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封护胜463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是唐代诗人钱起写给裴舍人的投赠诗中的两句诗。


投赠诗,是作者专门赋诗送给某个人的。有的是赠朋友,如钱起《田园雨后赠邻人》;有的是当推荐书用,赠裴舍人的这首诗就是推荐书。当推荐书的投赠诗,和现今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求职简历,有异曲同工之处。

钱起其人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关于钱起,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肯定对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是熟悉的,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钱起是怀素的叔父,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早年数次赴试落第,直到39岁才考中进士,后官至翰林学士。钱起在落第期间,献诗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题目为《赠阙下裴舍人》,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在唐代,皇帝身边的职官,有通事舍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这些“侍从之臣”每天都要随侍皇帝左右,过问机密大事,是有实际权力的人。钱起作这首诗的目的,就是希望裴舍人给予援引。

钱起创作此诗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来看原诗: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前四句诗,以写景为主,描画了一幅美丽的宫苑春景图:二月,黄鹂在上林苑里飞鸣追逐,紫禁城里树木葱茏。长乐宫的钟敲响了,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边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


后四句诗,以抒情为主,但思与景谐,劲联转接的好。表达的意思是:虽是春阳暖和,但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还没有消散。我时常仰望天空,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朝廷干事的热心。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指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没有得到知音者的赏识,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


钱起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看似写景,实则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手法高妙。后半部分,委婉地陈述了自己的心事,自己是个有才之人,如果裴舍人能够给予引荐,定当知恩图报。可见,钱起创作的艺术技巧非常娴熟。

钱起的这首投赠诗应该没有起到作用

从史料看,钱起认识不认识裴舍人,不知道?如果不认识,那肯定是通过他人转赠的。到底有没转到裴舍人手中,不知道?反正,钱起并没有因这首诗而作官。


后来,钱起参加"粉闱"考试时,写了一首《湘灵鼓瑟》,其中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深得考官赞叹,从而才高第中进士的。没过多久,钱起就被授予校书郎一职。而此后,他的诗作还得到了大诗人王维的大力赞扬,说钱起的诗颇有“高格”。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为了求功名,也曾给宰相张九龄写过一首投赠诗,题目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首诗比钱起的那首诗有名气,但也没有使孟浩然改变命运。孟浩然一生求功名,终未有成,后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所以,钱起写这首投赠诗,在唐朝那个时代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不妥。究竟在唐朝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是很难的,如有人推荐,拜在门下,要容易一些。


总之,钱起这件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无论干什么,遇到机会,还是要善于推荐自己,这也是自信的表现。能有贵人扶持最好,如果没有,也不要气馁。关键是自己要有本事,总会达到成功彼岸的那一天。


清风岩塘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歌颂了十年都没人赏识,现在头发都白了,看见达官贵人心里非常惭愧。

这句诗是唐朝诗人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最后一句。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解释下“献赋”:汉朝司马相如大拍汉武帝马屁,写了一篇《子虚赋》,大获汉武帝圣心,而平步青云、升官发财。自这以后,引发天下读书人效仿,成了发迹的途径。“献赋”指作赋献给皇帝,就是歌功颂德,大献殷勤。

这也是一首马屁诗。不过是献给一位姓裴的中书舍人的,在唐代,皇帝身边的官员都叫“舍人”,有通事舍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这些“侍从”每天都要跟随服侍皇帝,参与国家大事,虽然名义上官衔不高,但实际权力非常大。所以钱起才拍他,希望能获得裴舍人芳心,平步青云。

这句诗开头四句,描绘了一幅风光明媚的宫廷春光,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在阳春二月,上林花苑中,黄鹂鸟成群结队的在飞鸣追逐;紫禁宫城中生机勃勃、春色满园,早晨的阳光,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映下一缕缕春色的影子。长乐宫悠扬的钟声穿越过宫墙,飘荡在空中,又轻轻落在花朵树木的外面。那个龙池是玄宗皇帝居住的地方,成片的杨柳,在微风细雨中显得苍翠欲滴。

