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中“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本質是什麼?

十六根羽毛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出自《論語-泰伯》和《憲問》篇。 意思為不在這個職位上,就不謀劃這個職位上的事。這個觀點似乎和孔子平素的做法有悖,和孔子的實踐之間似乎有一定的衝突。孔子一生周遊列國,經常對政事提出建議和批評,這不是不符合“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思想了嗎?

如何理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思想

歷代學者對此給過一些解釋。朱熹在《論語集註》裡引用程頤的話解釋說:“不在其位,則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這種解釋認為:不在其職位,則不擔任其事,但若是君大夫問而回答則是可以的。從《論語》中我們也能看到,孔子對君大夫所問的政事,大多都會回答,但是這種回答不等同於謀其政。朱子以“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為孔子的言行做出解釋, 完全符合孔子的思想。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說,“好學”和“善道”是無條件的,是孔子的終極理想,故孔子一生席不暇暖,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追求的是明道、善道,謀的是大政、抽象的政,就是“大道之行也”的“大道” ,而不是具體職位上具體的“政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子的實踐與主張之間,便不存在矛盾了。

《論語》中,緊接著這句話的一句是“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這實際上也是孔子借曾子之口,對這句話進行的註解。孔子為政與眾不同,他是以其高尚的德行贏得統治階級的尊重,從而使對方主動詢問,這便是孔子為政的方式。面對他人的詢問,孔子所做的只是提供自己的意見。《論語集註》中說:“言夫子未嘗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時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 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後得也。”

“為政”二字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從政”和“治理國政”。“為” 字理解為治理、處理。與謀政相比較,二者皆指為政者、謀劃者親身參與其政。而“謀”政強調的是謀劃、圖謀, “為”字則指具體的作為,重在治理,其二者處在不同的階段。

子路曾對孔子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從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孔子強調“為政先禮”,突出了禮的重要性。孔子認為如若不能以禮治國, “則手足無所措”。只有隆禮重禮,百姓才能安定,國家才能長治。從孔子的回答不難發現,孔子強調統治者為政時應重視修己、修身,強調為政以德的效果是為政者當如北極星一般,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由此可知,孔子論及“為政”並不與其“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的觀點相矛盾。 他有過為政經歷,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長期為政,這並不影響他表述個人的為政主張和看法。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意義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是孔子理想中清明政治的表現,是要求為政者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無論上下級關係還是平行關係, 都不得 “越權”,更不能尸位素餐,闡述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張。

但是當時的現實卻是“禮崩樂壞”。魯國掌權的季桓子不聽勸告受齊女樂,怠於政事,在其位卻不謀其政,孔子遂堅持“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則,憤然周遊列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是針對春秋時期面臨禮崩樂壞的現實而發出的警醒之言,是針對當時不守禮的僭越行為而發。

對於仲孫、 叔孫、季孫三家祭祖時僭用天子之禮,孔子感慨: “相維闢公,天子穆穆 ,奚 取於三家之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大夫的僭越在孔子看來,是不在其位卻謀其 政的違禮之舉。

禮的核心是政治等級制度,它與名分息息相關。名是位的標誌,不同的名位有各自不同的“本分”。孔子強調的是“名”與“實”要相符,各守本分,才能 “復禮”。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君就要有君的地位,有為君的行事方法;臣就要有臣的地位,有臣的行事方法;父、子也如此, 而不能跨越級別。就是要求無論君臣夫子,都應該在各自的職分上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在其位則不符其名,既無其名,何以行其職! 因此他強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針對當時禮崩樂壞政治局面而言,是針對為政者應該承擔的“復禮” 責任而言,如果不得其名而行其政,最終只能是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職場上的運用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 位子” 本身所賦予的職責和權力所決定的,你只有在其位才有最終的決策權,除非對方願意接納你的想法,否則討論“ 謀” 還是“ 不謀” 沒有任何意義。

職場有一個基本規則:如果你是處於下屬或同事的地位,你就不要輕易地替他人謀政,不論你的主意有多好。可是基於組織自身的目的和績效來看,我們又要提倡“ 不在其位,也謀其政” 。但這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對方同意的情況下,而且你有能力謀的時候,才能謀。否則就是亂謀、瞎謀,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是自討沒趣。

職場上的人,對“謀其政” 這個問題,應當遵守“ 三不謀” 原則。

  • 不是自己負責的事,就不要輕易放言,特別是不要在公開的場合下放言。

職場大師德魯克說過:“高層管理人員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對於不是由自己主要負責的事務,不要公開地發表意見。” 這對基層管理人員也是一樣有效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力,而且你不在其位所看待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以及承擔的風險和壓力就不一樣,你和當事人的想法也就不一樣。 況且,組織中有一個“誰說了算” 的問題,不在其位卻想要替他人指點江山,不僅容易說不到點上,而且容易遭到對方的反感。

  • 不詳其情不謀。

除非對情況很熟悉,否則不要輕易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不在其位就不瞭解其中的情況,包括政策背景和專業知識等等,特別是市場變化更是瞬息萬變,你掌握的情況可能有很大的侷限性。如果你認為比對方瞭解更多的信息,那麼你可以向對方提供一些你所掌握的情況,以供對方參考。

  • 不知其方不謀。

即使熟悉情況了,自己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也不要輕易對他人的方案做出評判或否定,儘管他人的方案看起來確實不算太好。實際工作中,也許達成目標的途徑有許多,你不能以自己的風格和習慣來要求或評判他人。 也許在你看來有許多問題的方案,在他人看來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提出更好的方案,那你可以私底下提供給對方參考。

