儒家學說形成外儒內法揉之以道的新型儒家思想,被漢武帝賞識。

所以儒家思無論是在上層建築還是在下層社會都能夠兼容幷包不斷完善,進而在上可以為統治階級服務,在下可以教化百姓,安定社會。

2、統治階級的治國思想在儒家中可以汲取所需。

儒家思想強調君君臣臣,有利於統治。封建統治階級把儒家學說定為正統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可以為封建社會服務的。儒學本身的作用: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復禮,利於統治者的統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將儒學與法家、陰陽五行家結合。這一改變可以讓儒家思想更好地為統治階級服務。包括以後的朝代或多或少作了改變但是其當代統治階級都可以在儒家思想中汲取到維護統治的思想。

3、中國古代農業為主的社會背景對統治思想要求並不高。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以農業社會為主。農業社會比起工業社會其各個生產要素流動緩慢,其思想變化也相對減緩。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維護好農業社會的統治並不需要統治階級花多大的心思來考慮如何統治民眾的思想。既然漢唐以來用儒家可以統治得好,那在接下來的朝代也是可以統治好的。

儒家思想的誕生並非為統治階級服務,但是其內容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並在統治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更好地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我們不得不說儒家思想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對維護社會穩定,繁榮中華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今我們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亙古聞今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我的回答是,儒家治國,也是歷經幾個時期,通過自我更新變化,達到與君王意志的相輔相成。

下面我分別從儒家各個時期來分析一下:

一、儒家

1、孔子

儒家創始人,孔子,這誰都知道,我就不贅述了。孔子核心思想是,一者為“仁”,道德秩序。二者為“禮”,社會秩序。仁禮相成,為儒學核心。

2、孟子、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徒弟,這兩個在繼承和發揚方面,各有不同。

孟子重在“施仁政,行王道”,認為社會秩序最終是要考內心的秩序來解決。

荀子重在“禮”,認為內心秩序是靠社會秩序來約束的。

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的學生,但選擇的道路確實不一樣的。一個重“仁”,一個重“禮”,而儒家能夠登堂入室,真正成為治國之道,享受獨尊儒術,是荀子這條“禮”路。譚嗣同說過“兩千年來,皆荀學也”,這是因為自從獨尊儒術,的根本原因就是“禮”,就是這個等級觀念,就是這個社會禮儀,就是這個行為準則。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法家的韓非子、李斯都是荀子的嫡傳弟子,後來讓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的董仲舒,也是繼承的荀子學派,所以荀學是登堂入室,獨尊儒術的前提。

3、董仲舒

董仲舒,這可是真正讓儒學變成治國之道的核心人物,在之前,儒學很盛行,但並沒有達到治國之道,從董仲舒起,從漢武帝起,儒學才真正成為治國之道,成就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地位。那麼為什麼是董仲舒呢

這裡面主要是兩點:一是合法性,二是等級觀念

合法性

3.1、儒家一開始提出,人和天之前是有天人感應的,這種天人感應,不寄託於第三方中介,可以直接溝通。但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要通過君王,這個中介才能聯通”,這就增加了君王的合法性和君權天授的合理性。

3.2、董仲舒還結合陰陽五行,提出來陰陽五行對應五種德行,這種德性隨五行一樣,相生相剋。這種神秘性,也為統治者披上了合法性外衣。

基於以上兩點,讓君王成為天人合一的必須中介,讓帝王遠離普通人,更加神秘化,都大大提升了王朝的正統性和皇帝的合法性。

三綱五常

這裡大家需要注意,從董仲舒以後,儒家所說的“禮”演變成了現在咱們經常聽說的“三綱五常”。

孔子是認為“仁、禮”,荀子核心“禮”,到了董仲舒演變為“三綱五常”。

“綱常名教”才是歷經千年,儒家一直是帝王家寶,治國之道的核心原因。到了現在儒家正式成為了問家所說的治國之道。

韓愈和朱熹

韓愈之前,經歷了佛學入侵,儒學800年勢力逐步縮小。韓愈提出來著名的“道統說”。前面說過,董仲舒發展的是荀子一派。韓愈為了顯示正統,把儒學又重新接到了孟子這條路上,也就慢慢有了我們後來說的“孔孟之道”,這樣就讓儒學跨過中間,直接接上源頭,也就是“正統”。這樣既增加了儒學對佛學的心理優勢,同時更重要的是讓掌權者,可以利用儒學的“道統”,體現自身的“正統”,這進一步加強了儒學作為治國之道的重要性。

後面朱熹,進一步完善,讓儒學本身更加哲學化和體系化,既發展了孟子的“內心秩序”,又保留了董仲舒的“三綱五常”。讓儒學真正實現“仁、禮”兩路並進,同時又和帝王意志相輔相成,成為歷久的治國之道。

以上,就是我通過,分時期介紹儒家的變化,來說明儒家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治國之道,並長久成為治國之道的。

好的,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