这写宫庭的开头四句,表面是写景,实际是为了烘托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宫庭的美妙景色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有裴舍人这样的皇上近侍,天天跟着皇上,才有机会欣赏。这四句诗没一个字提到裴舍人,但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这马屁已经拍到了化境,做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全无阿谀奉承的痕迹,手法非常高妙。

下面诗人笔锋一转,就写自己了:虽有温暖的太阳,但无法化解自己的穷途落魄的现状。但我时常仰望蓝天,时时刻刻注视着太阳(指皇帝),有一颗为皇上奉献一切的忠心。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和皇上献上表决书,可惜都没有得到一个人的赏识。如今头发都花白了,看见达官贵人们,我心里感到惭愧。

这首诗,前面是恭维,后面是寻求帮助。钱起把马屁诗写到不动声色的地步,足见他水平之高,可还是没出人头地,也不禁叫人唏嘘!


我欲随波不逐流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钱起的投赠诗《赠阙下裴舍人》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屡试不第,心中愧悔的心情,也委婉表达出诗人想让裴舍人借此诗引荐自己,步入仕途的心思。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唐代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大历 (766-779),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钱起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后在唐天宝十年(751年)中进士,他是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叔叔。钱起在当时诗名很盛,他的诗多为赠别应酬、粉饰太平之作,迎合了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需要,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钱起的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雅致洗炼、工巧秀丽,擅长写景。我们欣赏一下整首诗: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开头四句中的“上林、紫禁、长乐、龙池”都是指皇宫中的建筑。这四句,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活泼明媚的宫苑春景图:清晨,阳光明媚,一群群快乐的鸟儿们相互追逐着在柳枝间飞来飞去;树木葱笼,景色晴明。长乐宫的钟声响起,声音穿过繁花飘向远方,悠长而遥远;龙池边的柳树,在春雨的滋润下,纤枝摇摆,苍翠欲滴。毕竟是皇家宫苑,连春天里的景色都是那么有条不紊,祥瑞和谐。


那么,钱起赠诗给裴舍人,是希望得到他的赏识,为自己求得一官半职,为什么要先描写宫苑春景呢?原来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裴舍人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大臣”,时时随侍皇帝左右,每天看到的就是这些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钱起不惜花费一半的笔墨,极力描写皇宫内苑祥瑞和谐的美景,无疑是在衬托裴舍人工作的重要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裴舍人的恭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裴舍人看了以上四句,脸上自然会流露出赞许的神色。

后两联诗人转到正题,写到了自己的当前处境和作诗目的。

颈联”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中的“阳和”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前一句说二月温暖的阳光也无法消散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

后一句用典,据《三国志·魏书·程昱传》记载:

“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或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于是或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大体意思是:三国时的谋臣程昱年少时常梦见登上泰山,双手捧日,自己觉得奇怪。告诉了好友荀彧,荀彧告诉了曹操。后来兖州叛乱,曹操依赖程昱保全了三城,于是给程昱改名为“昱”,在“立”字上面加上“日”字,程昱原来叫“程立”, “捧日心”这个典故后来就指对帝王的忠心。

这一联强调自己虽然数次落第,但是报效朝廷的丹心没有丝毫改变。

尾联“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承接颈联,继续诉说自己的“穷途”之恨。

“献赋十年”是说自己连续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中被重用,“献赋”这里也是用典,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效仿。“十年”中的“十”字并不是指确切的十年,是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很长,“犹”字则反映了诗人的迫切心情。

然而,诗人虽然心情颇为急迫,并没有自怨自艾,却巧妙地说自己白发丛生,以至于羞于见到裴舍人这样的贵官了。

这一联语言婉转含蓄,却细致入微地表达出了诗人自己心中的想法,又丝毫没有让人感觉有谄媚的味道,可见钱起的文字功底还是相当了得的。

这首诗是投赠诗中的佳作,颔联在当时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传颂甚广。诗的表达手法非常巧妙,前四句以写景来衬托裴舍人地位的显要,后四句以自伤不遇来表达希望被引荐的诉求,语言清丽含蓄,是投赠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