“不在其位,也謀其政”的關鍵是要提高自己“謀”的能力。也就是你確實能夠比對方掌握更多的情況,比對方提出更好的方案,而且有比較靈活的溝通方式,否則就算是有機會你也無法去“ 謀” 。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職場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也會因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迷失在繁雜的事物裡,結果是做的越多,效率越低。孔子的教誨對於今天的啟示在於,企業管理者只要把握不做不該做的事、不做不重要的大事、 做好重要的小事這三個原則就夠了。

事必躬親不一定是好習慣

在中國的企業中,許多領導為了節約成本,很多事情都親自去做習慣於事必躬親,覺得誰做事都不放心。在事業起步初期當然可以這樣,但是企業管理者如果一直都事事親力親為,那樣企業做不大,也做不強。 對於一個企業管理者或是員工來說,用心專注地做好自己工作的內容,就是他最該做的事;反之就是失職。

比爾·蓋茨是計算機領域天才,但當他做經營的時候,就全力投入公司運營和管理,徹底放下技術方面的工作;當他搞技術研發的時候,又徹底離開管理崗位,另委派他人管理。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這讓他做什麼工作都能全心全力投入,都能做得很出色。因此,一領導者要轉變觀念,從事必躬親中跳出來,也不要以這樣的標準去要求下屬。因為只有專注於本職工作才能有最佳勞動產出。

現代社會經常提到複合型人才,一人多能,甚至是一人多職。但多能和多職的前提是,這些技能和工作之間要能夠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從人力資源角度來講,一人多職如果安排得不夠科學,不僅不會降低企業的成本,反倒會降低工作質量與效率,增加人力成本。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個人想買一隻最好的狗,於是他的鄰居為他挑選了一隻強壯兇猛的獵狗。這個人覺得,既然是最好的狗,又花了這麼多錢,它就應該什麼都會,那樣才算得上是最好的狗。 於是,他讓這隻獵狗去捉家裡的老鼠,可是無論他怎麼 訓練這隻獵狗,它都不去捉老鼠。後來他求教一個善於 識別狗的人,想知道這到底是不是一隻好狗。這個人告訴他:“這是一隻難得的好狗,它想捕捉的是獐、麋、豬、 鹿這類野獸,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讓它捉老鼠的話, 就得把它的後腿拴起來”。於是,這個鄰居把狗的後腿拴住,慢慢的這隻狗真的捉起老鼠來了,但是,時間久了, 這隻獵狗再也不會捕捉野獸了。

企業讓員工一人多能、一人多職的同時,看似多做了很多工作,殊不知這樣也許正是扼殺了員工某個方面的專才。因此管理者要懂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精髓,自己才能做好管理工作。真正優秀的企業家通常只過問幾件大事,但是企業發展得非常好,其奧秘就在於他們牢牢抓住經營的幾個關鍵點,而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上。

透過現象看本質

我們往往對企業中能夠力挽狂瀾、救企業於危難的“救火隊長”們非常器重。但是企業需要更多的應該是能夠防微杜漸、善於把問題消弭於小處的人才。

對於管理者而言,更要善於防患於未然,提前洞悉事物發展,發現小問題背後的大隱患,將 其消弭於無形。因為,很多看似很小的問題卻可能導致極嚴重的後果,而任何一個大問題的起因都是很細小的,只是我們很少注意到,這種能力比起在企業面臨巨大危機時逆轉危局的能力還重要。與其救企業於危難,不如不令企業陷 於危難。

我們都知道,工廠中一個小的零件出現問題沒有及時更換,可能導致整臺機器癱瘓,繼而影響整條生產線的生產,給企業造成巨大元的損失。

麥當勞有一任執行官就只著眼大處,卻忽視了很多重要的小問題,只顧快速在全球擴張、開店,卻忽視了店面環境的整潔與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等細節問題,使麥當勞顧客的滿意度一度降到食品行業的最後一名,品牌價值也由最高時全球排名第七而一落千丈,銷售大幅下滑,並被迫關閉了多家門店。新執行官接任後,將這些看似細小的問題全部解決掉,麥當勞又恢復了生機,重又成為了快餐界的霸主。

中國人心中多有英雄主義情結,我們很多企業管理者也都很推崇甚至效仿那些做“大事” 的人。殊不知那些終日風平浪靜、沒有大事發生的企業,管理者看似在做小事,但他們一定是無為而治的高手。他們不是沒能力處理大事,而是他們把大問題都解決在了發生之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不一定要做出什麼經天緯地的大事,在管理工作中,平凡不等於平庸,不平凡也不等於卓越。

企業需要的不是大起大落,驚濤駭浪,而是平穩 發展與健康持久。只要我們能透過事物表象看清大小事 物後面的本質,而後做自己該做的事,就是一個優秀的 管理者。


笑語千年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辭典解釋為"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在古代,這句話意思是孔子指導學生要專心於本職工作,凡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循序漸進,不要好高騖遠。

在現代,對這句話要具體問題問題分析。關係到國家利益的事情,我們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要認為和自己沒關,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每個人,不管身處何位,都要關心國家大事。

當然這句話也有合理的地方,就是在工作過程中,每個人先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因為社會每個行業都是有具體分工的,每個人都不可能把所以事情幹好。先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自己分外的事情,不要妄加評論。這是小編個人看法哦





奇聞軼事雜談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不要過問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情;

第二層含義:該我做的事情,不允許不相干的人干涉;

第三層含義:不具備從事不屬於自己領域的能力。

這句話的核心是,該你辦的事情,要盡力辦好;不該你過問的事情,萬不可干涉。現代叫做人盡其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譬如公司老總,見到一業務員電話說得不得體,就去說她哪點不對,該怎麼做。結果就是自身跌份,業務部負責人難做,業務員有了非分之想而不安心本職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